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5-2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魏国称王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婴的一番多边操作基本落空。

魏国不仅和赵国关系破裂,还为自己的北线竖立了一个长期的对手。

而在消灭了庞涓的部队后,齐宋卫三国联军也顺势前进,又击败了匆匆赶来的钻荼部魏军。

至于西线战场,秦国的卫鞅在公元前352年挂帅攻陷了魏国的故都安邑,并包围了重镇固阳。

眼看战局越来越复杂,魏国马上与损失惨重的赵国言和。

紧接着又从东线战场上抽身,调动盟友韩国的军队从襄陵展开攻势。

利用平原战场的优势,一举击败了齐宋卫联军。

最后迫使齐国委托第三方的楚国将军景舍来求和。

这样,魏国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战后的不利局面。

最后,魏军才将邯郸退换给了赵国。

在以胜利之资与齐赵谈和后,魏国着手反击在河西咄咄逼人的秦人。

魏侯魏婴集结军队将之击退,并顺利收复了旧都安邑。

秦孝公被吓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担心魏国马上就要报复性入侵。

这也说明在当时,魏国的实力依旧比较可观。

两国就在前350年会盟修好,缓和了紧张的关系。

稍微清醒过来的魏侯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形象不佳,在各大国中受到孤立和敌视的待遇。

于是想到了效仿春秋时的霸主作风,团结小国对抗其他强权。

但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建立初级军国体制的魏国,居然要通过春秋霸主路线来做战略破局,还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公元前344年,魏婴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12个小诸侯国举行会盟,图谋向西大举讨伐秦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秦孝公一面下令加强防守,一面采用卫鞅的“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

卫鞅被派去游说魏侯,劝说其在号令12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

然后可以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

这样的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为了打击齐楚,并将魏国的祸水东引。

因为魏国曾经希望用换地的方式包围周王室,所以卫鞅看出了魏侯取代周室的野心。

因此建议魏侯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称王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讳。

楚王在春秋时代的称王活动,让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邦,并遭到打着尊王攘夷的中原强权讨伐。

但此时的周王国已经分裂成了东周和西周两部分,自身的神圣性已经打了折扣。

所以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经越来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打破这个规矩。

魏婴依旧十分膨胀,便听从卫鞅的游说,成为了历史上的魏惠王。

因为国都在大梁,所以在《孟子》中被又称为梁惠王。

他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建立起以魏国为中心的新秩序。

但依旧模作样地走春秋霸主的路线,带着弱国去朝拜周天子。

但就在魏国洋洋得意之时,大规模舆论战也在诸夏世界打响。

当时的两大显学分别是儒家和墨家。

前者主张仁义治国、善待百姓,后者反对大国的侵略战争。

齐国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学宫,专门养育这些不务实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人士,帮其进行舆论战。

在这些人的论述中,魏国成为了恃强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

所以当时魏国的风评还是没有好转。

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还会主动反对魏国,为齐国发声。

甚至向齐国宫廷通报种种关于魏国的动向。

最终是让诸侯们纷纷背离魏国。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韩魏矛盾

称王后的魏国,像春秋时代的晋国那样统领了一些小诸侯,当了诸侯盟主。

还让完成复国的中山国国君来魏国当相国,让其举国臣服。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对此并不买账。

韩国还公开宣称:只有小国才朝拜周天子,大国根本就不会朝拜天子,完全是公开给大哥拆台。

这一幕无疑点破了魏国借朝拜天子之名为自己牟利的本质。

魏惠王虽然愤怒,但是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于是继续用春秋霸主的逻辑对付韩国。

由于韩国灭亡了郑国,所以韩国要效仿春秋时代的霸主兴灭继絶,给郑国公室的后人划一块土地,这样才符合春秋时代的灭国原则。

如果韩国能这样做,实在是功德无量。

实际目的还是想将韩国一分为二,便于自己控制。

但韩国对此绝不退让。

一个叫姬食我的韩国公子出使魏国,尖锐地反驳魏惠王。

他大骂魏国每次都带头迁移晋国公室后裔,瓜分公室土地。

所以魏国用自己都办不到的标准去要求韩国,实在是难以服人。

这就在韩魏两国之间结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韩国也正在进行的变法图强,刺激了魏惠王的神经。

