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楚汉争霸项羽赢了,他会怎么做?
【千问解读】
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来说是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不可更改的真实,刘邦虽然是平民,但最终还是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刘邦成为新的开国皇帝,而项羽也永远活在人们不住感叹惋惜的角落里。
但是,如果是刘邦失败,项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按照他的性格,建立新国家之后,他又会做些什么呢?
项羽与刘邦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两个阶级,项羽来自战国贵族家庭,而刘邦出生平民家庭。
刘邦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平民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变革。
从此天下再也不是贵族的天下,平民也能当皇帝,为后世历代农民起义找到了法理依据,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开始趋向于平民化社会。
如果项羽取得了最后胜利,按照他的脾气很可能会做以下四点。
第一点,把反对自己的诸侯全部杀光。
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当上西楚霸王之后的分封看出端倪。
秦朝灭亡后,作为旧贵族的代表,项羽自然想学周朝,把天下重新分封给有功之臣。
但这个“有功”怎么定义成了大问题。
比如张耳和陈馀两人都在赵地作战,功劳不分上下,可项羽把跟自己关系好的张耳封为王,关系不好陈馀为侯,从此两人从兄弟变成了仇人;还有山东的齐国,田荣也出了很大的力,就因为和项羽有矛盾封不了王,田荣立刻起兵造反。
所以项羽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只有一条:是否和自己关系好,关系好给个大礼包,关系不好,可能啥都没有。
这是政治家该干的事情吗?这明明是江湖老大。
如果楚汉战争项羽赢了,他对这些造反的诸侯还会手下留情吗?肯定按照江湖规矩统统杀了了事。
第二点,重新分封天下。
项羽是很高傲的一个人,他平时对士兵好,不是因为与大家同甘共苦,而是贵族精神要求他这么做,需要表现出礼贤下士。
出身楚国贵族的项羽,身上充满贵族的自豪感,比如打战时他喜欢冲锋陷阵,炫耀武力,证明自己天生比普通人强。
既然是传统贵族,就要恢复传统,什么秦朝的郡县制,都是“反动”的,统统要不得,必须恢复分封,让自己的亲戚、功臣和诸侯按照关系远近获得不同的土地。
统一的中国再次陷入分裂,一段时间后,又打得不可开交。
第三点,恢复贵族精神。
战国时,所有国家实行世卿世禄制,将军的儿子永远是将军,大夫的儿子永远是大夫,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
阶级之间有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像今天印度的种姓制度。
秦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它在某些点上打破了世卿世禄。
贵族想要获得土地和封赏必须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贵族的起点可以高点,但还是要奋斗,而最大的影响还是农民,参军时一无所有,通过在疆场上奋勇杀敌,也可以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秦国打开了一条平民向上晋升的通道,这点非常了不起。
所以陈胜才敢在大泽乡高声呐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项羽得了天下,这位满脑子“英雄主义”“分疆称王”的贵族子弟,应该会强化贵族制度,恢复贵族精神,把平民排斥在统治阶级之外。
第四点,儒学无法成为统治思想。
儒学作为中国两千年来的统治思想,合法地位是在汉代取得的。
汉武帝为什么要选择儒学?因为要实行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
经过董仲舒等人改造的儒家,在国家上主张统一,在政治上主张专制,在阶级上主张秩序,完全满足汉朝天下大一统的理念,把分封制度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以后无论中国如何动乱,结局都是重归一统,这就是儒家的功劳。
而如果项羽取得天下,实行分封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怎么可能都信仰一种思想?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走于诸侯之间。
尤其是纵横家,他们唯恐天下不乱,一旦天下安定了,他们就失业了。
儒学就失去了成为统治思想的可能性。
如果历史能重来,李煜有没有可能去幸免悲剧的发生?
