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6 点击数:
简介:死生契阔出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后面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认识。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死生契阔的意思,还有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曹操算是模仿了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一直把汉室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为什么董卓有人反曹操就没人反呢?主要还是曹操采用的策略比较缓和,还跟一位神秘人士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到底

【千问解读】

死生契阔出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后面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认识。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死生契阔的意思,还有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曹操算是模仿了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一直把汉室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为什么董卓有人反曹操就没人反呢?主要还是曹操采用的策略比较缓和,还跟一位神秘人士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吧。

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董昭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名叫董昭。

原文如下: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

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

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

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

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兗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许昌一带歼灭了黄巾军余部,并派使者来到河东拜见汉献帝。

不久后,汉献帝回到了京城洛阳,负责护送的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等人相互不服从,暴戾而不和。

董昭认为杨奉的兵力最强而缺乏同党,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了一封信交给杨奉说:“我和将军闻名慕义,推心置腹。

将军率领大军不怕艰难,终于保护天子回到了故都洛阳,辅佐羽翼的功劳可谓举世无双,非常令人敬佩!如今群雄扰乱华夏,四海不宁,帝位便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又在于有人忠心辅佐,而这又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完成的,必须有很多人的支持才行。

将军您理所当然在内居中策划,我则可以成为外援。

如今我有粮草,将军有兵,有无相通,可以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无论生死,我都将与您患难与共。

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杨奉看到这封信后非常高兴,对其他人说:“兖州的军队距离许昌最近,有兵有粮,是国家可以依靠和仰仗的。

”于是,众人一起上表请求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镇东将军,继承其父曹嵩的费亭侯爵位。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以上记载中提到的“死生契阔”,意为生死离合。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诗经》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看了以上的故事介绍,或许大家会认为董昭是曹操手下的谋士或者故友,所以才会假扮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此时的董昭与曹操不但不认识,而且也从未见过面。

当时的董昭也并非曹操的手下,而是汉末朝廷的一名议郎。

当时,汉献帝在杨奉、韩暹、董承、张杨等人的护卫下回到了洛阳。

曹操非常担心四人的军力,不敢贸然来到洛阳。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与曹操素不相识的董昭却凭一己之力扭转了这种局面。

正是他的这封信给曹操被杨奉等人主动请到了洛阳,从而为曹操“奉天子”战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昭也后来也因此被曹操所器重,身居高位。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死生契阔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