韩昭侯已经开始任用申不害,帮助自己整顿吏治。

建立对臣子的监察和监督体系,防止官员的贪赃枉法和越权行事,明确各个官员的职能范围。

接着,进一步推广郡县制,训练军队,让诸侯不敢随意进犯韩国。

在外交上,由于郑国已被吞并,临近的领土除不能过分侵略的周王室外,就只剩下宋国。

但是宋国也被魏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与魏国矛盾不可避免。

于是,申不害在外交上主张多边外交,不再一定为魏国马首是瞻。

努力在各方势力中间周旋,左右逢源。

为此,韩昭侯甚至亲自出马去拜见过秦孝公。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4年,魏国拉着三心二意的赵国准备对齐国复仇。

在魏人的指挥下,赵国先联合魏国对齐国进攻,夺去了齐国五都之一的高唐。

但是齐国深知韩国和魏国的矛盾,以及之前韩昭侯和秦孝公会盟的消息。

所以鼓励赵国加入自己这一方。

并联合韩国,从北面和西面包抄魏国。

加上西边的秦国也是虎视眈眈,又让魏国再次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局面。

赵国伐齐不久便被成功策反,在公元前343年突袭了魏国境内的首垣。

韩赵联军还一起行动,前进到了魏国的南梁。

西边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再次让卫鞅带军进攻魏国的河西。

公元前342年,面对多方围攻,魏惠王凭借着不错的国力积累做出了三方部署。

公子卬带兵前往河西防御秦军。

太子申带领主力进攻齐国,为他积累经验和功绩。

邺城令穰资负责对付韩国军队。

最弱的赵军首先被击退,接着是穰资在南梁击败了韩国军队。

这支魏军顺势包围了韩国都城新郑,想要迫使韩国屈服。

韩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援。

在接到韩国发出求救信息后,齐国还是准备用三晋的内部矛盾去充分消耗魏国和韩国的实力。

所以在战役初期,齐国仅仅予以口头许诺。

结果韩国主动出击,与魏国次主动开战但五次失败。

一直到等到申不害变法的实力被充分地消耗掉后,齐军才投入战争。

这样一来,齐国会得到一个分裂而实力打折的三晋,而不是让魏惠王成为三晋霸主。

以田盼和孙膑为将领和军师的齐军,再次准备向着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大梁就位于黄河平原之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供防御。

