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不附体典故出处介绍

此后孙权开始责怪鲁肃,因为当年就是他提议将荆州暂时出借给刘备,鲁肃也没想到刘备竟然这么能拖,好像根本就没还第的打算,所以亲自约见关羽见面,想要把话给说清楚。
此后就发生了一个有名的典故叫“单刀赴会”,不过这个成语太有名大家肯定都懂,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另一个
【千问解读】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孙权多次要求刘备归还荆州,但总是被刘备以各种理由给搪塞回去。
此后孙权开始责怪鲁肃,因为当年就是他提议将荆州暂时出借给刘备,鲁肃也没想到刘备竟然这么能拖,好像根本就没还第的打算,所以亲自约见关羽见面,想要把话给说清楚。
此后就发生了一个有名的典故叫“单刀赴会”,不过这个成语太有名大家肯定都懂,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另一个成语“魂不附体”,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发生在关羽单刀赴会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鲁肃和周仓。
原文如下:
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
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
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
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
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
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
”
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
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
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
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后人有诗赞关公曰:“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
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云长自回荆州。
鲁肃与吕蒙共议:“此计又不成,如之奈何?”蒙曰:“可即申报主公,起兵与云长决战。
”肃即时使人申报孙权。
权闻之大怒,商议起倾国之兵,来取荆州。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权派诸葛瑾去成都索要荆州遭到拒绝,便斥责力主借荆州给刘备的鲁肃。
鲁肃随即提出与关羽见面商谈荆州之事为由,暗藏刀斧手,企图谋刺关羽。
谁知在单刀会的过程中,关羽棋高一着,佯装酒醉挟持鲁肃,吓得东吴将领们不敢动手,只能眼睁睁看着关羽安全离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鲁肃被关羽挟持后的神态,叫做“魂不附体”,意为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慌。
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元代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中的“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
关羽与鲁肃之间的单刀会,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起因、过程和结果却与小说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的。
这段历史出自《三国志 鲁肃传》及其注引《吴书》。
前者是这样记载的:
备既定益州,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
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而在《吴书》中,对这一事件起因的记载则更为详细:“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
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
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无以答。
”
通过这两段记载,单刀会的真实面貌应该是这样:为了解决荆州之争,鲁肃打算与关羽会面进行协商,但手下将领却担心关羽会趁着这个机会对鲁肃不利。
不过,鲁肃对此并不担心。
最后,双方商定,双方人员都只能带着佩刀赴会。
在会谈中,鲁肃继续索要荆州,其言语虽然令关羽无言以对,但关羽并未作出任何妥协。
不过,最终刘备还是让出了三郡,两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化解。
纵观历史上的单刀会,尽管会前的气氛较为紧张,会谈期间双方唇枪舌剑,也谈不出什么结果。
但毕竟此时双方都面临曹操集团的强大压力,都不便彻底翻脸。
最终,这场矛盾的化解也是因为曹操。
据《三国志 先主传》载,就在这场单刀会结束不久,“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
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刘备担心益州有失,立即将荆州三郡给了孙权,双方的矛盾也得以暂时化解。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守株待兔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也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的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守株待兔的出处 ▶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 守株待兔的近义词 ▶好逸恶劳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缘木求鱼 坐享其成 守株待兔的反义词 ▶除旧布新 通权达变 借坡下驴 随机应变 见风使舵 标新立异 守株待兔成语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成语接龙参考 ▶守株待兔→兔起凫举→举踵思望→望尘靡及→及第成名→名标青史→史无前例→例直禁简→简明扼要→要价还价→价廉物美→美如冠玉→玉昆金友→友风子雨→雨沾云惹→惹事生非→非分之念→念念不忘 每日成语推荐无边无际 心满意足 一心一意 一鸣惊人 异口同声 自作多情 心惊胆战 喜新厌旧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内容,请大家访问成语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一唱一和的意思解释 2、特立独行的意思解释 3、心高气傲是什么意思? 4、与众不同是什么意思? 5、心照不宣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6、一生一世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四面楚歌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 ▶楚:古代楚国。
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四面楚歌的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 四面楚歌的出处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 四面楚歌的近义词 ▶四郊多垒 十日并出 危机四伏 十面埋伏 山穷水尽 八方受敌 八面受敌 一夫当关 无路可退 围追堵截 四面楚歌的反义词 ▶左右逢源 旗开得胜 安然无恙 歌舞升平 四面楚歌成语典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四面楚歌成语接龙参考 ▶四面楚歌→歌功颂德→德言容功→功败垂成→成群结党→党邪丑正→正身明法→法力无边→边尘不惊→惊世震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声掷地→地广人希→希世之宝→宝刀不老→老牛舐犊 每日成语推荐无边无际 心满意足 一心一意 一鸣惊人 异口同声 自作多情 心惊胆战 喜新厌旧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内容,请大家访问成语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一唱一和的意思解释 2、特立独行的意思解释 3、心高气傲是什么意思? 4、与众不同是什么意思? 5、心照不宣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6、一生一世的出处及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