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是什么?李贽为什么是怪老头?

【千问解读】
说到李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李贽是中国明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思想家,关于李贽,是倡导心学的一位思想家,同时,李贽反对八股文,关于李贽的评价也还是有很多的,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李贽为什么被评为老头子了?话说当时的人都叫李贽为老头子,这可能是当时李贽的思想和大众不统一便有了被叫做怪老头吧,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李贽生于1527年,本身是回族人,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福建泉州。
他原姓林,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
李贽从小聪颖非常,12岁开始写文,26岁就高中举人。
他在朝为官二十几载,从一个县的教官做到了知府,不过在他55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辞官后,李贽先后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庙里。
期间,李贽一方面研读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
虽然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为“离经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要被驱逐。
1602年,李贽被捕入狱,他那些被认为“异端邪说”的著作也被一并烧毁。
之后不久,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当时已七十有六,死后被好友安葬。
李贽一生著书良多,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浒传》和《西厢记》并都做过自己的评点。
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时常针砭时事,评述历史。
他反对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提倡功利,重视商人的地位;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
李贽死后,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著作虽然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李贽的故事
李贽虽然被朝廷认为是离经叛道之徒,但他本人在民间颇受欢迎,所以也流传出不少有关他的故事。
比如,李贽原姓林,改姓李是因为祖上得罪当地官僚,为了逃难又改姓又搬家。
据说,李贽一生只回过两次家乡福建泉州,一次是父亲去世,回来时正好遇上倭寇在烧杀抢掠,于是李贽不顾回家奔丧,先带家人帮当地人抗击起倭寇来。
李贽曾经有个儿子,不过比他去世早。
据说儿子去世时,他的妻子还很年轻。
李贽就劝媳妇不要为丈夫的死而感伤,让她改嫁他人。
李贽还把自己一个渔夫出身的弟子推荐给她当做对象,媳妇最后也很是感动地听从了他的劝告,改嫁后夫妻美满。
在李贽的所有故事里,最出名的就是他在湖北麻城芝佛寺居住时流传的怪老头的故事。
传说,李贽不仅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平日还干农活,开荒种菜。
李贽讲学的地点选在附近的一个钓鱼台,教书男女不分有教无类,而且要求弟子读书要大声,还得蹦蹦跳跳最好翻两个跟头。
李贽不教弟子四书五经,不教他们写八股,只教他们一些实用有趣的东西。
当时,他还常常跟孩子玩耍,给他们出谜语,有关于扫帚、扁担等平常的小东西的。
据说,李贽还出过一个谜语,孩子们猜不出来,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李贽在当地多了一个名号“怪老头”。
独坐李贽
李贽除了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不过他留世的诗词不多,《独坐》一篇可以说是其中最出彩也最出名的。
全诗如下: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首联写有客来时自己欢喜不已,独自一人时孤独寂寞,两者形成对比,而前者应该说是在衬托后者。
就李贽的生平而言,他的一生是以孤独为主的,离家辞官寓居在外,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颔联是环境的描写,大概是李贽独坐时所见的景色。
颈联和首联相似,将有客来时与孤独一人时的情况形成对比,一人时翻翻回忆思念家乡,只有朋友相伴才能排解。
尾联点题,写李贽看晚霞的场景,晚霞虽美也不过一人独赏,而且我也终归要送它而去。
全诗正如题目所写,紧扣的是一个“独”字。
通过环境描写、对比等手法来体现诗人李贽内心的孤独寂寞。
李贽年轻时离家,之后据说只回过两次家乡,甚至最后在狱中知道要被押送回去毅然自杀,可谓少小离家老大也不回。
这是李贽孤独的一个原因。
但更主要的还是同道中人太少。
李贽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不容于世的,是异端邪说,能肯定他与其结交的人自然少得可怜,此后好友也四散各地终极少见。
李贽的言论与性格,常给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但从这首《独坐》可以了解到他内心更真实的脆弱一面,让人想到阮籍猖狂却穷途之哭。
李贽故居
李贽死后虽然明清两朝的人对他毁誉参半,但到了近现代他思想主张的进步性得到了肯定,他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他少年时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现在位于福建泉州的鲤城区南门万寿路。
李贽当年就出生在这里,他家虽然是回族人,但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此,据记载是永乐年间。
而当时李贽家族十分富裕,尤其泉州又以港口商贸闻名,所以故居所在的地方那时候是一片商业区。
不过等到李贽出生,家道已经中落,旧屋也遭焚毁,所以这房子是李贽后来重建的,在他死后更是有所扩建。
即使如此,故居也只是一座普通的民房,两边都是人家和小店。
保留至今的只有一个厅堂,现在已经修复作为纪念堂。
故居的院子中央,摆放的是李贽的半身塑像,书生装扮,面目苍老,眉头紧锁。
塑像下是个四四方方的大理石,正面刻着李贽的生平简介,寥寥百来个字。
院子里面就是仅剩的厅堂,厅堂门上挂着“李贽故居”的横匾,两侧各一个红色灯笼。
而在左边的墙上,竖挂这一块木匾,上面也是“李贽故居”四字。
而在窄小的厅堂里,摆放着一个全身像和几个展柜,展柜里是李贽的著作和一些历史资料。
墙上刻的则是现代书法家写的对联。
此外,故居从前曾经出土过两枚李贽印章
如今,李贽故居已经被列为福建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募兵制与卫所制:明代军队制度的双轨博弈