当发现齐军再次来到大梁城下挑衅,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带领10万人出兵抵抗。

齐军经过一系列诈败和诱敌性的溃退之后,再次营造出了害怕晋人的假象。

由于在襄陵之战中再次领教了魏军的正面作战实力,所以孙膑的用兵原则依旧是诱敌深入,使魏军暴露弱点再造成致命性打击。

在魏太子申统帅10万魏军东进的过程中,一个名叫徐子的谋士点出了魏太子的微妙处境。

如果打赢了战斗,太子也不过是成为万乘之尊的魏王。

但要塞打败了,就意味着地位被废,或被齐国俘虏后斩杀。

所以他建议太子退军回师,是最好的万全之策。

但是随行的魏国将领提醒太子申,按照魏国军法,作战无功而返与战败同罪。

在这样的威胁下,太子申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征途。

不过在看到齐军貌似不堪一击表现后,魏太子魏申松了一口气。

魏人决定顺势杀出国境,和齐军来一次最终对决,不让齐人再次干扰魏国的称霸之路。

在本次作战中,魏国计划学习齐国搞个长驱直入。

全军从宋国的外黄出发,攻克齐国的重镇莒邑。

这一招是为了威胁临淄,进而逼迫齐军主力回国决战,与齐军包围大梁的思路类似。

但是魏太子申依旧迷信正面作战,而没有考虑过伏击对手。

而且在战败会危机地位的情况下,太子非常渴望胜利。

只是自己缺乏战斗经验,所以容易轻敌冒进,最后酿成悲剧。

在发现了魏军的意图后,孙膑决定将计就计。

齐军沿着丹水一线向着齐国南境撤退,在魏军前往莒的道路上设置伏击。

齐军一路上让持长兵器的军兵在前,持短兵器的战士殿后,并配备弓弩应急。

全军随时与魏军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早日追上溃退的齐军,魏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骑兵去追杀对手。

结果造成了魏军的步骑脱节,为齐军创造了将魏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最后在黄昏的马陵道上,魏国的精锐骑兵被孙膑安置的蒺藜绊住。

齐军弓弩手展开了对魏国骑兵的密集攒射。

魏军试图冲击高坡上的齐军营地,但却被连城车营的齐军战车挡住。

在给对手造成了足够的混乱之后,手持长矛的齐军纷纷冲出战车营垒,攻击在狭窄地形中无法策马冲击的魏军骑兵。

最后才让手持短兵的技击之士纷纷上前,歼灭了整支魏军骑兵部队。

在损失了与步兵脱节的骑兵部队后,10万魏军不至于在一次夜袭之后全部被消磨。

剩下的军队在太子申的指挥下扎营列阵,开始与齐军对峙。

由于是在本土作战,齐军充分发挥车骑兵和补给线短的有利态势,切断了魏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数目庞大的魏军陷入缺粮的危机。

与此同时,齐军反复制造恐怖气氛,宣传对魏军的不利消息。

因为断粮和不断的夜间袭击,魏军在士气和人数不断下降。

在数次车轮战般的冲击之后,最后齐军在来年春天发起总攻,一举击垮了魏国军队,擒获并处死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天下易主

公元前340年,齐军联合宋国一起包围了魏国东边的平阳,赵国也加入了对魏国的发难。

看到魏国的败绩,秦军更是开始了新的攻势。

卫鞅摆下鸿门宴,邀请魏将公子卬前来赴宴。

然后趁机拿下公子卬,并袭击失去了主将的魏军,魏军就此惨败。

到了公元前330年,秦军在公孙衍的指挥下在雕阴之战中大破龙贾统帅的魏军,魏国彻底丧失了从魏文侯和吴起时代就开始经营的河西之地。

后来,秦惠文王又出兵帮助魏国攻击楚国的胫山,结果取得惨胜的魏国再次遭到秦国讹诈。

秦国扬言要联合楚国伐魏,魏惠王被迫将上郡的15个县割让给秦国。

在东线,在魏国大败于齐国后,魏惠王被迫亲自前往齐国谢罪。

至此,魏国不仅沦为了二流国家,而且三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各自发展的道路,魏国整合三晋的理想就此告终。

而且魏国和韩国将在很多时候,成为破解六国合纵的开启点,长期被秦国掠夺土地。

在称王的问题上,魏惠王通过与齐侯“徐州相王”的形式,挑起了早已称王的楚国和齐国的矛盾,通过楚国之手打击新称王的齐国。

这样一来,王冠在战国时代更加普遍,周王的存在感可谓微乎其微了。

赵国也开始凭借着边缘国家的优势,成为了后发的军事强国。

但由于位于季风区边界线上,所以领土多山、地狭人稠。

楚国人则惊喜得发现,三晋已不是那个强大的真晋国了。

这样,秦楚齐三国就成为了天下的一流大国,开始了新一轮争霸战争。

光狼城为什么改名叫“强营”?与长平之战有何关联?

