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失色典故出处介绍

只是最后暗杀失败,还让曹操就此彻底清查朝中百官,把很多反对他的人都给除掉了。
曹操还杀了董承还有董贵人,其实董贵人并不是董承的妹妹,而是他的女儿,当时曹操用董贵人威胁董承要他说出同谋,但董承并没有出卖自己人,导致自己和女儿双双被杀。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惊失色”,
【千问解读】
汉献帝在位时,也不是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曾经联合董承准备暗杀曹操。
只是最后暗杀失败,还让曹操就此彻底清查朝中百官,把很多反对他的人都给除掉了。
曹操还杀了董承还有董贵人,其实董贵人并不是董承的妹妹,而是他的女儿,当时曹操用董贵人威胁董承要他说出同谋,但董承并没有出卖自己人,导致自己和女儿双双被杀。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惊失色”,便和此时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汉献帝和董贵妃。
原文如下: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
贵妃乃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怀孕五月。
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耗。
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
操曰:“董承谋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诛矣。
”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
”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
操叱武士擒董妃至。
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
”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
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
”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勿令彰露。
”操令取白练至面前。
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讫,泪下如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时值汉献帝刘协写给董承的衣带诏被曹操发觉,曹操抓获董承、王子服等人后,怒气冲冲来到皇宫,要将董承的妹妹董贵妃治罪。
汉献帝刘协和伏皇后苦苦哀求,但却无济于事。
最终,已是身怀六甲的董贵妃被勒死在宫门之外。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大惊失色”,意为十分慌张,吓得脸色都变了。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曹操杀害董贵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其中有一个人物关系与小说的描述截然不同。
按照小说的说法,董贵妃是董承的妹妹,故此,董承被汉献帝称为“国舅”。
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不是这么回事。
关于董承与董贵妃的关系,在《后汉书?皇后纪》中介绍的非常清楚:“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
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
”这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董贵妃其实是董承的女儿而并非妹妹,因此董承也就应该是汉献帝的老丈人。
既然董承是董贵妃的父亲,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为“国舅”的呢?关键原因在于《三国志?先主传》的这段记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单单从这句话来看,似乎小说作者的解读并没有错,但他却弄错了这个“舅”字的含义。
关于这个问题,南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说得很清楚:“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守株待兔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也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的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守株待兔的出处 ▶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 守株待兔的近义词 ▶好逸恶劳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缘木求鱼 坐享其成 守株待兔的反义词 ▶除旧布新 通权达变 借坡下驴 随机应变 见风使舵 标新立异 守株待兔成语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成语接龙参考 ▶守株待兔→兔起凫举→举踵思望→望尘靡及→及第成名→名标青史→史无前例→例直禁简→简明扼要→要价还价→价廉物美→美如冠玉→玉昆金友→友风子雨→雨沾云惹→惹事生非→非分之念→念念不忘 每日成语推荐无边无际 心满意足 一心一意 一鸣惊人 异口同声 自作多情 心惊胆战 喜新厌旧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内容,请大家访问成语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一唱一和的意思解释 2、特立独行的意思解释 3、心高气傲是什么意思? 4、与众不同是什么意思? 5、心照不宣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6、一生一世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四面楚歌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 ▶楚:古代楚国。
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四面楚歌的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 四面楚歌的出处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 四面楚歌的近义词 ▶四郊多垒 十日并出 危机四伏 十面埋伏 山穷水尽 八方受敌 八面受敌 一夫当关 无路可退 围追堵截 四面楚歌的反义词 ▶左右逢源 旗开得胜 安然无恙 歌舞升平 四面楚歌成语典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四面楚歌成语接龙参考 ▶四面楚歌→歌功颂德→德言容功→功败垂成→成群结党→党邪丑正→正身明法→法力无边→边尘不惊→惊世震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声掷地→地广人希→希世之宝→宝刀不老→老牛舐犊 每日成语推荐无边无际 心满意足 一心一意 一鸣惊人 异口同声 自作多情 心惊胆战 喜新厌旧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内容,请大家访问成语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一唱一和的意思解释 2、特立独行的意思解释 3、心高气傲是什么意思? 4、与众不同是什么意思? 5、心照不宣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6、一生一世的出处及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