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千问解读】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魏国称王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
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为自己的北线竖立了一个长期的对手。
而在消灭了庞涓的部队后,齐宋卫三国联军也顺势前进,又击败了匆匆赶来的钻荼部魏军。
至于西线战场,秦国的卫鞅在公元前352年挂帅攻陷了魏国的故都安邑,并包围了重镇固阳。
眼看战局越来越复杂,魏国马上与损失惨重的赵国言和。
紧接着又从东线战场上抽身,调动盟友韩国的军队从襄陵展开攻势。
利用平原战场的优势,一举击败了齐宋卫联军。
最后迫使齐国委托第三方的楚国将军景舍来求和。
这样,魏国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战后的不利局面。
最后,魏军才将邯郸退换给了赵国。
在以胜利之资与齐赵谈和后,魏国着手反击在河西咄咄逼人的秦人。
魏侯魏婴集结军队将之击退,并顺利收复了旧都安邑。
秦孝公被吓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担心魏国马上就要报复性入侵。
这也说明在当时,魏国的实力依旧比较可观。
两国就在前350年会盟修好,缓和了紧张的关系。
稍微清醒过来的魏侯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形象不佳,在各大国中受到孤立和敌视的待遇。
于是想到了效仿春秋时的霸主作风,团结小国对抗其他强权。
但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建立初级军国体制的魏国,居然要通过春秋霸主路线来做战略破局,还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公元前344年,魏婴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12个小诸侯国举行会盟,图谋向西大举讨伐秦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秦孝公一面下令加强防守,一面采用卫鞅的“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
卫鞅被派去游说魏侯,劝说其在号令12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
然后可以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
这样的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为了打击齐楚,并将魏国的祸水东引。
因为魏国曾经希望用换地的方式包围周王室,所以卫鞅看出了魏侯取代周室的野心。
因此建议魏侯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称王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讳。
楚王在春秋时代的称王活动,让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邦,并遭到打着尊王攘夷的中原强权讨伐。
但此时的周王国已经分裂成了东周和西周两部分,自身的神圣性已经打了折扣。
所以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经越来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打破这个规矩。
魏婴依旧十分膨胀,便听从卫鞅的游说,成为了历史上的魏惠王。
因为国都在大梁,所以在《孟子》中被又称为梁惠王。
他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建立起以魏国为中心的新秩序。
但依旧模作样地走春秋霸主的路线,带着弱国去朝拜周天子。
但就在魏国洋洋得意之时,大规模舆论战也在诸夏世界打响。
当时的两大显学分别是儒家和墨家。
前者主张仁义治国、善待百姓,后者反对大国的侵略战争。
齐国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学宫,专门养育这些不务实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人士,帮其进行舆论战。
在这些人的论述中,魏国成为了恃强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
所以当时魏国的风评还是没有好转。
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还会主动反对魏国,为齐国发声。
甚至向齐国宫廷通报种种关于魏国的动向。
最终是让诸侯们纷纷背离魏国。
韩魏矛盾
称王后的魏国,像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样统领了一些小诸侯,当了诸侯盟主。
还让完成复国的中山国国君来魏国当相国,让其举国臣服。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对此并不买账。
韩国还公开宣称:只有小国才朝拜周天子,大国根本就不会朝拜天子,完全是公开给大哥拆台。
这一幕无疑点破了魏国借朝拜天子之名为自己牟利的本质。
魏惠王虽然愤怒,但是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于是继续用春秋霸主的逻辑对付韩国。
由于韩国灭亡了郑国,所以韩国要效仿春秋时代的霸主兴灭继絶,给郑国公室的后人划一块土地,这样才符合春秋时代的灭国原则。
如果韩国能这样做,实在是功德无量。
实际目的还是想将韩国一分为二,便于自己控制。
但韩国对此绝不退让。
一个叫姬食我的韩国公子出使魏国,尖锐地反驳魏惠王。
他大骂魏国每次都带头迁移晋国公室后裔,瓜分公室土地。
所以魏国用自己都办不到的标准去要求韩国,实在是难以服人。
这就在韩魏两国之间结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韩国也正在进行的变法图强,刺激了魏惠王的神经。
韩昭侯已经开始任用申不害,帮助自己整顿吏治。
建立对臣子的监察和监督体系,防止官员的贪赃枉法和越权行事,明确各个官员的职能范围。
接着,进一步推广郡县制,训练军队,让诸侯不敢随意进犯韩国。
在外交上,由于郑国已被吞并,临近的领土除不能过分侵略的周王室外,就只剩下宋国。
但是宋国也被魏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与魏国矛盾不可避免。