光狼城,现名康营。

位于市城西南7公里处,据传长平大战前,上党太守冯亭曾把这里作为抗击的重镇。

后来,秦军打下光狼城以后,为显示其强兵的声威,遂改名为强营。

后始为今名康营。

二千二百多年前发生在高平境内的长平之战,因其场面宏大,用兵神奇,手段惨烈而著称于世,高平境内留下了许多与之有关的地名,如弃甲苑、围城、金门镇、马游、徘徊、箭头、秦城等,但出现在《》中,且与高平有关的地名除却:“上党”和“长平”外,只有“光狼城”。

“光狼故城”目前一般被认为在高平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康营村,村东阁上篏有清元年刻石的“古光狼城”匾额。

康营昔名“强营”,因长平之战时曾作过强秦虎狼之师的军事营垒而得名。

版《高平县治》中记载,“强营村属二十四都神山里,昔秦拔赵于光狼城即其地”。

在版《高平县志》中开始用“康营”代替“强营”,传说因为当地百姓嫌“强营”字杀气太重,便改为“康营”。

从此以后,其村名就一直写作“康营”。

三种版本的《高平县志·古迹》对光狼城均有记载。

从《史记》研判,光狼城与长平之战并无直接关系。

秦军攻取光狼城的时间,光狼城的准确位置,以及光狼城名字的含义,千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

”可推出,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白起打下赵的光狼城。

《史记索隐》注解:“地理志不载光狼城,盖属。

”此解释笼统,但。

《史记正义》注解:“光狼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也。

”此注解为光狼城在高平境内提供了依据,但并未说明在哪个村庄。

《秦本纪》曰:“二十七年,错攻楚。

赦罪人迁之南阳。

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击赵,斩首三万。

”《列传》:“其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不难看出,三篇文章中记载的是同一事件,时间为公元前280年。

《注》(宋·撰)记载:“()三十五年(前280)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 从以上史书记载不难看出,《史记》中记载攻取光狼城的时间不一,一个是《白起王翦列傳》记载的公元前286年;另一个是《秦本纪》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公元前280年。

这可能是的疏漏,也可能是打过两次。

两时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即公元前262年,分别相差24年和18年。

所以,不管属哪种情况,白起攻打光狼城并非在长平之战时。

光狼城之神秘还在于它名字的含义。

高平学者偏重于把它和长平之战联系起来,认为秦国“贪狼强力”,秦军为“虎狼之师,“光狼”即把秦军杀光、杀完之意;也有人认为,“光狼”是说其地狼多,狼怕火,得用火光才能把狼吓跑。

距离高平秦城村和唐营不远有个自然村叫狼儿掌,倒是能说明古代那一带狼多;也有人认为,“光狼”是表达那儿“只有狼”。

如“穷的光剩下钱啦”,“光剩下老人和儿童了”等言语中“光”的含义;还有一种解释是“以狼为荣光”,表示对狼的崇拜,以狼为图腾。

不管其义如何,光狼城在全国也是一个的古代历史地名,值得我们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怛罗斯之战是如何回事?此战对唐朝并未造成多大影响

是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引发了一场局部战役,发生于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情爆发的原因是石国王子遭到了唐朝的处罚而逃跑到了阿拉伯,并得到了阿拉伯政权的帮助,与唐朝站到了对立面。

唐朝本就是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了怛罗斯,又加上在作战一半时一位手下突然叛变,导致唐朝失败。

值得一说的是,这是阿拉伯在与大唐的冲突中唯一一次获得胜利,但对于唐朝来说,这场战争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战争结束朝仍旧掌握着西域地区,并有继续扩张的趋势。

公元750年,唐朝将领奉之命再度领兵出征,他这次针对的对象是依附于政权的车师国。

在高仙芝的带领下,成功俘虏了敌军将领。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高仙芝再次获得胜利,使他在西域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个时候中国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以及伊犁河流域的最大统治者,控制了当地大部分领土。

