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艳替孙权背锅,为什么孙权却把与他相关的人都惩治了?
【千问解读】
224年,坐断东南的发动了一起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负责官员选拔考核的选曹尚书暨艳丢了性命;引荐暨艳的吴郡望族张温刚刚立下恢复汉吴同盟大功,却因此事被废弃不用,还牵连到了自己的两个兄弟,连已经出嫁的三个姐姐也遭到牵连。这一年,曹操、刘备都成了“过去时”,天下英雄谁敌手?可吴国外患虽然暂消,内忧却在加剧:北方恢复稳定,为立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也基本停止。
放眼望去,朝堂上多半是吴会豪门的子弟,很多还是靠着爷爷、的势力滥竽充数。
暨艳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身为国家人事部门的一把手,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官吏考察,并以主公身边地位最高贵的郎官为重点。
暨艳的措施非常严厉,结果称职的不到十分之一。
不称职的都被连降几级,有“经济问题”的全部改为军吏。
让那些豪门出身的“官二代”“官三代”当军吏,等于把他们从阶层里开除了。
别说他们自己不愿意,他们的爷爷、爸爸、伯伯、叔叔能答应吗?这事闹大了,群情汹汹。
最后,孙权不得不亲自出面给他们平反,而一心要整顿吏治的暨艳则论罪自杀。
按常理分析,孙权是最高领导,从其政治家的角度看,要维护孙家王朝的稳定,就得舍弃暨艳,给豪门一个交代。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好戏还在后头。
且看孙权以国家元首兼最高大法官的身份给暨艳下的判决书。
判决书里说,暨艳的父兄当年曾经跟着那些“恶逆”专门和我们孙家作对,后来我宽大为怀,重用了他。
不过我也是在考察他,但他经不起考验,终于露出来了。
在吴国的官方文件里,“恶逆”“恶民”专指那些武力反抗孙氏统治的土著大族。
说白了,暨艳有“历史问题”,是刚刚摘了帽子混进东吴政权的不清白者,这会儿原形毕露,成了企图颠覆现行政府的人。
可张温为什么也跟着遭罪呢?且看孙权给他的判决书:你到底有什么的目的,专门和我过不去,“专挟异心”? 张温和暨艳不同,出身于望族。
虽然暨艳是他引荐的,他也支持暨艳的整肃运动,但最多属于“用人失察”,应该和“历史问题”沾不上边。
孙权为什么觉得他也有异心,还下手这么重呢? 有一种可能,在孙权眼里,张温也是有历史问题的,不仅张温是,那些为孙氏服务的东吴豪族从根子上都是,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支持孙氏的。
但和那些选择武力对抗的“恶逆”不同,他们选择的是不合作,而他们一旦合作了,就把持孙氏朝廷的文武大权,孙权又怎能全然无忌? 暨艳整肃吏治,得罪了权贵,死了也就算了,但把人家父兄“附于恶逆”的老底也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孙权是气昏了,还是想别有所指地敲打一下其他有“历史问题”的人? 一次普通的人事考核案,就这么简单地被政治家孙权搞成了肃清异己的政治案。
有意思的是,暨艳最初的推荐者,是做了31年吴郡太守的。
丹阳也是江南豪族,朱治从时代起,就跟孙氏合作了,连孙权当上孝廉,也是他举荐的。
可就在暨艳案发的那一年,朱治病死了。
据说孙权一向很敬重他,到头来却对他有点不满。
为什么不满?仅仅因为他推荐了暨艳吗?答案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为什么要偷袭荆州 打下荆州的好处有多大
揭:孙权向关羽提亲背后隐藏的谜团
这里边隐藏着什么秘密?孙权到底想干什么? 关羽失荆州这事,很大的一个缘由应该怪孙权。
正是这哥们在背后捅了一刀,才使汉寿亭侯壮志未酬,望北长叹。
可是,孙权为何要对盟友痛下杀手,很大的一个诱因大概是关羽不解风情,回绝了一门儿女亲事。
而这门亲事的首倡者,正是雄踞江东的孙权。
至此,梁子就落下了。
这个事件,《三国志》如下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那么,有两个疑问出来了:一、孙权为何要向关羽提亲?二、关羽为何要一口回绝?当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
关于孙权提亲的动机,其实也很好理解,当时取下益州,自立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这“假节钺”是很有文章的,大概就是持节的大臣,可在辖区行使君主的部分权力,规格是相当高的。
也就是说,刘备授予关羽对荆州高度的自治权,大小事情不必汇报(后来关羽自作主张北伐,应该也跟“假节钺”有关)。
可以看出,此时关羽有点一方诸侯的味道。