这两种制度在组织架构、兵源构成、财政负担及战斗力表现上的差异,不仅塑造了明军的作战模式,更深刻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结构。
一、制度根源:从理想设计到现实妥协 卫所制脱胎于隋唐,其核心在于“兵农合一”。
明代在全国设立卫、所两级军事单位,卫辖五千六百人,所辖一千一百二十人,形成严密的军事网格。
士兵以军户身份世代服役,平日屯田自给,战时响应征调。
这种制度设计旨在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同时通过土地分配强化士兵对国家的依附性。
募兵制则源于战国时期的募选传统,明代中期因卫所制崩溃而复兴。
嘉靖年间,侵扰东南沿海,卫所军“老弱充数,器械朽钝”,在义乌招募三千矿工组建“”,以严格训练和法大破倭寇。
此类募兵以雇佣关系为核心,士兵领取固定军饷,职业化程度远超卫所军。
二、组织架构:从固定编制到弹性编制 卫所制的组织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五军都督府统领各省都指挥使司,都司辖卫,卫辖所,所分千户、百户。
士兵户籍与土地绑定,形成封闭的军事社群。
例如,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士兵需在屯田与戍守间轮换,这种模式在和平时期能维持自给自足,但战时动员效率低下。
募兵制则采用“营伍制”,以总兵为最高指挥官,下设参将、游击等职。
募兵来源多元,包括民壮、乡勇甚至流民。
戚继光的蓟镇练兵中,募兵需通过体能测试(如负重行军三十里)和武艺考核,合格者编入车营、步营、骑营,形成专业化兵种。
这种编制方式使军队能根据战场需求灵活调整规模与结构。
三、财政逻辑:从自给自足到国家供养 卫所制的经济基础是军屯。
明初规定,边地卫所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以宁夏卫为例,其屯田面积达二十万顷,年产粮百万石,基本实现军饷自给。
然而,随着军官侵占屯田、士兵逃亡,至嘉靖年间,北方卫所屯田收入仅存三成,迫使朝廷增加“民运粮”补贴。
募兵制完全依家财政。
年间,辽东战事吃紧,一名募兵年饷银十八两,较卫所军月粮一石(约合银一两)高出数倍。
此外,募兵还需配备火器、盔甲等装备,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年间,为筹措军饷,朝廷加征“三饷”,导致民变四起,形成“剿匪需饷,加饷生乱”的恶性循环。
四、战斗力悖论:从数量优势到质量取胜 卫所军在明初具有强大战斗力。
洪武年间,傅友德率云南卫所军平定麓川,其“战则出战,耕则屯耕”的模式被后世称为“明代版”。
然而,随着军户制度瓦解,卫所军逐渐沦为军官的私人劳役。
正德年间,大同卫所军“白昼沿街乞食,夜则寄居土地庙”,完全丧失作战能力。
募兵制则通过专业化训练提升战斗力。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规定,募兵每日需进行四小时武艺训练,包括长枪、狼筅、藤牌等器械使用。
这种“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理念,使戚家军在台州之战中以四千人击败两万倭寇,自身伤亡仅数十人。
然而,募兵对将领的依赖也埋下隐患,如的在明末成为割据势力。
五、制度余波:从历史镜鉴到现实示 卫所制的崩溃揭示了单一经济模式的风险。
当屯田被兼并、军户制度松弛后,卫所军既无法自给,亦难堪战守,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而募兵制虽能快速提升战斗力,却因财政压力加剧社会矛盾。
曾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实则未意识到制度性困境远非个人能力可扭转。
在当代视角下,卫所制与募兵制的博弈为国防建设提供镜鉴:职业化军队需以强大经济基础为支撑,而平战结合的动员体系则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模式。
明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史,恰似一柄双刃剑——既展现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也警示着改革路径选择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广西出土明代古墓,竟发现一块瑞士手表
对于中国人而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定了会有更多奇怪的事情的发生,而在这些奇怪的事情之中,发现又成为人们最为惊叹的事情。
据说在广西曾经发掘出一座明代古墓,在墓中出土了一块戒指,上面还刻着瑞士英文字母。
对于这件事情,专家还称:“这是真的”。
那么,到底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2008年11月,上思县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
12月11日,中央台记者的两个记者和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文物专家组组长、原广西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来到上思县,对墓地考察、采访报道。
中午十一点左右,考察报道队在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录像的过程中发现,巨棺(较小那个)出土的墓坑边还有一片5公斤左右的三合土(巨棺由三合土制成),挖出之后,从三合土的碎片上掉下了一个金属物品。
考察队员赶紧将其捡起来,结果发现这是一枚“戒指”。
对戒指的材质进行辨认后发现,它是铜制品,个头和普通戒指一样大小,“戒指”的表现呈现出了手表的形状,而时针和分针指向10点6分,边缘也有像手表上发条的纽,整个“戒指”颇像一个袖珍手表。
后来,有人将“戒指”的内部擦了一下,发现里面有梅花桩凹陷的花纹,可以从中看到两个清晰的大字“瑞士”。
专家们认为,即使这是用来陪葬的手表,但是当地人并没有金实物做成袖珍状的习惯。
同时,世界上第一块用于佩戴的手表诞生于1904年(也有人认为是1918年),因此在的时候,手表并不存在。
同时,手表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这还晚,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石棺的年代久远。
也就是说,这块手表是“陪葬品”的概率并不大。
但是,倘若手表不是陪葬品,那么它又为何会出现在墓坑附近,并且还被后人给发现了,这件事情总是有些离奇的。
不过,对于这里面的原因,考古学家依旧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这“手表”究竟是什么年代的物件,用来作什么,又怎么出现在墓坑边的泥土里,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迷团。
参考资料:《上思巨棺》 随机文章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切尔诺贝利巨鼠,因为核辐射发生了基因突变/凶残的吃人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