而作为最高将领的高仙芝,俨然已经成为了中亚地区的总督。

想要进行长时间的战争不太现实,即使唐朝军队势力强大,但也稍作休整,其他之后再论。

军队恢复过来后,高仙芝又带领军队对石国发起突然的袭击。

而他的理由是石国礼仪不规范,对唐朝的态度存在问题。

面对高仙芝军队的大举来袭,石国主动请求投降,高仙芝最开始也答应了。

但不久之后他却主动违背了诺言,将石国国王以及其部下全部抓走,斩杀了一大批石国臣民,收取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第二年入朝觐见时,高仙芝将被俘虏的国王献给了,他也因此被升迁为有羽林大将军。

在他的操作之下,石国国王遭遇斩首。

但却没想到侥幸逃过一劫的石国王子向阿拉伯王朝请求援助,高仙芝得到消息后,立刻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军队对其发起进攻。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高仙芝终于带领军队在怛罗斯一带,与阿拉伯军队正面相遇。

怛罗斯本来就是石国的第二大军事要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石国也常年派遣重兵驻守在此。

战争之初,高仙芝并不知道阿拉伯人的意图。

当时唐朝的主力部队主要在唐朝国内,而那些附属国也在帕米尔高原西方,一时之间想要全部聚集,实在是太过困难。

为了阻止阿拉伯人向东前进的步伐,主动发起攻击对于这时的高仙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高仙芝仿佛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家,之前就在多场战争中获得过胜利,成为了士兵心目中的战神。

有了他的带领,士兵们个个所向披靡,面对强悍的阿拉伯人,他们也并不畏惧,反而充满了信心。

公元751年,高仙芝带领军队从安西出发,一路上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茫茫沙漠,最终到达了阿拉伯人所控制的怛罗斯。

军队稍微休整后,高仙芝开始带领士兵对怛罗斯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阿拉伯人早就野心勃勃,他们预谋对发动攻击,却没想到高仙芝竟然主动出兵。

他们立刻组织了十万军队赶往怛罗斯城阻挡,却没想到与高仙芝的一支部队在怛罗斯流域展开了一场决战。

高仙芝得知,立刻带领主力部队前往援助。

本来高仙芝的军队一度占据上风地位,却没想到其麾下一个部落竟然临时反水,与阿拉伯军队共同夹击唐朝军队。

高仙芝遭遇失败,只好带领少数人返回大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高先知最终选择主动撤退的做法是正确的。

虽然他的这个举动不被许多人理解,但他的性命至少得到保存。

这场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安西一带的军队就在驻守安西地区的同时,分别派遣军队对吐蕃发动攻击,占领了吐蕃大部分领土。

这使阿拉伯人再次感受到了唐朝的绝对军队实力,主动派遣使者前来与唐朝议和。

从此也可以充分说明,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了失败,但唐朝的损失极少,甚至安西军队也没有因为这场战争受到任何的影响。

根据历载,怛罗斯之战结束后,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而受到任何的影响。

这次唐朝损失的也只是几千士兵而已,这对于兵肥马壮的唐王朝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稍作调整之后,西域地区的唐朝军队实力就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第二年对吐蕃之战所取得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安西都护府继续用绝对的实力统治着当地。

唐朝将领也继续带领唐朝军队走上了扩充领土之路,奈何遇到了的爆发,这才导致唐朝的扩张之路受到了阻碍。

所以说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安西都护府完全有能力再次与嚣张的阿拉伯人一较高下。

奈何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画上句号,唐王朝的繁盛局面也是如此。

怛罗斯之战或许对于唐王朝来说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既没有影响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也没有失去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却对阿拉伯王朝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本以为昔日霸主唐太宗早已做古,阿拉伯人能够趁此机会分一杯羹,却没想到唐玄宗也不是泛泛之辈。

也因为这场战争中阿拉伯人赢得太过艰难,虽说获得胜利,但也损失了大量士兵。

阿拉伯人便开始主动与唐王朝交好,乞求得到唐王朝的原谅,继续维持两个政权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马陵之战: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逐步失去霸主地位 最后成就齐国称霸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