于是,申不害在外交上主张多边外交,不再一定为魏国马首是瞻。
努力在各方势力中间周旋,左右逢源。
为此,韩昭侯甚至亲自出马去拜见过秦孝公。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拉着三心二意的赵国准备对齐国复仇。
在魏人的指挥下,赵国先联合魏国对齐国进攻,夺去了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
但是齐国深知韩国和魏国的矛盾,以及之前韩昭侯和秦孝公会盟的消息。
所以鼓励赵国加入自己这一方。
并联合韩国,从北面和西面包抄魏国。
加上西边的秦国也是虎视眈眈,又让魏国再次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局面。
赵国伐齐不久便被成功策反,在公元前343年突袭了魏国境内的首垣。
韩赵联军还一起行动,前进到了魏国的南梁。
西边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再次让卫鞅带军进攻魏国的河西。
公元前342年,面对多方围攻,魏惠王凭借着不错的国力积累做出了三方部署。
公子卬带兵前往河西防御秦军。
太子申带领主力进攻齐国,为他积累经验和功绩。
邺城令穰资负责对付韩国军队。
最弱的赵军首先被击退,接着是穰资在南梁击败了韩国军队。
这支魏军顺势包围了韩国都城新郑,想要迫使韩国屈服。
韩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援。
在接到韩国发出求救信息后,齐国还是准备用三晋的内部矛盾去充分消耗魏国和韩国的实力。
所以在战役初期,齐国仅仅予以口头许诺。
结果韩国主动出击,与魏国次主动开战但五次失败。
一直到等到申不害变法的实力被充分地消耗掉后,齐军才投入战争。
这样一来,齐国会得到一个分裂而实力打折的三晋,而不是让魏惠王成为三晋霸主。
以田盼和孙膑为将领和军师的齐军,再次准备向着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大梁就位于黄河平原之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供防御。
当发现齐军再次来到大梁城下挑衅,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带领10万人出兵抵抗。
齐军经过一系列诈败和诱敌性的溃退之后,再次营造出了害怕晋人的假象。
由于在襄陵之战中再次领教了魏军的正面作战实力,所以孙膑的用兵原则依旧是诱敌深入,使魏军暴露弱点再造成致命性打击。
在魏太子申统帅10万魏军东进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徐子的谋士点出了魏太子的微妙处境。
如果打赢了战斗,太子也不过是成为万乘之尊的魏王。
但要塞打败了,就意味着地位被废,或被齐国俘虏后斩杀。
所以他建议太子退军回师,是最好的万全之策。
但是随行的魏国将领提醒太子申,按照魏国军法,作战无功而返与战败同罪。
在这样的威胁下,太子申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征途。
不过在看到齐军貌似不堪一击表现后,魏太子魏申松了一口气。
魏人决定顺势杀出国境,和齐军来一次最终对决,不让齐人再次干扰魏国的称霸之路。
在本次作战中,魏国计划学习齐国搞个长驱直入。
全军从宋国的外黄出发,攻克齐国的重镇莒邑。
这一招是为了威胁临淄,进而逼迫齐军主力回国决战,与齐军包围大梁的思路类似。
但是魏太子申依旧迷信正面作战,而没有考虑过伏击对手。
而且在战败会危机地位的情况下,太子非常渴望胜利。
只是自己缺乏战斗经验,所以容易轻敌冒进,最后酿成悲剧。
在发现了魏军的意图后,孙膑决定将计就计。
齐军沿着丹水一线向着齐国南境撤退,在魏军前往莒的道路上设置伏击。
齐军一路上让持长兵器的军兵在前,持短兵器的战士殿后,并配备弓弩应急。
全军随时与魏军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早日追上溃退的齐军,魏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骑兵去追杀对手。
结果造成了魏军的步骑脱节,为齐军创造了将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最后在黄昏的马陵道上,魏国的精锐骑兵被孙膑安置的蒺藜绊住。
齐军弓弩手展开了对魏国骑兵的密集攒射。
魏军试图冲击高坡上的齐军营地,但却被连城车营的齐军战车挡住。
在给对手造成了足够的混乱之后,手持长矛的齐军纷纷冲出战车营垒,攻击在狭窄地形中无法策马冲击的魏军骑兵。
最后才让手持短兵的技击之士纷纷上前,歼灭了整支魏军骑兵部队。
在损失了与步兵脱节的骑兵部队后,10万魏军不至于在一次夜袭之后全部被消磨。
剩下的军队在太子申的指挥下扎营列阵,开始与齐军对峙。
由于是在本土作战,齐军充分发挥车骑兵和补给线短的有利态势,切断了魏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数目庞大的魏军陷入缺粮的危机。
与此同时,齐军反复制造恐怖气氛,宣传对魏军的不利消息。
因为断粮和不断的夜间袭击,魏军在士气和人数不断下降。
在数次车轮战般的冲击之后,最后齐军在来年春天发起总攻,一举击垮了魏国军队,擒获并处死了太子申。
天下易主
公元前340年,齐军联合宋国一起包围了魏国东边的平阳,赵国也加入了对魏国的发难。
看到魏国的败绩,秦军更是开始了新的攻势。
卫鞅摆下鸿门宴,邀请魏将公子卬前来赴宴。
然后趁机拿下公子卬,并袭击失去了主将的魏军,魏军就此惨败。
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军在公孙衍的指挥下在雕阴之战中大破龙贾统帅的魏军,魏国彻底丧失了从魏文侯和吴起时代就开始经营的河西之地。
后来,秦惠文王又出兵帮助魏国攻击楚国的胫山,结果取得惨胜的魏国再次遭到秦国讹诈。
秦国扬言要联合楚国伐魏,魏惠王被迫将上郡的15个县割让给秦国。
在东线,在魏国大败于齐国后,魏惠王被迫亲自前往齐国谢罪。
至此,魏国不仅沦为了二流国家,而且三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各自发展的道路,魏国整合三晋的理想就此告终。
而且魏国和韩国将在很多时候,成为破解六国合纵的开启点,长期被秦国掠夺土地。
在称王的问题上,魏惠王通过与齐侯“徐州相王”的形式,挑起了早已称王的楚国和齐国的矛盾,通过楚国之手打击新称王的齐国。
这样一来,王冠在战国时代更加普遍,周王的存在感可谓微乎其微了。
赵国也开始凭借着边缘国家的优势,成为了后发的军事强国。
但由于位于季风区边界线上,所以领土多山、地狭人稠。
楚国人则惊喜得发现,三晋已不是那个强大的真晋国了。
这样,秦楚齐三国就成为了天下的一流大国,开始了新一轮争霸战争。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