李璟将一个“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大厦将倾的南唐,交到了他的第六个儿子李煜的手中,而最终李煜成了亡国之君。
将南唐的命运交到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江南文人李煜手中,这是命运的选择;而李煜最终丧师失地身死国灭,这是历史的选择。
李煜的悲剧,其实就是,他在命运的尘网之中无处可逃。
在史书中,李煜被描述成一个耽于享乐的帝王,如和;被描绘成了一个长于艺术而拙于治国的亡国之君,如临死前还吟唱着《玉树后庭花》的。
作为南唐的第三君,李煜最终丢掉了三千里河山,他是南唐的罪人,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事实上,李煜既非商纣王那样荒淫,也非隋炀帝那样残暴,更非陈后主陈叔宝一样不堪。
李煜也曾经心怀大志,也曾经勤政爱民,也曾经尽心谋国,梦想建设一个中兴的南唐。
在执政期间,李煜为政勤勉,有多有改革之策。
在军事上,奉行对外称臣对内暗自发展军备的战略,率领南唐军民拼死抵抗宋军的侵略,虽然最终金陵沦陷李煜无奈“肉袒出降”,但南唐政权在中又延续了十多年,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连也感叹李煜的治国能力非同一般。
可见李煜并非如史家所说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谙政事,也并非如李煜自己所说的“几曾识干戈”。
他在执政期间做出了很多选择和努力,在无数种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最终成为阶下囚,在四十二岁生日那天,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哀巨痛之中悲惨死去,书写出一曲人生从华美到悲凉的哀歌。
国家不幸诗家幸,天崩地裂般巨大的人生变化,从一国之主到落入敌手成为阶下囚;从人生喜剧到命运悲剧,人生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在李煜身上,也造就了李煜那无与伦比的词作艺术。
政治上他是失败者阶下囚,在词作艺术上他是一代,是晚唐五代词的总结者,是宋词的开者,是深刻改变了晚唐五代词艺术走向的伟大词人——从李煜开始,词从民间舞台的歌词,开始进入的内心,他们不再替人代言,不再遮遮掩掩,不再用华辞丽句作的歌唱,而是“我手写我心”,像李煜一样,用一颗至诚至真的词心,书写着人生的和命运的高低沉浮,当词不再用来,而是用来直抒胸臆,词才真正成了词。
政治毁了李煜,而李煜成就了词,他成为宋词的探路者,在李煜的身后,、、和们,将扛着李煜的旗帜,把宋词引向高处。
说,人生乃是无处可逃的尘网,是无法避免的悲剧,我们都处在神射手的射程之内,被射中是必然,因此我们不要和命运对抗,而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过一种如不羁之舟随缘任性随遇而安的生活。
但李煜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他曾经有过积极进取的热情;他不是知其不可而逃之的,没有“淮南皓月冷千山”那般的清冷消极,他的身上有儒家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努力,在没有机会之时,他默默地积蓄力量提升自己;机会来临之时,他也曾经努力到无能为力。
虽然李煜最终的结局并不美好,但他毕竟努力过,他是一个悲剧英雄。
命运于李煜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
幸运的是,他出生于帝王之家,不幸的是他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他本来毫无希望做,他本可以做一个沉溺于艺术世界,进行艺术创造的天才艺术家,他本可以是吟唱山林隐居江湖的渔父,在五湖烟海中钓一杆风月。
不幸的是,命运又将他推向帝王的宝座,让李煜拖着南唐奄奄一息的躯体,拼死抵抗又苟延残喘,最终亡国成为阶下囚,在“日夕以泪洗面”中,在无数次悔恨无数次梦回故园的梦境之中,被宋王室在那天以牵机毒药毒死。
李煜的死,给公元976年七夕的天空染上了一缕血色。
中主李璟有八个儿子,分别是从福、从寿、从康、从宁、从士,从嘉、从美、从孝,李从嘉就是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
按照中国皇权立嫡长子的原则,怎么他也轮不到李煜做皇帝。
而李煜的大哥李从福即冀就是太子,李弘冀为人阴狠毒辣,从这一点来说倒是一个做皇帝的料,因为唯有狠人才能玩政治。
而李璟对大儿子李弘冀颇不满意,曾有意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景遂,太子李弘冀于是就毒杀了叔叔李景遂,力保自己的太子之位。
事实上,皇室内部兄弟之间基本上毫无亲情可言,大哥李弘冀要防备自己的弟弟们,特别是对天生一副帝王之相的李煜戒心重重。
据说李煜一身儒雅气质雍容华贵,而且是“重瞳”,民间叫“斗鸡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但古人认为重瞳乃是帝王之相。
据说历史上的大舜、和,都是斗鸡眼。
也就是说,李煜从少年时代开始就陷入了对生命的恐惧之中。
但李煜够聪明,他深知藏锋隐锐全身远害的道理,于是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不问世事悠游于世的隐者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叔齐饿死不食周粟的真隐士,另外一种就是万般无奈回归田园如那样的隐士,第三种就是假隐士,的很多隐居于终南山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只是将隐居作为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
而李煜年纪轻轻就隐居于庐山读书,他还给自己起了一大堆如“莲峰隐士”、“钟峰隐者”等有隐士味道的名号,一方面读书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韬光养晦全身远祸。
事实上,李煜是一个有追求有心机的人,史书上记载李煜,“早知国事,聪悟好学,经史子传一见辄解。
善兵法,工书画,明音律,其睿智明聪,罕有出其右者”。
这段记载说李煜早知国事,可见他并非不知治国,他善兵法有武功,可见并非是柔弱的宫廷子弟,他擅书画音律,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可见他聪明好学智商很高。
从他早年假装隐居韬光养晦的行为来看,李煜又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所谓的隐士生活只是藏锋隐锐的生存策略而已。
李煜隐居时间不长,但他写隐士生活的渔夫词,却。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春江浪涌,桃李竞放。
如此美景,一位渔翁于江上垂钓,有江湖之美而无风波之恶,一壶老酒,一竿风月,这样的日子何其快乐,这是李煜理想中的生活。
但江湖可以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而人生的风波却无处不在,恰如所说,“江头未是风波恶,行路难”。
李煜连假装做隐士的机会都没有,他就被命运推上了帝王的宝座。
太子李弘冀毒死叔叔李景遂几个月后,就暴毙身亡。
而李煜的另外四个哥哥也相继逝去,本来是老六的李煜,一下子变成了老大。
在父亲中主李璟病逝之后,匆忙登上大位,成为南唐的最后一代皇帝,不,是最后一个国主,因为此时的南唐已经成为后周的附属国,他没有资格称皇帝。
因此李煜在历史上被称之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唐朝会怎么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