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王篡位事件考:一条经典谣言的传播路径
【千问解读】
公元1722年12月20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已病入膏肓,在他弥留之际,召集了八阿哥允禩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到龙榻前。注意,这里没有四阿哥。
据官方消息称,康熙传下口谕:“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位……”当天傍晚,康熙驾崩,没能再活五百年。
国不可一日无君,随后赶来的四阿哥胤禛在兄弟、大臣们的哭求下,“勉为其难”地登上了天子宝座,这就是皇帝。
以上就是正史中记载的四爷胤禛入继大统的版本。
且慢,这并非唯一版本。
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前后数十年,自皇太子第二次被废黜后,兄弟们更是明枪暗箭地斗了十年。
到头来,大家看着四爷君临天下,心里很不痛快,只能造点谣言,给新君找点晦气。
于是民间有了另外的版本——四爷勾结大臣,将遗诏上原本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如此一来,四爷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真命天子,变成了篡改遗诏,抢夺皇位的。
雍正或许是古往今来关于皇帝继位最著名、最具有悬疑性、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条“谣言”。
这条充满了离奇内容的传说,如同长出了翅膀,不翼而飞,在位时已经搞得街知巷闻,,以至于雍正皇帝要亲自主编一部《大义觉迷录》对种种谣言一一批驳。
但是谣言没有止于“真相”,雍正公布了文章开头的权威说法后,谣言反而传播得更加厉害,以至家喻户晓。
即使在今时今日,号称“康熙遗诏原本”诏书公开展出后,依旧没法消除这流传了几百年的“谣言”。
谣言总是含有息性、未知性、重要性、传播性四大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纳普搜集了1942年间1000条战争谣言进行分析,得出了谣言的三点特性——信息性、传播性、未知性。
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又在《谣言心理学》中总结出重要性、含糊性两点。
如果我们将这两项研究合并,就会发现未知性和含糊性说的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某些内容无法得到证实,以至信息残缺,充满未知。
归纳起来,一条谣言的形成需要四个要素——信息性、未知性、重要性、传播性。
这在雍正篡位的案例中,一一验证。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写了一本书《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这个书名很好地诠释了谣言的信息性特征。
对于皇帝更替这个重要事件,雍正篡位正好是一种信息,包含了神秘的皇权如何移交,雍正与康熙、十四阿哥、隆科多等人间的恩怨关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政治八卦。
在信息性的要素中,还有一点关键——信息的某种真实性。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说,一个谣言想让人相信,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核心”。
也就是说,即使是谣言,它的信息也要有一部分是真的。
阿哥们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几条篡位说法,都抓住了一点——康熙晚年看重允禵,让他在西北建功立业,就是为传位做准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关于胤禛篡位的谣言,都和十四阿哥有关了。
民间盛传,康熙病重时,皇十四子允禵率兵在青海打仗。
康熙为传皇位,急召允禵回京,但这份圣旨被隆科多扣留了下来。
隆科多矫诏,让外甥胤禛来到康熙榻前,成为皇位继承者。
另外还有两个谣言传播甚广,一是说康熙遗诏原本是“传位十四子”,但被篡改成“传位于四子”;二是说雍正端来一碗人参汤,康熙吃完后就驾崩了。
随后将允禵调回囚禁。
要见儿子允禵,雍正不让,太后就在铁柱上撞死了。
斯坦福大学的柴普·希斯教授说:“大脑的构造机能决定了我们更容易记住具体、感性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内容。
”因此信息越多的谣言,越容易被传播。
对于谣言“未知性”的要素,奥尔波特又分析了三点原因: 首先,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
