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体统典故出处介绍

但这次主要和大家讲讲“不成体统”背后发生的典故还有出处。
故事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一直被曹操压制挟持,他也想过要反抗,但没以成功。
后来汉献帝准备逃出城,跑到一半又被拦截,计划再次落空。
可能汉献帝是整个汉朝最憋屈的皇帝了,从上位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成为一名傀儡皇帝。
当时的汉朝早
【千问解读】
“不成体统“这个成语大家不会陌生,同“成何体统”的意思相近。
但这次主要和大家讲讲“不成体统”背后发生的典故还有出处。
故事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一直被曹操压制挟持,他也想过要反抗,但没以成功。
后来汉献帝准备逃出城,跑到一半又被拦截,计划再次落空。
可能汉献帝是整个汉朝最憋屈的皇帝了,从上位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成为一名傀儡皇帝。
当时的汉朝早已名存实亡。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这个故事发生在汉献帝东归期间。
故事的主人公为李乐。
原文如下:
李乐请帝入杨奉营暂歇。
杨彪请帝都安邑县。
驾至安邑,苦无高房,帝后都居于茅屋中;又无门关闭,四边插荆棘以为屏蔽。
帝与大臣议事于茅屋之下,诸将引兵于篱外镇压。
李乐等专权,百官稍有触犯,竟于帝前殴骂;故意送浊酒粗食与帝,帝勉强纳之。
李乐、韩暹又连名保奏无徒、部曲、巫医、走卒二百余名,并为校尉、御史等官。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按照小说的情节描述,汉献帝刘协及一众朝臣利用李傕、郭汜发生内讧之际,从长安城逃出,向故都洛阳进发。
途中,他们遭遇到郭汜的围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奉率军救驾。
此后,董承和杨奉又秘传圣旨,招白波军将领韩暹、李乐和胡才等人率部前来接应。
李乐等人出身草莽,对皇帝和朝臣毫不尊重,胡作非为,因此出现了殴骂百官,虐待皇帝,随意任命官员的荒唐之举。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不成体统”,意为说话、做事不合体制,没有规矩。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献帝东归,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发生在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起因也与小说描述的情节相似。
小说中提到的白波军将领李乐、韩暹、胡才三人,同样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那么,白波军究竟是一支什么军队呢?这里不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于白波军的记载,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均有出现,它原本是隶属于张燕的叛军,活跃在汉末并州一带。
这支军队后来还与董卓的女婿牛辅有过一番激战,后来又向兖州东郡发动过进攻。
不过,此后的一段时间,关于白波军的动向却出现了空白。
白波军的再次出现,就发生在献帝东归期间。
汉献帝及朝臣利用李傕、郭汜内讧之际逃出长安,遭到郭汜等部的追击。
此时,朝臣董承与杨奉秘召白波军李乐等人前来接应。
为何白波军会答应这一要求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杨奉曾经是白波军将领之一。
在一众白波军故将的支援下,汉献帝终于来到了安邑地区。
从此,汉末朝廷又处于白波军的控制之下。
为何白波军对汉献帝的控制很快失败呢?原因与李傕、郭汜一样,同样陷入了内讧之中,这就给了曹操乘虚而入的机会。
最终,曹操控制了汉末朝廷。
白波军将领中的李乐病逝,胡才则死于仇家之手,杨奉和韩暹被刘备杀死,这支神秘的白波军也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是什么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人事物的变迁或岁月的更迭。
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桑田:农田。
沧海桑田读音是cāng hǎi sāng tián,简拼 chst,为联合式结构,沧海和桑田为并列词语,沧海桑田通常在源物备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分句。
造句参考: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主要还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沧海桑田的典故来源沧海桑田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意思是麻姑自己说道,自从到这里以来,已经眼见东海三次变为农田。
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好神仙导养之法,着《抱朴子》一书,述炼丹之法,建立长生理论。
而成书时间较晚的《神仙传》,收录数十位道教神仙的传记,书里记载这么一段故事:传说中的仙女麻姑,在和仙人王方平谈天叙旧时说道:自从上次接待你之后,东海已经三次变成农田了,时间过得真快。
刚才到蓬莱仙山去巡视时,看见周围的海水,比我上次去时又浅了一半,难道又将再度乾涸变成陆地?王方平于是感叹地说:一旦变成陆地后,行经东海,又要满是飞扬的尘土了。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沧海桑田这句成语,桑田就是种农作物的田,也就是陆地。
沧海桑田原用来比喻环境变化很大,后也可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