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 古时候结婚难度真的有那么大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结婚难度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夜”,相信要远比其他三大喜事更具诱惑力。

尤其是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先成家,后立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

所以古代很多男性在尚未及第之前,基本上都已经早早地有了家室。

“洞房花烛夜”虽然更具男性思维特征,但如果从女性角度来讲,到了结婚年龄能够嫁给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如意郎君,这其实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人生乐事。

但由于古代男女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按照封建“礼法”的要求而言,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得私定终身。

否则不但有违“礼法”,而且还会受到世俗之人地唾骂。

这就形成了一种按章做事的习俗,即在男权社会女性没有选择夫婿的权利。

而男方则可以根据个人好恶,按照“礼法”或者“婚俗”的要求,带着聘礼去姑娘家“求亲”。

从这一点可以了解到“一家养女百家求”的说法,其实更具封建婚嫁习俗特色。

如果谁家有年轻美貌的姑娘,有儿子的家庭就都会为自己的儿子去“求”婚。

“一家养女百家求”说法的来历和习俗 1.《增广贤文》中的婚姻示 相信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依然经常听到“一家养女百家求”的说法。

这句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民间俗语,其实出自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

原句为“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如果单纯的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可以解释为“吾家有女初长成”之时,也就是已经出落成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姑娘。

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家里有儿子的父母,会不断去家里有待嫁女儿的家庭,帮助自己的儿子向姑娘“求亲”。

而第二句“一马不行百马忧”的意思则是,如果一匹马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或者说压根就是不走,那么就会导致一百匹马都跟着止步不前。

实际寓意就是一件小事,有可能就会影响全局。

2.“吾家有女初长成” 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出现“一家养女百家求” 的现象。

毕竟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肯定会对众多男性产生无法阻挡的吸引力。

这种现象其实与“凤求凰”如出一辙。

作为被男性争相追逐的“对象”,古代女子在当时确实是“抢手货”。

无论在哪个时代貌美如花的女子,以及事业有成的男人都会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

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一个长得一般的女子,再加上贤良淑德的个性,肯定会吸引一大批“登门求亲”的家庭。

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的心目中,古代人想要结婚虽然繁文缛节比较多,但是只要备好聘礼就可以去登门“求亲”,这个过程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

但事实代人结婚远比现代人结婚更难。

“门当户对”和“八字匹配”对古人婚姻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中有很多封建礼俗,年轻男女要想结为夫妻就必须要过这一关。

尤其是古代社会男女结婚,不仅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还应该遵守“门当户对”,以及“八字匹配”的基本原则。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男女,都讲究自由恋爱、自愿结婚,而且婚姻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两个人如果,恋爱一段时间之后又感觉彼此,就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结婚。

虽然现在结婚也讲究“房子,车子,票子”,但毕竟比古代要简单很多。

古代社会有很多年轻男女,之所以最终没有结成正式夫妻,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门当户对”和“八字匹配”。

所谓“门当户对”其实指的是,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家风等方面,虽然不能百分之百雷同,但至少不能相差。

事实上笔者认为“门当户对”。

其实是封建婚姻中最难以逾越的门槛,因为无论是女方还是男方的家庭比较贫苦,这其实都很容易成为导致二人无缘婚姻的关键因素。

纵然是“一家养女百家求”,但如果男方的家庭背景不如女方,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作罢。

而“八字匹配”更是涉及到了,双方的命格和婚姻运数。

很多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由于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他们特别在意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在他们的观念中,如果夫妻二人的“八字不合”,即使能够结成夫妻最终也只能是分道扬镳。

还有就是很多古代人都会认为,两个“八字不合”的人在一起,某一方的命格过硬,就很容易对另一方造成一种危害。

虽然这种想法在现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所以笔者认为虽然古代有“一家养女百家求”的说法,但如果“求亲”的男性中,一旦有名不当户不对,或“八字不合”的现象,就根本没有办法去“求亲”,或者说只能够遗憾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做他人妇”。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之“陪嫁” 历朝历代对女性和男性结婚的年龄,都有过比较明确的规定。

虽然每个朝代的具体年龄限制不同,但女性嫁人最晚不能超过17岁,男性则可以放宽至20岁。

一旦谁家的姑娘超过了17岁还没有出嫁,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治。

当然这种惩治有轻也有重,轻则罚款或直接罚没家产,重者甚至会被直接入刑。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由“官媒”出面强制结婚。