大当时一没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二没有政府的信息公开。
对皇帝换届这样的重大事件,老百姓只能知道一个结果:老皇上康熙龙驭归天,四阿哥承继大统。
然后呢?没了。
其次,对于百姓而言,他们得到的信息绝对是矛盾的。
康熙晚年看重十四子允禵,封他做抚远大将军,使用亲王规格的正黄旗纛,对外称“大将军王”,如御驾亲征。
让允禵在青海建功立业,这在老百姓看来,无疑是康熙爷为传位做准备,让十四爷做了没有名分的储君。
谁知最后当皇帝的不是十四爷,而是四爷。
那时要是有地下赌局,估计大多数人都要输得倾家荡产。
当年宫廷政治都属于暗箱操作,不像现在的英国王室,都处在镁光灯下。
通过戏曲、小说了解历史的人们,想象中的即位故事一定惊心动魄,即使没有那样的弑父情节,怎么也要有点“斧声烛影”的离奇。
所以普通老百姓极易相信改诏篡位的传说。
雍正在发布了辟谣性质的《大义觉迷录》后,老百姓会凭生活经验,下一个“解释就是掩饰”的判断。
他们嘴上为皇上鸣不平,心里其实早就信了惊心动魄的篡位故事。
事实证明,雍正的辟谣举措是失败的。
他不知道现代传播学研究,相信辟谣和相信谣言遵循的是同一逻辑,只有当辟谣的人身份绝对权威,对事件有足够透明度,且人们都愿意相信时,辟谣行为才能有效。
大清朝廷作为一个非民选政府,任何决策都是极其封闭的,因而即使雍正贵为皇帝,他的话同样缺少公信力。
最后,某些紧张情绪也会使人们不相信事实。
雍正对兄弟们不怎么好是事实,一即位就召同母弟弟允禵回京,先让他去给先皇守陵,没几年就给软禁了。
八爷党下场更惨,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分别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
这两个满语词的确切含义已不得而知,大概是讨厌的狗、令人厌恶的猪之类,后来都被折磨至死。
传说中参与了篡位密谋的、隆科多也惨死狱中,被民间看做是杀人灭口。
美国社会学家希布塔尼曾有一个解释谣言的经典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在当时的中国,一个最重要的事情碰上一个最模糊的状况,得到的自然是一个最大的谣言。
皇帝是天下之主,国家的一切运行都是以皇帝为核心的,没有什么事情比最高统治权的更迭更重要。
在没有选举的年代,老百姓只能期望出一位仁慈的好皇帝,能轻徭薄赋,能勤俭节约,能不折腾。
那时每逢皇帝换届,想必人们都会默默祷告,要出一个唐太宗,而不是! 尤其康熙当了六十多年的天子,一生中除、平三藩,扫平准噶尔、大胜雅克萨,建立了前无古人的文治武功,他会选谁来接班?康熙的儿子又太多,成年的就有二十几个,如果站一排,肯定让人。
大清皇帝的即位问题,不仅国内老百姓很关心,中国的传统友邦朝鲜也密切关注。
《李朝实录》的说法是,康熙病重时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藩属关注宗主国没有问题,只是他们这句话让另一个谣言传了好几百年,那就是康熙属意,所以才传位胤禛。
民间也知道,康熙为立储伤透了脑筋,两次废黜太子,皇子们各自结党,皇长子党、四爷党和八爷党在朝中各有一批势力,互不相让,最后胤禛完胜。
围观的官员与群众,显然都急于了解新皇帝即位的内幕。
雍正篡位谣言有了以上几点做铺垫,还怕没有传播性吗?尤其是在雍正推动下,掀起《大义觉迷录》的全民阅读热后,原本少数人私下里说说的事情,读书人一下都知道,很快不识字的老百姓也从地方士绅那里,听说了皇位继承的各种疑点。
人有分享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讲政治八卦,不见得自己相信,其实就是出于一种“我知道,你不知道”的炫耀心理。
大家都想炫耀,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雍正篡位就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必备话题。
雍正不管是作为一个皇子,还是作为一个皇帝,都算得上成功了。
如果说他一生做了什么蠢事的话,那就是让《大义觉迷录》成了畅销书。
本来大家说起来心惊胆战的事,一下成了人人能说,不说反而是不学习“中央精神”的行为了。
于是这条本属皇家私密的谣言,得到了正当的传播渠道,妇孺皆知了。
谣言迎合了恐惧、猎奇、希望和仇恨四种心态。
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总结了谣言迎合大众的四种心理状态:恐惧、猎奇、希望和仇恨。
在雍正篡位的谣言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的是仇恨和猎奇。
四爷党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十三爷允祥、、张廷玉一批大臣成了显贵。
原本八爷党的成员,即使没有革职查办,也都从此升迁无望,他们对雍正肯定心怀怨恨,知道了新皇帝的丑闻,也就不管真假见人就说,使篡位谣言先是在京师官员圈子里流传,很快就又扩散到了各地。