而荆州这个地方又颇为敏感,不仅曹、孙阵营的缓冲带,同时又是刘、孙双方的争议地带。
因此,牵扯着三方利益。
孙权向关羽提亲,初衷自然有拉拢的味道,释放的信号大概是“搁置争议,共同抗曹”(这孙权,还是很擅于拿女人做文章,当年拉拢刘备用的也是这招)。
不过,孙权目的也不全于此。
当然,我们还得搬出《三国志》一段记载:“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关羽熊虎之将,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这是对孙权说过的话,意思大概是要保江东万全,必要时需瓦解刘、关的关系。
不过,周瑜这人命比较短,这个建议提出不久就“翘辫子”了。
而孙权先前倒是一心抗曹,也就没有把这个思路“贯彻”下来。
但如今刘备得势了,情况就微妙起来,这个方针也重新摆上了台面。
至于突破口,自然是诸侯一方的关羽。
而此时关、刘之间,也绝非铁板一块。
《三国志》有记载,刘备称汉中王后,遣费诗会见关羽,捎了这样一句:“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这话讲得其实蛮微妙,有点安抚的意味。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
按现代话讲,大概就是创业时大家,都是掏心窝的兄弟,如今“创业板”公司上市了,分蛋糕了,大家多少都有点想法,矛盾当然就出来了。
一些意见,也不太统一了,比如,关羽就对刘备没经过自己同意封为后将军颇为不满。
,还有很多。
因此,孙权在这个时机提亲,用意颇为深长:拉拢关羽在次,拔高关羽为先!而关羽此时心态,也颇为自满,有点飘飘然的意思。
此时放低姿态,求个“娃娃亲”,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这事说是好事,但刘备还不一定高兴。
当然,这就是孙权想要的。
这又是如何解读呢?大家都应该知道,孙权有个妹妹叫(正史上并未记载全名),嫁给刘备。
也就是说,刘备是孙权法理上的妹夫(而且当年刘备娶亲这事,实质上还是挺狼狈的,“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刘备也一直作为被“欺负”的一方)。
孙权虽然年纪比刘备小一轮,但辈分上还是占了不少便宜。
但此桩亲事若成,则又添了儿女亲家,关羽的辈分,比起刘备这个上门女婿,台面上要好看许多。
如此拔高关羽地位,刘备难道不会有想法吗?也许,有人要提出驳意了。
刘备、关羽不是都结拜了吗?刘备不也常常把“兄弟如手足”挂在嘴边吗?这台面上的事,也大可不必计较。
其实,结拜这事,还有待商榷。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意思大概是:这几个哥们感情好,也常睡在一起,但不一定真结拜。
而且后面还有一句:“而,侍立终日”。
什么意思。
也就是咱们哥几个,背地里怎么称呼怎么睡都行,但在人前,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规矩。
可见,刘、关二人还是讲究君臣之礼的。
而孙权送上的亲事,恰恰乱了这份礼数。
关羽拒绝也就自然了。
可拒绝就拒绝嘛,何必侮辱来使呢?当然,这和关羽性格应该是有关系的(“刚而自矜”)。
但也不全是,我们重新再来看刚才《三国志》的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关羽为何会做出如此过激反应?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也给了遐想空间。
很大的一个可能是:吴使捎来孙权的意思,借着儿女亲家,结,以此达成孙、关二人私下的利益小联盟。
但关羽意思,大概是同盟这事,起初不是已经达成共识了,而且要谈,也应该和刘备谈,没有必要私下和自己谈。
使者接着话讲,关将军雄踞一方,威震天下,有些事情,也大可不必都向刘备请示,而且,将在外,为自己谋些利益做点打算也是合乎情理的,当然,关将军有何需要,皇叔能给的,吴候想必也都能给。
关羽这人虽然傲慢,也有“假节钺”在身,但在大方向上,还是很有规矩的(刚才已经谈过),大概也知道孙权意图:这家伙两头讨好,其实就是两头不讨好。
说白了,就是制造矛盾,离间刘备、关羽关系。
因此,对于孙权的为人,也给定了性:不可与谋!于是就有了“骂辱其使”。
如此,孙权想不翻脸都难了,当然,他倒也擅长隐忍不发,但后来终于等到机会,这就是我们熟识的“关羽大意失荆州”了。
一件小小的婚姻,隐藏着一件惊天阴谋,孙权可谓是。
随机文章日本最老咖啡职人银座咖啡之神关口一郎刘备野心有多大?4个儿子名字连起来竟暗藏天机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探索死亡基因是什么,判断人类几点死亡/抵抗绝症的新方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