这样看来好像古代统治者,对生活在当时的男女结婚事宜都比较上心,但事实上却是女人结婚难男人娶妻也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其实主要与古代社会所奉行的“礼法”有关系。

其中对于女性来说,要想在达到官方最低限定年龄之前,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备好嫁妆。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中有一首长诗,说的就是有关古代女子思念情郎,并且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够赶着马车来迎接自己并拉上嫁妆的过程。

事实上“以我贿迁”说的就是古代女子结婚,需要携带嫁妆的古老习俗。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大意为希望自己的情郎去卜卦求神,如果没有凶兆也没有怨恨的语言,就应该驾着自己的马车快点来。

然后拉上思念他女子,还有这位女子携带的嫁妆。

从《诗经》中的这首诗歌可以看出,古代女子要想结婚就应该提前准备好嫁妆。

反之没有嫁妆的女子要想结婚,在古代不仅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而且也很容易因为没有嫁妆而无法出嫁。

笔者认为“以我贿迁”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因为现代的女性出嫁,并没有规定必须要携带嫁妆。

而且迎亲一方还要为女子准备“彩礼”。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娶到老婆。

但是古代女子却要为自己准备嫁妆,如果没有嫁妆或者嫁妆比较少,就很容易嫁不出去或者,即使嫁出去了也会受到婆家的鄙夷。

这其实也是古代人,结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很多史料中获得证实。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鲁哀公女儿要出嫁大夫辕颇,只好把自己封邑内的赋税,当做这位公主的嫁妆。

一个贵为公主的女子结婚都要准备嫁妆,何况是平民百的女儿呢。

2.“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良田千亩,十里红妆”这八个字,其实就足以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女儿要出嫁了父母为了她能够获得幸福的婚姻,不惜以千亩良田作为她的嫁妆,这不仅体现出了古代女子结婚时的一种奢靡风俗,而且也表现出了父母对女儿的真爱。

而“十里红妆”其实也是指丰厚的嫁妆,以及结婚时的隆重场面。

可能并没有“十里”那样铺张和隆重,但是也会根据家庭贫富情况,尽量满足女儿出嫁时的需求。

但如果实在拿不出嫁妆,就会耽误古代女子出嫁的时间,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惩治。

事实上“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其实也只是古代女性出嫁时的冰山一角,但却成为了古代女性结婚难的真实写照。

相比较于古代女子结婚难来说,拿不出聘礼的男性其实更悲催。

因为在“一家养女百家求”的时代,如果连最基本的聘礼都拿不出来,又何谈恋爱和结婚呢!所以说这也是古代男女,之所以会出现结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

谁不想拥有一段花前月下的恋爱,谁又不想与自己的伴侣成双节对呢。

3.古人虽有结婚之难,但却更加期盼美好爱情 笔者认为“一家养女百家求”,其实与“洞房花烛夜”,想要表达的喜悦之情如出一辙。

作为每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相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都会对美好的婚姻充满期盼之情。

诗人曾创作过,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

诗中曾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其实就是“洞房花烛夜”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在古代还现代社会,“一家养女百家求” 都是一种人之常情。

正所谓“少女怀春、少男含情”,在到了婚嫁年龄之时,就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

虽然古代社会的条条框框非常多,但是也不排除真爱的存在。

结 语 笔者认为“一家养女百家求”,其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婚恋观”。

在这种婚恋观的影响之下,古代男女的婚姻其实,更像是一种符合“礼法”与“婚俗”的流程。

也就是说谁家的女儿正在待字闺中,适婚年龄的男子就可以根据婚俗去“求亲”。

只不过在“门当户对”以及“八字命里”的影响之下,即使有情投意合之人也很难长相厮守。

还有就是古代女性受到,“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嫁妆的影响,其实也很难找到一位情投意合之人。

【参考文献】 刘绍义《古人的结婚证——婚书》 彭林《古代婚礼不贺、不举乐》 王玺《中国古代婚姻礼制的伦理研究》 秦朋《我国古代婚姻年龄问题研究及当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汉武帝刘彻是如何维持巨额战争开支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战争开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打仗都是非常烧钱的。