在这个谣言样本中,那些被发配到边疆的八爷死党,对新皇帝肯定恨得直咬牙。
在所经的地方,对任何人都大讲雍正谋朝篡位的故事。
老百姓一则出于猎奇的心理,二则对说话人身份的信服——宫中人的说法不会是空穴来风。
老百姓虽然对谁接班当皇帝这件事很关心,但是毕竟不管谁当皇帝,自己都要种地、纳税。
失意皇子们散布的雍正篡位谣言,到了老百姓耳朵里,其实就是一个传奇故事,就像戏台上《狸猫换太子》的现实版。
到了20世纪初的《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里,帮胤禛改诏书的就成了江湖侠客。
还有人参照和的传说,说年羹尧和胤禛母亲私通,生下胤禛。
后来就是年羹尧修改遗诏,让私生子当了皇帝。
雍正要掩盖丑闻,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本是亲生父亲的年羹尧。
这恰好说明,编谣言的人如果依据已有传说,更能增加谣言可信度。
谣言传到后来已经和八阿哥、曾静说的大不一样了。
这些谣言一直传到今天,成了清宫影视剧的绝好题材。
关于康熙选胤禛即位,还有一种谣言——康熙让老四当皇帝,为了是以后让弘历接班。
仅就辟谣这一点上来看,比他老父雍正,确实聪明多了。
乾隆一上台,就把流行多年的畅销书《大义觉迷录》给禁了——这种宣扬宫廷丑事的东西,本来就不该出!被雍正宽恕的曾静、张熙也和他们“精神导师”一样治罪,被凌迟处死。
雍正篡位的谣言就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民间很快又有了新的理解:看来雍正爷的辩解不能让大家心服,所以乾隆爷干脆不辩解了。
雍正篡位谣言的传播路线 雍正继位后,逐渐打击了八弟、十四弟的小集团,巩固了皇位。
他知道民间有关于他篡位的谣言,而且已经在部分地区造成不好的影响,打击了他即位的合法性。
但苦于没有机会出来澄清,雍正一时间也只好忍着。
从曾静的一封信追查谣言源头 直到雍正六年,一个名叫张熙的书生将一封书信交到了川陕总督手中。
岳钟琪是抗金名将的后人,当时是清王朝的封疆大吏。
岳钟琪身上的谣言也不少,说他要为汉人报仇,说雍正猜忌他、要夺他兵权。
某些书呆子一听就乐了,这显然切合了他们心底的“希望”。
张熙是湖南秀才曾静的学生,为老师投书的目的只有一个:策反岳钟琪。
曾静书信里最狠的一招是把矛头指向了雍正,列举皇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项大罪。
岳钟琪看了书信后,当即惊出一身冷汗。
他一面紧急审问张熙,一面以密折飞报雍正。
雍正很重视,将涉案人犯全部押往京师。
曾静供称,他知道的这些事情,都是听来的。
如康熙病重时,皇十四子允禵率兵在青海打仗。
康熙为传皇位,急召允禵回京,但这份圣旨被隆科多扣留了下来。
隆科多矫诏,让外甥胤禛来到康熙榻前,成为皇位继承者。
此外,还听算命先生陈帝西说了其他一些谣言。
算命先生当然要知道得比别人多些,不然怎么唬人?陈帝西这种人平时就是“包打听”,然后在各个饭局上吹牛皮,属于典型的谣言集散者。
源头最终追溯到八爷党的门人 陈帝西很快归案,他早就记不得自己听谁说的了,想了半天才招供:“我曾偶遇四个从北京王府去广东出差的旗人,他们在凉亭休息时说起皇上篡位的事情。
”雍正再一查,那几年发配广西的犯人中,也有大多是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等人家中的奴仆。
各省巡抚撒网访查,终于获得了线索。
耿精忠之孙耿六格说,他被发配在今黑龙江依兰时,在十阿哥允礻我的奴才八宝家,听八阿哥允禩的两个心腹说到两件事,一是“十”字改为“于”字,十四爷变成四爷;二是雍正弑父杀母。
“三藩余孽”耿六格和八爷党成员们一道,在所经的地方,不管是对差役,还是对路上的老百姓,都大呼:你们都来听新皇帝的新闻,我们已受冤屈,要把一个惊天秘密告诉你们,好让你们向别人传说。
“雍正只好问我们的罪,岂能封我们的口!”大讲雍正谋朝篡位的故事。
在猎奇心理、说话人身份,以及对失败者的同情交织之下,百姓们对篡位的谣言一下就信了五六分。
一个谣言链就这样清晰地展现在了雍正君臣面前,不过曾静听信谣言的原因和那些村民有所不同,竟和八阿哥造谣的初衷:希望借此推翻雍正。
随机文章「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更经典 你知道吗?揭秘佩特拉古城为何被遗弃,因丝绸之路改道而被遗弃(世界奇迹之一)揭秘拐弯枪的子弹是怎样拐弯的,中国特警装备自制最先进的拐弯枪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顶级掠食者蛇发女怪龙图片,头大如牛秒杀各种陆地恐龙(体长8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帝王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收复幽云十六州?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