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向曹丕称臣,却把他和刘备都给耍了!
【千问解读】
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之中吴国的君主孙权虽然比曹操、刘备差了一个辈分,但是却能守住江东的基业,国祚比蜀国还长,自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他所依靠的便是他的权谋。
当时孙权就向曹丕称过臣,有雄心壮志的“吴大帝”孙权岂会甘心久居人下,他的所图甚大,最终把曹丕和刘备都给耍了。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孙权于公元219年向魏王曹操臣服,公元222年就和魏帝曹丕破盟开战,真正“屈身忍辱于曹魏”的时间不过三年,却“空手套白狼”般让自己从一个汉朝的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名正言顺地做为君主统领荆、扬、交三州,也为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东孙氏奠基,始于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六郡,大肆诛戮名士,江东群豪奋起抗争,孙策轻而无备,因此丧生。
而孙策之弟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
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协调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
即使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当时江东各郡到处反叛,孙权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太守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直到官渡袁曹对峙,才被孙权趁势讨平。
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
而同为孙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等人,直到赤壁之战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暗通款曲。
因此,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张昭也因主张降曹站错立场,就此退居二线。
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
然而论合法政治地位,整整十九年时间,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丞相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和“宜城亭侯”的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决裂,自封“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个官位形式上还是由刘备上表的,因此,孙权以此号令江东,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十年抗曹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从贫瘠的江东去如何一统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倒不如说更多原因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帝国中枢,就此认可他自己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魏王:曹操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却连个“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空头职务也吝惜赠与孙权。
因此,孙权便迫不及待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
曹丕称帝
因此,“大魏吴王”对孙权从来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大成就业绩。
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当然离不开曹操、曹丕、刘备、关羽等各方贵人的成就。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在猇亭之战,吴国历时年余苦战,好容易一场大胜,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
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孙权和曹丕的决裂,一方面自然是孙权斩关羽,破刘备,自以为羽翼丰满,对“皇二代”曹丕也绝没有如曹操一般的敬畏,
更关键因素当然是曹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孙权表面称臣,收点大象、荔枝之类的贡品;魏国皇帝曹丕,皇后郭氏
而是一定要求孙权的继承人孙登人为质,意图之后借魏朝中枢名义和政治手段来整合江南,一如曹操从前挟天子令诸侯,逐渐压服各路地方豪强,将司洛、三辅、豫州、淮南等地收入囊中一般。
此等苛求关系到东吴政权的生死存亡,孙权当然绝不可能接受。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
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以抗曹魏,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1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
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 2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专攻。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
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
表感叹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
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3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1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
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2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
“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
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
《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
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
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
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
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并且,他还很爱才。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文言文与翻译3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
孙权说:难道我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泛览一下,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我多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天下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对别人另眼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离别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