历史上被战争拖垮的王朝也不少,的就是因为长期陷在战争的泥潭最后导致灭亡。

问题来了,的税收为三十抽一,这么低的税收很难支持汉武帝多次北伐,那汉武帝到底是如何维持巨额的战争开支?接下来我们穿越到汉武帝时期,看看汉武帝的敛财手段吧。

汉武帝:北方的匈奴频繁南下,诸位公卿有何高见? 公卿:和亲吧,这个最省钱。

汉武帝:自高祖开始,我朝就是用女人换和平,一直窝囊到现在,难道我还要窝囊下去? 公卿:不愿意和亲,那就打他呗。

不过你要斥巨资培养一支队伍,并且还要准备很多钱用来打仗。

汉武帝:为了提高农民积极性,我爹()把税收从十五抽一降到了三十抽一,这样还有钱吗? 公卿:自高祖开始我朝就是采取的黄老之术,任由经济发展,文景二帝更是休养生息,帝国储蓄十分丰厚啊!(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总结:自白登之围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策略,简单就是用女人和钱换平安。

但是这种策略无异于,匈奴的胃口越来越大而且频繁南来说下侵扰汉朝边境,最后忍无可忍的汉武帝决定北伐。

汉初国家一直在积蓄实力,文景二帝给汉武帝留下了供他北伐使用。

但是这些钱根本不够维持巨额的战争开支,所以汉武帝迫切需要其他的敛财手段。

之后在大臣的建议下汉武帝陆续搞出五种敛财手段,分别为:卖官鬻爵、算缗告缗、币制改革、均输平准、盐铁专营。

卖官鬻爵 汉武帝:诸位公卿,边防战士作战态度不是很积极,怎么办? 公卿:不给银子谁给你卖命?要想边防战士作战积极,给钱就行了。

利攻打大宛胜利后,汉武帝封封为海西侯,并且提拔了三位九卿、百余名二千石官、千余名千石官、普通士卒赏赐四万钱。

我们暂且不说那些高官,李广利带了一万多名士卒回玉门,一个士卒赏赐四万,仅士卒赏赐就需要4亿。

如此庞大的赏赐开支是汉朝难以承受的,所以汉武帝也开始缺钱了。

(《汉书》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

奋行者官过其望,以适过行者皆黜其劳。

士卒赐直四万钱。

) 汉武帝:诸位公卿,赏赐边防军开支太大,有什么好的敛财手段吗? 公卿:卖官换钱。

汉武帝:这样不好吧? 公卿:怕什么,你爷爷()就干过这种事,只不过他是换粮食你是换钱罢了。

汉武帝:好,爱卿,你们速去搞一套卖官制度。

元朔六年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

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

诸买武功爵至千夫者,得先除为吏。

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

-《·卷第十九》 总结:因为汉武帝的大肆封赏,国库迅速空虚,为了填充国库汉武帝采取了公卿的意见开始卖官鬻爵。

但是只给一个虚名是没人买单的,所以还赐予了爵位的作用。

汉武帝规定百姓可以买官,而且还可以破财免灾,也就是说你犯罪了只要给点钱就能免罪,升到千夫的人有资格被任免为官吏。

武功爵升一级要十七万枚铜钱,要想升到顶级需要花费三十多万斤黄金。

这点钱对于富商大户来说不算多,因为当时的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有钱的富商纷纷买官。

买官的人多为商人,而商人要考虑收益,买官的钱一定要赚回来,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花钱买官-敛财-继续花钱-继续敛财。

为了升官,那些人只能拼命敛财买官,而买官之后又要拼命敛财,到一定程度后朝廷再清洗掉买官者,最大得利者是谁就了。

《汉书·食货志上》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算缗告缗 汉武帝:诸位公卿,卖官鬻爵让我赚了一笔,但是还不够,有没有别的敛财方法? 公卿:临邛非常有钱,南阳也非常有钱,鲁人曹也非常有钱。

汉武帝:知道我没钱,还特意说别人有钱,你是在笑话我吗? 公卿:陛下,我的意思是他们有钱,我们把他们的钱搞过来不就行了吗? 汉武帝:这样有点缺德吧?直接拉来充公不太好吧。

公卿:我们找个理由不就行了吗? 汉武帝:爱卿快想想办法,我们好好的敛财。

公卿():百姓们都在过苦日子,但是仍然不忘国事(北伐),勒紧裤腰带也要缴税供陛下北伐。

但是那些富商非但不资助陛下,反而花钱如流水,这就是赤裸裸的炫富,我们要对其征税。

汉武帝:好爱卿,快制定一个制度,我去向他们征税。

之后汉武帝和公卿们合计出了“算缗”,具体内容如下: 1、对商人征收财产税,税额为二千钱抽一算(120钱) 2、对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税额为四千钱抽一算(120钱) 3、对车船征税,针对于不属于国家官吏、三老、骑士所拥有的轺车,其他人的为一算(120钱),商人的为二算(2*120=240钱),船五丈以上的一算(120钱)。

