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术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但说黄帝、吕尚、伊尹、辛甲、鬻子等人的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另外,有些学者还注意到,商周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如果说周文化直接肇启了儒家思想,那么殷商文化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之一。
春秋末期,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现实社
【千问解读】
黄老道家是崇拜轩辕黄帝与老子的,这也就说明黄老道家的起源实在黄帝时期或是商周时期。
但说黄帝、吕尚、伊尹、辛甲、鬻子等人的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另外,有些学者还注意到,商周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如果说周文化直接肇启了儒家思想,那么殷商文化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之一。
春秋末期,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写成了《道德经》一书,标志着道家学派从此诞生。
而他的思想传人,有的继承了他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形成了老庄学派;有的继承了他贵生重生的思想,形成了杨朱学派;有的继承了他经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黄老学派。
其中黄老学派契合了治国安邦的时代潮流,受到了诸侯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当时道家思想的主流。
就在《道德经》诞生前后,发生吴越争霸的事件,本来弱小的越国,在范蠡等人的帮助下,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十年生聚最后取得了全胜。
在此基础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黄老帛书》出现,成为了黄老道家的经典著作。
此后,黄老道家分别以齐楚为中心,形成了南北两个关系紧密相互影响的支系。
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稷下黄老道家。
它与齐国的稷下学宫有密切的关系。
田氏代齐后,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也为了笼络人才、巩固政权,便创立了稷下学宫,并四处延揽人才,不久就出现了诸子驰说、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在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著作最丰、影响最大的当属稷下黄老道家,可以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
其代表人物是彭蒙、慎到、田骈、捷子、环渊、宋钘、尹文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经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之外,还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与黄老道家关系密切的鸿篇巨制——《管子》。
齐国统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到了战国晚期,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
不久,时任秦相的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吕不韦也在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推行黄老政治,使得秦国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诞生在楚地的《鹖冠子》,也是黄老道家的重要作品。
它和《吕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战国末期黄老思想的风貌。
秦始皇执政后,废除了吕不韦的大多数措施,重新启用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将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国,不久又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得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击。
但黄老思想在民间的余脉还在。
汉朝取代秦朝以后,当时的丞相曹参在稷下黄老学派的策源地——齐国学到了黄老思想的治国精髓,并将其变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
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有了这样雄厚的现实背景,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总结,首次提出了道家的概念。
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另外,当时的淮南王刘安还组织门客编撰了《淮南子》,成为了黄老道家巅峰性的著作。
司马迁受其父的影响,其著作《史记》处处流露出黄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为道家治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司马迁还探讨了经济运行规律和企业家精神,成了以后中国古代学术绝无仅有的现象。
不过,当时黄老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再也无法容忍黄老道家“清静自然”的约束,于是,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
这样的局面此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
在这两千年里,黄老道家的大多数著作逐渐佚失,黄老道家曾经的辉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近几十年,因为大量古代简牍的出土,才使人们逐渐了解了战国秦汉时期黄老道家的盛况。
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
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
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因为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仅限于经济和文化),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这样的明君,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司马谈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黄老道家对儒墨名法百家采取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态度,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事实也说明,凡是采用黄老道家治国的时期,大多是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期。
1、和道家的关系
黄老道家是道家的两大分支之一。
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
魏晋玄学崛起后,它的地位才被老庄派取代。
而且它与老庄派关系非常密切。
今本《道德经》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黄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结果,即使是老庄派的代表作——《庄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黄老思想的烙印,
2、和法家的关系
如果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是黄老道家派生出来的。
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黄老思想有继承和发展。
而他们重点阐述的所谓法术势,都是黄老道家首先提出来的。
所以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许多人认为,黄老道家和法家一样都是“人君南面之术”。
但是,黄老道家坚持“道本清静、以道生法”的原则,和法家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另外,黄老道家主张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张禁绝百家,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灭亡之后,新起的汉朝要用黄老思想拨乱反正的重要原因。
