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也曾经用“美人计”,为什么最后没能成功呢?

建安五年(200年)
【千问解读】
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时代,不但终其一生未失江东寸土,而且使基业不断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业之主。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陈寿在《?吴主传》中对其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
” 在陈寿看来,孙权和勾践都是能够“屈身忍辱,任才尚计”的英雄豪杰。
正是由于勾践和孙权都曾忍辱负重,都能知人善任,都有杀害功臣之举,都在战略上使用过“美人计”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史学界几乎一致支持陈寿的看法,认为将孙权比作勾践再恰当不过。
然而,如果将此二人放回各自的历史环境中,对他们的行为做一下客观的比较,就会发现孙权在“屈身忍辱”和“任才尚计”方面和勾践有着本质区别,可谓小同而大异。
越王勾践是中国古代“屈身忍辱”的典型代表。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大破越师于夫椒,接着围困勾践及余部五千人于会稽山上。
勾践走投无路,派大夫文种求和于吴:“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又曰:“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也就是说,如果吴王夫差乐意,举国女可以按“”的原则去侍候的男人。
这样,“屈身忍辱”的并非勾践一人,越国所有君臣都将蒙受奇耻大辱!吴王夫差听信谀臣太宰嚭答应求和后,勾践果真偕妻子及等大臣三百人入吴为奴。
勾践不仅亲自为夫差驾车养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主动尝其粪便以诊病情。
说孙权“屈身忍辱”,无非是因为他曾先后屈身事曹操和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为了避免将来因夺取荆州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订盟修好之意)”。
不过,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孙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不受曹操节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后,深感,更加屈降于曹操。
黄初元年(220年),,孙权马上遣使奉贡,以表臣礼。
黄初二年,孙权又遣使称臣,并送还等曹魏降将。
但曹丕并不满意这种有名无实的藩属关系,遂向孙权征质子,即要求孙权以送儿子做人质的方式来表达对的忠心。
孙权既不愿送儿子为人质,又不愿陷入西、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只好使了个“拖”字诀。
黄初三年,曹丕终于对孙权和稀泥的做法忍无可忍,遂遣三路大军南下伐吴。
此时吴将已经大破,取得的胜利,解除了西线的威胁。
于是孙权立即拔刀相向,魏吴臣属关系从此破裂。
孙权比与勾践,看起来好像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其实不然。
曹操打的是“天子”旗号,魏国又是代汉的正统。
因此,孙权称臣于曹魏,犹如地方称臣于中央,算不得什么耻辱。
只是对于孙权这样一位欲夺天下的英雄来说,臣服于他所谓的“汉贼”,确实有损颜面。
“任才”不仅要重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善待人才。
勾践虽然能在难时重用人才,却不能在易时善待人才。
若无文种和范蠡的精心辅佐,勾践基本没有灭吴称霸的机会和可能,但后的勾践不但没有让这两位盖世功臣分享成功的喜悦,反而逼得他们或死或逃。
勾践灭吴后,范蠡自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及时辞别勾践,变名,乘舟浮海逃到。
文种接到范蠡劝其速逃保命的书信后称病不朝,没来得及逃走就被勾践赐剑自杀。
孙权同样也能重用人才,同样也杀害过人才,但杀人的主观原因和方式方法则不同。
孙权杀害的最重要人才无疑是火烧夷陵、大破刘备的名将陆逊。
但孙权在主观上绝不是要,因为当时孙权还未一统天下,魏、蜀还时刻威胁着吴国的安全,吴国还需要陆逊这样的“良弓走狗”。
而且孙权之所以害死陆逊,主要是因为以陆逊为首的一批大臣反对他废嫡立庶(孙权欲废太子,改立鲁王孙霸)。
陆逊在如此严肃的问题上和孙权较劲,加上鲁王党羽杨竺等人的不断谮毁,所以“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尽管孙权气死陆逊有失英明仁义,但与勾践赐死文种又。
更重要的是:孙权气死陆逊后追悔莫及:“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若陆逊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但勾践不同,他逼死良臣已经可恨,更可恨的是他杀贤害才时暴露出的麻木不仁的无耻心态。
勾践在逼迫文种自_杀时竟言:“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 说到“尚计”,勾践最擅长的计谋莫过于“美人计”。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兵困于会稽山,之际,他马上就想到了“美人计”。
君臣一番谋划后,竟派文种向吴王夫差求和:“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结果由于识破其计,力主灭越,第一次“美人计”没有奏效。
但越国君臣没有气馁,他们听说吴国的权臣太宰嚭,于是“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黄天不负有心人,第二次“美人计”终于有了效果,在太宰嚭的强谏下,夫差终于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后来,为了用女色迷惑夫差,以乱吴政,“越王勾践得采薪二女、郑旦,以献吴王”。
这是第三次也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一次“美人计”。
