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之策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5 点击数:
简介:东汉末年,各地诸侯纷纷割据一方,其中刘表占据荆州算是一块宝地了。

但刘表最终却没能成为三国成员之一,而是成全了刘备,这里面刘表到底做过了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刘表没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导致后来荆州被自己的儿子拱手送人。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万全之策便和刘表有关,先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让刘表称霸中原,但刘表却回绝了,一起来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千问解读】

东汉末年,各地诸侯纷纷割据一方,其中刘表占据荆州算是一块宝地了。

但刘表最终却没能成为三国成员之一,而是成全了刘备,这里面刘表到底做过了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刘表没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导致后来荆州被自己的儿子拱手送人。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万全之策便和刘表有关,先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让刘表称霸中原,但刘表却回绝了,一起来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万全之策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表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为韩嵩、刘先和刘表。

原文如下: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

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

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

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

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

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

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

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

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万全之策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

袁绍派人向刘表求助,刘表表面上答应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同时也没有去帮助曹操。

他想保住自己的荆州这块地盘,坐观局势的变化。

荆州从事韩嵩、别驾刘先劝刘表说:“如今豪杰争霸,两大强手相持不下,胜负系于将军一人之手。

将军如果想有所作为,可以趁他们筋疲力尽之时起兵;如果您不想这么做,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人作为盟友。

将军坐拥十万之众,却安然坐观成败。

看到贤能之人却不帮助,劝和又无法实现,这两家的怨恨一定都会集中到将军您的身上,将军也就不可能保持中立了。

以曹公的聪明才智,天下智能之士纷纷依附他,他一定能打败袁绍,然后举兵直指江汉,恐怕将军将难以抗衡。

所以替将军着想,不如举州依附曹操,曹操必将感激将军,那么将军可以长久地享受富贵,还可以传给子孙,这才是最为周到和稳妥的策略。

刘表手下的大将蒯越也劝刘表这么做,刘表依然狐疑不决,便派韩嵩到曹操那里观察虚实。

韩嵩回来后,盛赞曹操的威武恩德,并劝说刘表派儿子去做人质。

刘表怀疑韩嵩是反过来为曹操来劝说自己的,非常愤怒,要杀韩嵩,并将韩嵩的随行人员拷打至死。

后来刘表知道韩嵩并没有别的意思,这才不再追究。

万全之策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韩嵩和刘先口中的“万全之策”,意为非常周到和稳妥的策略。

这句成语最早的出处是《韩非子•饰邪》中的“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

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

本文所介绍的成语故事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爆发激战。

袁绍早年就与刘表关系密切,故此向刘表求助,希望刘表能协助自己击败曹操。

而就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刘表就曾与曹操发生过几次武装冲突,帮谁不帮谁本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但刘表的做法的出人意料,两头都不帮,坐山观虎斗。

万全之策典故出处介绍

刘表的这种做法,令不少荆州官吏非常担心,这其中尤以韩嵩和刘先的态度最为鲜明。

他们二人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等袁绍和曹操杀得筋疲力尽时起兵,向袁绍和曹操宣战,将二人歼灭,占据中原,称霸天下。

另一个则是支持其中的一方,以自己谋取利益的最大化。

而针对第二个建议,两人都认为曹操取得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建议刘表应该与协助曹操。

当韩嵩奉刘表之命出使许昌回来后,极力称赞曹操,希望刘表与曹操结盟。

这原本是韩嵩通过前往中原经过考察后提出的想法,完全是为刘表着想,但刘表却认为韩嵩已经暗中投靠了曹操,是为曹操充当说客,心中大怒,差点将韩嵩杀死。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嘉、贾诩、诸葛亮等人都认为刘表无能是很有道理和依据的。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是一句很给力也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诗句,非常的有内涵,但是我们也只是单纯的看到了其中的一句,那么这首诗词的全诗是什么呢?这一句诗词的意思又是什么呢?还是有这首诗的典故,出处下面我们都一一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期待大家加入哦!1、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沧海桑田,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加入收藏
               

万全之策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