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四友之一的吴质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不过,这四个人在时期的名气却差别很大。
司马懿就不
【千问解读】
不过,这四个人在时期的名气却差别很大。
司马懿就不需多说了,他不仅是后期的顶梁柱,还是西晋实际上的开创者;陈群还在魏文帝时期就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是曹丕和时期的四位大将军之一,享有独立开府的权利。
但是,另外两位就没有这般荣耀了,相比于前两位,他们的名气要小得多,尤其是那个朱铄,连一个传记都没有留下。
要说这个吴质,虽然也有“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的权利和待遇,但很多人还真不知道这个吴质是个何等样人!要说起帮助曹丕被立为太子,出力最多的还就是要数这个吴质。
又因为曹丕是个文人,吴质也是以“才学通博”著称,所以就和曹丕更多了一些交往,但为什么吴质就不是很有名,而军职也没有达到大将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先看看吴质为曹丕被立为太子所做的两件具体事情: 当曹操打算选太子的时候,兄弟极力在曹操面前说的好话,而更是直接给曹植通风报信和出谋画策,曹操几乎就要将曹植立为太子了。
曹丕非常着急,就用车装着废弃的竹篓子把吴质拉到宫中商量。
这件事让杨修知道了,就报告了曹操,只是曹操还没有来得及审问核实。
曹丕非常害怕,告诉了吴质。
吴质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您明天继续以竹篓装着布绢拉进宫以迷惑他们,杨修必然再去上报,魏王也必然会派人审问核实,而结果得不到验证,那么他反而会是以诬陷被治罪。
”曹丕按照这个办法做了,杨修果然上当。
曹操有一次要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一起送到城外,父子临别不免要说几句话。
曹植说的是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让人都佩服的不得了,曹操也非常高兴。
曹丕怅然若失,知道自己这方面是比不上曹植的。
吴质对他说:“王就要上路了,流眼泪就行了(不用说话)。
”等到分别的时候,曹丕哭着跪拜,曹操及其左右都是感慨唏嘘。
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言辞华而不实,不如曹丕心诚。
也就是说,曹丕在情感上得到了加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其他一些老臣大多给曹丕说好话,而吴质这种出谋划策相当于给曹丕做具体事,也就是说,他直接就是曹丕小团体的人。
那么,吴质为什么不如司马懿陈群那般有名呢?应该有这样一些原因: 出身不行 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郡(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西北)人,出身贫寒,一直到他当了官,“本国犹不与之士名”,就是不拿他当名士对待。
这和司马懿、陈群不一样,司马懿向上四代都是高官,而陈群的祖父是太守,父亲是大鸿胪,这样的背景是吴质没法比的。
也许我们今天的人会不以为然,但以及三国时期讲究这个,不用说是文官,就是武将又有几个贫寒出身的人? 资历不行 由于缺乏显赫的家族背景,吴质只能从底层干起,先被任命为朝歌县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元城。
到曹丕称帝,吴质才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后来再升才是一个振威将军,封侯。
也就是说,吴质在曹操时期官职较低,这和司马懿、陈群不一样,他们两人在曹操时期就有了很高的官位,在累积了政绩的同时,也积攒了人望。
封建社会的官场是个讲究资历的地方,在大家都有背景的情况下,资历就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曹操时期那么多有功劳有能力的大臣还在的情况下,曹丕即便是再重视他吴质,要想给他升官,也得等到官位出现空缺。
何况,帮助曹丕继位的还,不是就只有他们四人。
所以,曹丕可以非常重视吴质,给他“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的特权,但却没有办法给他一个更大的将军职位。
振威将军以上还有征、镇将军,离大将军还差得远哪!封建社会又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官位低,自然的名声也要低一些。
又因为曹丕仅仅当了七年,所以这个吴质官位一直不是很高。
到了时期,吴质好不容易成为侍中,可是这年又去世了。
为人不行 吴质不能成为高官,还有个人性格上的原因,就是为人不行。
年少时,吴质专门巴结权贵,却不和本郡的人结交,这也是本郡人不原谅他的原因所在。
等到曹丕当了皇帝,吴质仗着皇帝的恩宠,就更加飞扬跋扈,,甚至连这样的宗亲也敢戏弄。
《质别传》记载:黄初五年(公元224),吴质入京朝觐,魏文帝曹丕让上将军和特进以下的将军到吴质住所举行宴会,目的是拉近吴质和将军们的关系。
喝到高兴的时候,吴质叫上来一些俳优(演滑稽戏的人)表演节目,专门说人肥瘦的话。
当时,曹真很胖,而中领军朱铄则很瘦,吴质这样做,无疑是对两人的羞辱。
曹真身为皇室贵族,感觉耻辱,非常生气,对吴质说:“你要跟我兵戎相见吗?”曹洪、轻车将军王忠也在批评吴质。