由此可见,勾践为达复仇目的,不断采用女色诱敌的手段,他每前进一步,都要以女色作为开路的利器,都要以牺牲越国女子的幸福作为代价。
孙权也曾使用过一次的“美人计”。
说它似是而非,是因为严格地说,它实际是一场政治联姻,并非传统意义上靠女色迷惑对手的计策。
后,刘琦(原荆州牧长子)病死,“群下推先主(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孙权同样是向对手进献女子,但与勾践使用的纯粹“美人计”又大不相同。
勾践进献美女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色相以迷惑和讨好敌人,美女只是供人取乐的玩物;而孙权进献妹妹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结亲以拉近和刘备的关系,其妹是刘备有名有分的妻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被孙权指定的倒霉继承人,为什么惨遭废黜?只怪他不够狠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孙权六十岁之时,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
他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东吴太子在年仅33岁时,便因病去世了。
孙登的离去,打乱了孙权的计划,也间接掀起了东吴的乱局。
要知道,太子之位关乎国本,孙登生前的威望,足以令他顺利接过孙权的班,因为他有着众多士族支持。
这样一来,东吴以和江东大族共理的模式还依然能继续下去。
只可惜孙登之后,其他世子没有能力接过这个重任。
为了巩固朝局,也为了安抚人心,孙权在不久之后又立了三子为太子。
但令人不解的是,孙权刻意拔高了鲁王孙霸的地位。
据《志•孙霸传》记载:“和为太子。
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
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于权耳。
”就在太子孙和进驻东宫后不久,鲁王孙霸也得孙权恩宠,进驻了西宫。
因为东宫又称“南宫”,所以孙和与孙霸两大派系之间的政治斗争,被后世称之为“南鲁党争”。
孙和能当上太子,有着三个绝佳条件。
其一是其母王夫人颇受孙权宠爱,且孙和为最年长的王子。
据《三国志•孙和传》记载:“(孙和)少以母王有宠见爱,年十四,为置宫卫,使中书令阚泽教以书艺。
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母亲受宠,儿子自然也很争气,再加上大儒阚泽的悉心指教,孙和也是非常的聪颖好学,颇得孙权喜爱:“故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
” 其二是前太子孙登对孙和的重视。
孙和年幼时,常与兄长相处,所以纵观其行事也颇有孙登的风范。
考虑到这一点,孙权自然也认为孙和还是有希望的。
其三,孙和本人的能力也很突出。
《吴书》说他“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
”就是说,孙和在做太子的时候,他不仅尽到了自己的本分,还超额完成了目标。
他看待事物公允,擅长调解大臣之间的纷争,处理政务时也是游刃有余,果断而又明智。
所以孙和在当太子之位时,宫里的风气依然非常的不错。
经过上述分析,孙和尽管比不上自己的长兄,但他的个人能力还是比较出色的。
但问题就在于,孙权给了孙和太子之位,还要拿孙霸来考验他。
以笔者观点,这场对孙和的考验,完全是孙权在观察自己这个儿子够不够狠。
如果孙和的魄力足够,他手段够狠,他完全可以借机打压孙霸一党,并在江东士族中树立起威望,从而顺利接过孙权的担子。
可惜,孙和的表现让孙权有些失望。
在南鲁党争的过程中,孙和完全就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中,委实是有些憋屈。
因为从头到尾,都是鲁王孙霸和长公主在找各种机会绊倒孙和。
史书对孙权的评价,大多都说他后期昏庸无能,偏听则新,没有了壮年时期的精明。
不排除这个情况,但有一点值得怀疑,孙霸和孙鲁班为孙和网罗的罪名,难道孙权真的是一无所知吗?史书中还记载了一件事,说是孙权跟亲信谈话,结果床底下都有人(职位是给事,地位低下)偷听,然后再传到全公主孙鲁班的耳中,又或者是传到某某权臣那里。
这显然有些荒谬,试问一个地位卑微的给事,他是如何能闯进的大帝寝宫的。
倘若真的如此,刺客还不是轻易得手了? 所以说,孙和不作为的态度,才是孙权淘汰他出局的重要一点。
理由也很简单,南鲁党争刚开始只有士族的后辈子孙参与,到后来才慢慢演变到朝中重臣的纷纷站位。
而这个转变的契机,便是孙权对孙和失望地表明。
孙和太窝囊,他魄力不够,手段还是不够狠,身为太子连几个小辈都招架不了。
如果他日后真的继位,江东士族岂不是要压过孙氏的领导权了?孙权的想法便是如此,所以他又观察孙霸,发现这个儿子只是一个被人当枪使的蠢材,还不如孙和。
这样的发现令孙权为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开始暗中安排人手,加入南鲁党争之中。
有了孙权暗中的推波助澜,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很多朝廷重臣身上。
、顾谭等江东大族,其实是孙和的支持者,所以步骘、全琮便是孙霸的支持者。
这其中,步骘是孙权宠妃步练师(全公主的母亲)的族人,全琮是孙权的女婿,都是的皇亲国戚。
要说没有孙权暗示,这些人岂会轻易站队。
不难发现,当这些朝廷重臣加入到南鲁党争之时,孙和便已经被放弃了,因为孙权断然不会让孙氏的基业受到丝毫的威胁。
在全综等人的攀咬之下,张休、顾谭等人先后获罪,而上大将军陆逊也受他们牵连,被贬谪出了建业,后遭孙权屡次呵斥,最终忧愤而亡。
陆逊一系的士族倒塌,象征着江东士族遭到了重创,短时间内无力再威胁到朝局变化。
至于孙和与孙霸,他们已经失去了作用。
为了给朝臣一个交代,也为迷惑世人,孙权赐死了孙霸,废黜了孙和,一手终结了这场自导自演的乱局。
不久后,老实的“小白”太子孙亮幸运地被孙权立为了新的太子。
有意思的是,其母潘皇后却在不久后“恰巧”被几个妃子谋害。
江东士族的威胁没了,干政的威胁没了,孙权表示自己可以放下心了。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最为信任的宗室,将会继续祸乱着东吴朝局。
参考书籍:《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已经拿下了荆州,为什么还要杀掉关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