这个制度颁布之后,富豪皆争匿财。

也就是说富豪纷纷藏匿家产,避免缴税。

《·平准书》记载: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百莫分财佐县官。

汉武帝:诸位公卿啊,他们都藏着钱财,我总不能让人挨家挨户查吧? 公卿(杨可):陛下,我们可以让百姓帮忙查。

汉武帝:爱卿,你怕不是脑子进水吧,百姓会帮你自查? 公卿:陛下,我们让百姓帮忙查,如果查到问题分百姓一些钱不就行了? 汉武帝:就按你说的办。

汉武帝下告缗令,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告缗很简单,你只要举报别人家藏匿钱财,官府会去查。

如果别人家真有藏匿钱财的事,那么钱财全部充公,然后从充公的钱财中分一半给你。

财帛动人心,此令一出众人纷纷揭发藏匿钱财的人,官府借此措施得财以亿计,这一个以亿计就足以看出汉朝通过此举敛财不少。

总结:汉武帝颁布算缗令,但是富商纷纷藏匿钱财,避免缴税。

之后颁布高缗,鼓励百姓揭发富商。

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而且有的时候举报人刚举报别人,自己就被举报了。

最重要的是这两项措施都有很大的操作性,算缗可以把一个不值钱的东西定高价,然后对其征税,明明是一烂木头,但是你非要说是价值千金的沉香木,那我有什么办法?告缗也一样,我明明只有千万,但是你非要说是两千万,然后将我的家产充公,那我能怎么办?尤其是卖官鬻爵后,大汉朝廷里很多都是买来的官,现在有了贪污的机会,你说他贪不贪?这一举动让财政有所好转,但是大大打击了经济发展。

汉初几十年发展的经济生态就这样被汉武帝轻松毁掉了,而且非但没有打击商人,反而是让商人的戾气越来越重,最后商人和官僚、地主合作大力兼并土地,以至于导致社会危机出现(两汉灭亡都有土地兼并的因素)。

币制改革 汉武帝:诸位爱卿,你们之前搞的钱我又用完了,快想想办法。

公卿():你的兄弟姐妹都很有钱啊。

汉武帝:哦,爱卿可是有?毕竟直接搜刮他们的钱不好。

公卿:没有金刚钻我就不拦这瓷器活,我有办法能让你搜刮他们的钱。

汉武帝:什么办法? 公卿:按规矩,他们需要祭祀祖先,他们祭祀祖先时都会用到玉璧。

陛下你别忘了汉苑那么多鹿,我们搞一些鹿皮,然后规定他们必须拿着鹿皮垫着白璧不就行了吗? 于是汉武帝搞出了一个白鹿皮币,因为是敛财手段,所以白鹿皮币很贵,很贵,非常贵。

《汉书·食货志下》: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

意思就是说一个白璧价值几千,但是鹿皮价值四十万。

诸侯们当然不想买,但是不买不行。

因为汉武帝是个狠角色,之前因为诸侯贡献的酎金成色不足一举夺了106人的爵位(酎金夺爵)。

他本来就想着搞诸侯,现在不买不就是给他搞你的借口吗?因此诸侯们纷纷购买白金鹿币,汉武帝又大赚一笔。

这个因为定价太高,所以搞了一段时间就废除了。

汉武帝:诸位爱卿,我又没钱了,快想办法。

公卿:你可真败家,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汉武帝:少扯犊子,快想办法。

公卿:现在市面上发行的钱币成本高所以定价也高,我们可以搞一个低成本的钱币,但是定价和市面上的钱币一样,这样不就能敛财了吗? 汉武帝发行了白金币(白银和锡混合制造的钱币),但是规定民间只能铸造铜币。

简单来说汉武帝发行廉价币但是规定民间发行高价币,然后规定两者价值相同,因此可以用廉价的白金币换真正有价值的铜币或者金币。

但是百姓又不傻,这样导致民间交易时抵制白金币并且偷偷造白金币,然后和汉武帝一样,去换取高价值的铜币和金币。

汉武帝:诸位爱卿,百姓偷铸白金币和我抢利益,这怎么办? 公卿:把造假人抓了。

汉武帝:好! 后续汉武帝抓了几十万造偷铸白金币的,但是仍旧有人偷铸白金币,最后汉武帝都放弃了,这样抓根本抓不完。

汉武帝:爱卿快想办法。

公卿:禁止他们铸造钱币,只许我们铸造钱币,然后我们在铸造的时候缺斤少两,这不就可以了吗? 因此汉武帝推行了五铢钱并且禁止民间铸造钱币,但是当时汉朝的产能很低而需求量又很庞大,为了满足需求汉武帝让诸侯们参与铸币。