曹真更加愤怒,说:“这个俳优敢轻易脱身走了,我就杀了你。
”接着在坐席上大骂。
事情本来是吴质引起的,但这个吴质不但不认错道歉,反而更加气焰嚣张,他握着剑对曹真说:“曹真,你不过是案板上的一块肉,我吞了你都不用摇晃喉咙,咀嚼你都不用摇动牙齿,你依仗什么势力敢这般骄横?”明明是他骄横却反过来说别人骄横。
这时候朱铄赶紧出来打圆场,说:“皇上让我们来是让你高兴高兴,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吴质不但不理解朱铄的好意,反而对着朱铄吼叫:“朱铄,你敢毁坏坐席!”朱铄更加生气,拔剑砍在地上。
宴席就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中结束了。
曹真是曹操的族侄子,从小被曹操收养在身边,让他和曹丕生活在一起。
还是在曹操时期,曹真就代替阵亡的坐镇西北,为征蜀将军。
这样一个人吴质都敢戏弄,其他人他能把谁放在眼里? 就连同为四友之一的陈群,吴质也是在皇帝面前搬是弄非,刻意贬低。
太和四年(公元230),吴质被任命为侍中,这时候陈群录尚书事。
吴质在皇帝面前说,司马懿是社稷之臣,而陈群这个人担当重任却不亲历亲为,不是当相国的材料。
说的魏明帝还真信了。
皇帝任命官员,多少总得考虑一下周边大臣情绪,否则,任命了一个官员,造成了官场的撕裂,一般皇帝谁会做这样的傻事?!正因为在吴质眼里就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人,所以死后给他定性为“怙威肆行”,“丑侯”。
后来在他的儿子吴应多次上书,才又改成“威侯”。
看起来,这个吴质名声不是太大,关键是做人方面出了问题。
或者说,有这多的“不行”再加死得早,也难怪他没有成为大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中行氏的进展史
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
中行桓子,,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故多称(生卒年不详),曰桓,史称中行桓子。
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智氏始祖智庄子的兄长。
由来 晋文公称霸,设三军三行,,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自此产生新的支系--中行氏。
荀林父(前632年-前594年)几经升迁,至公元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
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而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
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
至公元前597年郤缺逝世,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
在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在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
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
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
公元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荀庚(?-前576年),荀林父之子,公元前593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576年卒。
其子荀偃即位。
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
晋国卿大夫,荀庚之子。
荀庚死后任上军佐,参加等战役。
时骄奢,多用亲信,诛杀不当。
公元前574年,栾书鼓动中行偃乘厉公游于匠丽氏而执之。
次年,与栾书弑厉公,拥立悼公。
公元前572年,他与率诸侯之师伐郑,破郑外城,败郑步兵于洧水。
因弑君之事为悼公压制,职位先后被韩厥、荀罃、士匄超越,荀罃死后方升任执政。
公元前560年,晋国中军帅荀罃卒,中行偃继为中军帅,得以执政。
次年,他率晋军会诸侯师伐秦,因下军帅栾黡抗命,此役无功而返,晋人谓之"迁延之役"。
公元前555年,会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之君伐齐。
此役中行偃率军取齐之险隘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进而与众军围临淄,焚西郭、南郭、东郭、北郭,攻扬门(西北门)、东闾(东门),齐师不敢出。
次年,班师时梦见厉公索命,头生恶疮而死。
死不瞑目,栾盈等起誓将伐齐之事进行到底,荀偃才闭眼。
其子荀吴继位,是为中行穆子。
荀吴(?-前519年):姬姓,中行氏,名吴,谥号曰"穆"。
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吴,史料中称之中行穆子。
春秋晋国六卿之一,军事家。
前555年,晋军在中行偃的率领下,大举伐齐,一度攻至齐都临淄。
中行偃于第二年因等原因而病危,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临终前,中行偃托孤于士匄,口述遗嘱,立荀吴为中行氏之主,中行吴因此成为中行氏家族的第四代领导人。
