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拥而入典故出处介绍

司马昭派兵三路攻蜀,其中邓艾率领的部队选择采用迂回战术,趁魏蜀主力军交战之际,从阴平绕道,穿过无人区直达江油。
这下邓艾便掌握了主动权,可惜选择切断蜀军支援,或者直捣成都,刘禅看胜利无望最后选择了投降。
其实曹魏灭蜀也没花费太多力气,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一拥而入”就和
【千问解读】
曹魏发动灭蜀之战,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碍,仅用数月时间就完成了胜利。
司马昭派兵三路攻蜀,其中邓艾率领的部队选择采用迂回战术,趁魏蜀主力军交战之际,从阴平绕道,穿过无人区直达江油。
这下邓艾便掌握了主动权,可惜选择切断蜀军支援,或者直捣成都,刘禅看胜利无望最后选择了投降。
其实曹魏灭蜀也没花费太多力气,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一拥而入”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究竟是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发生在邓艾经阴平小道突入汉中并攻击江由城之时,主要人物为邓艾、马邈和马邈的妻子李氏。
原文如下:
却说江由城守将马邈,闻东川已失,虽为准备,只是提防大路;又仗着姜维全师守住剑阁关,遂将军情不以为重。
当日操练人马回家,与妻李氏拥炉饮酒。
其妻问曰:“屡闻边情甚急,将军全无忧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其妻曰:“虽然如此,将军所守城池,不为不重。
”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
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马邈羞惭无语。
忽家人慌入报曰:“魏将邓艾不知从何而来,引二千余人,一拥而入城矣!”邈大惊,慌出纳降,拜伏于公堂之下,泣告曰:“某有心归降久矣。
今愿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马,尽降将军。
”艾准其降。
遂收江由军马于部下调遣,即用马邈为向导官。
忽报马邈夫人自缢身死。
艾问其故,邈以实告。
艾感其贤,令厚礼葬之,亲往致祭。
魏人闻者,无不嗟叹。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邓艾经阴平小道突入汉中地区后,首要的攻击目标是江由城。
镇守江由的蜀汉将领马邈却自以为有姜维镇守剑阁,江由高枕无忧,疏于防备,当得知邓艾率领的两千人马突然冲进江由后,立即举手投降。
其妻李氏不愿与丈夫一样成为蜀国的叛徒,毅然自缢而亡。
邓艾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感慨,下令将李氏厚葬。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一拥而入”, 意为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邓艾经阴平小道突入汉中并占据江由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江由的守将也的确为马邈。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马邈疏于防备、举手投降及其妻李氏自缢而亡却并非历史的真实。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么不妨先来看看两段史料。
首先是《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
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第二段史料出自《三国志•钟会传》:“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
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
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
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遂长驱而前。
”
结合这两段史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在邓艾穿过阴平小道的同时,钟会也派遣将军田章进军江由。
但在田章所部行军不到一百里时,便先后遭到了蜀汉三支伏兵的袭击。
根据地理位置来判断,这三支军队都应该是马邈的江由守军。
显然,马邈对于魏军袭击江由是早有预料的。
不过,马邈此举并未成功,只能回撤江由防御。
不久之后,邓艾越过阴平小道,又率部进攻江由,马邈不敌而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中所谓马邈不战而降的说法是虚构而出的,马邈之妻的自缢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作者之所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改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后来的诸葛瞻父子英勇抗敌并壮烈殉国。
故此,马邈也就只能成为作者笔下的贪生怕死之辈了。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守株待兔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也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的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守株待兔的出处 ▶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 守株待兔的近义词 ▶好逸恶劳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缘木求鱼 坐享其成 守株待兔的反义词 ▶除旧布新 通权达变 借坡下驴 随机应变 见风使舵 标新立异 守株待兔成语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守株待兔成语接龙参考 ▶守株待兔→兔起凫举→举踵思望→望尘靡及→及第成名→名标青史→史无前例→例直禁简→简明扼要→要价还价→价廉物美→美如冠玉→玉昆金友→友风子雨→雨沾云惹→惹事生非→非分之念→念念不忘 每日成语推荐无边无际 心满意足 一心一意 一鸣惊人 异口同声 自作多情 心惊胆战 喜新厌旧 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内容,请大家访问成语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一唱一和的意思解释 2、特立独行的意思解释 3、心高气傲是什么意思? 4、与众不同是什么意思? 5、心照不宣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6、一生一世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四面楚歌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 ▶楚:古代楚国。
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四面楚歌的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 四面楚歌的出处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 四面楚歌的近义词 ▶四郊多垒 十日并出 危机四伏 十面埋伏 山穷水尽 八方受敌 八面受敌 一夫当关 无路可退 围追堵截 四面楚歌的反义词 ▶左右逢源 旗开得胜 安然无恙 歌舞升平 四面楚歌成语典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四面楚歌成语接龙参考 ▶四面楚歌→歌功颂德→德言容功→功败垂成→成群结党→党邪丑正→正身明法→法力无边→边尘不惊→惊世震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声掷地→地广人希→希世之宝→宝刀不老→老牛舐犊 每日成语推荐无边无际 心满意足 一心一意 一鸣惊人 异口同声 自作多情 心惊胆战 喜新厌旧 四面楚歌的意思解释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内容,请大家访问成语大全栏目。
推荐阅读: 1、一唱一和的意思解释 2、特立独行的意思解释 3、心高气傲是什么意思? 4、与众不同是什么意思? 5、心照不宣的出处及成语典故 6、一生一世的出处及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