当时汉武帝想着自己偷偷的缺斤短两,这样就能收刮天下财富以及诸侯的财富,但是他没想到诸侯比他更狠,汉武帝缺一两,其他诸侯缺二两甚至三两。

汉武帝:怎么办? 公卿:我们重新搞一个钱币,规定这个钱币是五铢钱的五倍,那不就行了吗? 先前授予诸侯铸造的钱币叫做“五铢钱”,但是汉武帝又搞出了一个“赤仄五铢钱”,然后规定后者的价值是前者的五倍。

这一举动让人纷纷偷铸赤仄五铢钱,毕竟这中间的利益太诱人了。

最终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并且严厉打击民间、诸侯偷铸钱币。

总结:汉武帝多次改革币制,目的就是为了敛财,但是因为手段太过激进导致钱币市场混乱,最终把铸币权收归国有。

但是自此王朝可以通过控制发行货币的成色来收刮天下财富,也就是通过“通货膨胀”来敛财。

均输平准 汉武帝:爱卿 公卿(桑弘羊、孔仅):行了行了,知道你要说什么了,办法已经想好了。

汉武帝:知我者爱卿也,什么办法? 公卿:商人们为什么那么有钱?还不是靠做买卖。

高买低卖这件事我们也能搞,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搞? 汉武帝:好,就依爱卿所言。

之后汉武帝搞出了平准均输政策,名词解释如下: 平准就是允许地方储存粮食,丰收时政府收购粮食存储到粮仓,饥荒时把粮仓里面的粮食卖出。

这就是典型的低买高卖,这项措施很得利。

均输就是允许地府做买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把收上来的粮食卖钱,然后买当地的土特产,最后卖掉赚钱。

这两项措施让地方政府成了垄断企业,也就是典型的与民争利。

因为地方的体量非常大,普通商人和百姓根本无力反抗,只能被压榨。

盐铁专营 汉武帝:诸位爱卿 公卿:行了,你不用说了,知道你缺钱。

汉武帝:真聪明,快想办法。

公卿:临邛卓氏有奴隶千人,其奢侈程度可以和比、临邛程卓氏不相上下、南阳孔氏家财千金(一金值万钱)、鲁人曹邴氏家财巨万(万万)。

陛下,他们有钱。

汉武帝: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收税就行了,还能怎么办? 公卿:他们都是搞冶铁发家的,这个行当这么赚钱,我们抢过来不就行了吗? 汉武帝:就抢一个冶铁吗? 公卿:当然不是了,我们把盐业和铁业全部抢过来,这样就更有钱了。

汉武帝:这样不好吧? 公卿:陛下,你的小金库已经空了,你没钱了。

汉武帝:马上抢过来。

盐是日常必需品,你只要吃菜就需要盐。

铁是农耕必需品,你要种地就需要铁器。

这两样都是必需品,你只要需要我就能得利。

汉武帝可以通过提高盐铁的价格来收“隐形税”,尽管农业税降低到三十抽一,但是其他的税都转移到盐铁上。

汉武帝时期盐铁收入是土地税收入的两倍,而买单的人还是那些百姓罢了。

总结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的敛财手段非常有用,说他冠绝古今也不为过。

也正是因为这些敛财手段,汉武帝才敛巨资用于战争。

现在明白为什么汉武帝有钱打仗了吗?汉武帝北伐是压榨全国百姓的钱财,然后再北伐匈奴。

另外上面公卿只是一个代名词,并不一定就是说张桑弘羊等人就是公卿,可以说是公卿,也可以说是谋士,更能说是大臣,只不过是小编单纯想用公卿这个代名词。

参考资料: 《史记·平准书》 《资治通鉴·卷第十九》 《汉书·食货志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吃喝风”:盛世大唐是唐玄宗李隆基一家吃垮的?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一个国君,《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

可是,兴师问罪,夏亡商兴。

末年,商纣步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

的行为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终于为周武王所灭。

唐玄宗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据《明皇杂记》记载,他的几个女儿都非常讲究吃喝,为此特地派了一个李思艺任“检校进食使”,专门管理她们的吃喝。

“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

杨贵妃的父母兄妹,更是,凡豪华御食,以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美味,均赏赐给等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一个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这样在奢华中衰败下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 古时候结婚难度真的有那么大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