中行吴为人耿直,有里克、先轸的领军才能,却略疏文采,相对木讷,甚至有些憨厚。
在士匄、士鞅父子的协助及拉拢下,稳居六卿。
前548年,正卿士匄寿终,其副手执政,偃成为晋国全新的执政纲领,前546年,正卿赵武与令尹子木在结盟,结束,好战的中行吴也因此在中原失去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将其杰出的军事才干主要用于与晋国四周的间的战场上。
中行吴不同于、士鞅之流只知道瓜分、榨取、掏空国家的财产,而是选择将戎狄的土地、势力定为中行氏的战略目标。
中行吴是春秋时期的名将,时常带领晋军讨伐戎狄,攻略鲜虞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立有大功,消除了晋国的外患,为晋国六卿实现封建制蜕变创造了稳定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行吴所攻占的大量戎狄土地被并入中行氏家族,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终其一生,虽从未担任国家执政(韩起的寿命太长),却依然是晋国在春秋后期一位举足轻重的政客。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猝死,其子荀寅继之为中行氏之主,是为中行文子。
荀寅,荀吴之子。
时,因被楚国欺负,以子为质,请求晋国伐楚,已经纠合了17国的军队。
但在晋国执政的中行文子寅和范献子鞅都是贪赂之徒,向蔡昭侯索贿,蔡昭侯据理力争没有答应,最终导致17国伐楚流产,最后蔡昭侯转央吴王,才重创了楚国。
灭亡 后来,晋国卿族内部争斗加剧。
中行氏和相睦,结为姻亲。
公元前497年,因为在对进贡的500户平民的安置问题上有分歧,赵简子杀了自己的族子邯郸大夫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
于是中行氏、范氏和邯郸一同攻打赵氏于晋阳。
但智氏想让自己的爱臣梁婴父为卿取代中行寅,、也和中行氏、范氏不和,于是这三家取得晋定公的命令,率兵帮赵氏解了围。
中行氏和范氏战败,占据朝歌,得到包括周天子在内的晋国敌对势力的支持,直到8年后,中行氏和范氏逃到到。
中行氏的统治灭亡。
随机文章杨延德杨五郎在哪里出家的?俄罗斯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射程8000公里覆盖美国所有城市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揭秘希腊文物费斯托斯圆盘,4000年前老古董拥有241个神秘符号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最后的忠臣,晋国六卿之一的智瑶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是同源,都出自晋国荀氏,后来,智氏衰落,中行氏兴盛,两家便产生了隔阂。
在“晋国六卿”的火并中,最大的两家——中行氏和被其它四卿联合所灭,智氏在这场争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战成名。
战后,智氏得到了中行氏和范氏大量的土地,因而实力大增。
到智瑶做智氏家主,并重夺晋国正卿之位的时候,智氏已经成为晋国四卿中最大的一个了。
智瑶这个人很有抱负,他眼看晋国因为内部矛盾问题,从一个超级大国逐渐被齐、楚等国赶超,心里很是着急。
他一心想统一晋国众卿,再现当年晋国的霸业盛况,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韩、赵、魏三卿? 智瑶做了一个大胆而狂妄的决定,就是要求四卿各拿一部分土地,无偿交还给晋国国君,充实国君的实力。
因为当时晋国国君的土地都已经被晋国众卿们瓜分得差不多了,国君的势力很微弱,这就导致了晋国无法实现中央集权,形如一盘散沙。
这也是晋国为什么逐步退出春秋霸主地位的原因。
按理说,智瑶也是众卿之一,他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晋国国君对抗才是,为什么他要伤害自己的利益,成全国君呢?中央集权和应该是势不两立的才对啊? 可惜智瑶最后功败垂成了,不然我们就会看到答案。
大体上有两种可能: 1、智瑶是真心忠于晋室。
如果智瑶灭了赵氏后,再将和吞并,最终独霸晋国,同时将大量土地交还给国君,充实国君势力,然后智瑶再为晋国抛头颅、洒热血,制霸天下,做晋国的姜太公。
这种情况也许智瑶会这么想,但不知他的部下会不会这么想? 2、智瑶是想取代晋室。
智瑶或许是在下一盘大棋,他以拥护晋国国君的名义先取得道义上的支持,然后再以国君的名义发号施令,逐步削弱韩、赵、魏三卿。
等到智氏一家独大,再像“代齐”那样从晋君手中夺z走晋君位子。
这样的话,历史上就会多一个“智氏代晋”了。
可惜智瑶没有让我们看到答案,他在收拾其中的一家赵氏的时候,被韩氏和魏氏出卖了,然后遭遇灭族之灾,晋国智氏轰然倒塌。
如果不是这样,历史上哪来的“三家分晋”呢? 随机文章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称讚不已 回宫路上竟令:杀了他室内最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13米高已在5世纪被摧毁中国飞豹战斗机的性能解析,比狂风战斗机稍弱(疑设计过时)真实酒与污水定律案例分析,搬弄是非的人会弄垮整个团队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