3、和儒家的关系
黄老道家对儒家等级思想和仁义礼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时,黄老道家的大一统思想、刑德并用的思想,对儒家也有深刻的影响。
因为纯用儒家会带来王莽式的灾难,所以以后的统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
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4、和杂家的关系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
反映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加以融会贯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纯粹的杂家有所不同。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身世还没有确定的说法,大约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楚国人,代表作是《道德经》。
2、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
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3、田骈:战国时思想家。
又称陈骈,齐国宗室。
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
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4、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
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
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
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
5、宋钘(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
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6、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
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
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
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
其他主张与宋钘类似。
现存《尹文子》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
7、环渊:战国时思想家。
楚国人。
学黄老道德之术(一说环渊即关尹,与老聃同时)。
曾讲学稷下,著有《蜎子》十三篇,早佚。
8、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中国战国时代卫国商人,后通过政治投机任秦相,成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
并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
9、曹参(?一公元前190年):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沛县狱吏。
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刘邦称帝后,曹参被封为平阳侯。
他在担任齐相的时候,从胶西盖公处接触到黄老道家思想,并应用于实际当中,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丞相,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
成就了“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
10、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刘邦之孙,当时被封为淮南王。
是豆腐的发明者之一。
汉武帝时因谋反之事自杀。
曾招宾客共同撰写《淮南子》。
11、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
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为官清正,经常直谏犯颜。
1、《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有多个版本,最常见的是《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
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残篇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经》的不同文字风貌,备受当今多数学者的重视。
2、《黄老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
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
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的两大经典。
其名言是: “道生法。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
3、《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
《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
4、《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
《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
5、《黄帝内经》: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黄老道家的哲学观上。
厌胜之术是一种怎么样的巫术?为什么汉朝帝王那么怕它?
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巧合的事情,总是会被人拿来说事。
如果和扯上关系,那么,就更玄乎了,似乎就成了注定的因果关系。
都知道,西汉自开国以来和匈奴就纷争不断,即使实施了和亲政策边境的骚扰也没停止过。
等到了时期,国力恢复,皇帝好战,并出现了不少名将,才真正灭了匈奴的威风。
这时,匈奴内部开始分裂,成了南北匈奴。
之后,南匈奴的单于亲自入朝觐见,表示臣服,故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不过,昭君出塞发生在下一任皇帝执政时期,而当时,却是在位时期。
原本,只是一个势微的单于几次求亲后成功的简单事件。
但谁知,却产生了“异象”,两度朝汉后不久,汉室的两任皇帝就驾崩了,这就将其上升到了“相克”的高度。
于是,等到了上位时,匈奴单于再次表示将于第二年来拜。
对此,大家都坐不住了,很多大臣坚决表示反对。
在这里,需要先解释一个民间由来已久的巫术——厌(yà)胜之术,相传,发明者是。
当时,在宫廷或者民间,有不少人会用此术来报复自己不喜欢的人。
于是,有大臣就说:匈奴不吉,前两次来朝汉,每一次皇帝都在同年因病而亡,他们定是来“厌人”的。
汉哀帝听了,就不得不多想一层。
而此时,恰逢汉哀帝的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干脆就以开销太大为由,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不过此时,黄门侍郎却向皇帝提出了相反,他对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一直深有研究。
从开国到现在,汉匈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历史新时期,对方主动提出朝汉,那是表示愿意继续臣服,如果此时断然拒绝,打击了对方的情绪不说,没准还会回到原来的老时代,军事行动的费用可比招待费要高昂很多。
这时候,匈奴的使者已经在回程的路上了,汉哀帝赶紧召回,改了说法,同意对方单于晚一年再来。
其实,汉哀帝同意归同意,但等人家真的来了之后,他却安排对方住在了上林苑蒲陶宫。
原来,汉哀帝还是担心匈奴会不会“厌”他,就给找了个“太岁厌胜之地”。
在古代方士的眼中,“太岁”所在的方位是凶,把人家放在这里,分明是要克制住匈奴人。
然而,对方也不是糊涂人,住了一阵,再加上,身边还有通晓汉文化的翻译。
没过多久,匈奴就知道了其中的深意,心中当然有意见。
于是,汉哀帝在物资方面尽量给予弥补,“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从而化解了这场尴尬。
最后,在匈奴单于回去之时,汉哀帝还派中郎将韩况率兵护送。
尽管如此,汉哀帝还是在匈奴单于走后四个月,也追随其祖先而去了。
如果匈奴“厌人”的说法真的成立,那么,“太岁之地”是不是需要重新选择? 汉朝的这三位皇帝,一个走得比一个早,汉宣帝43岁,汉元帝41岁,到了汉哀帝,只做了7年皇帝,25岁就走了。
其实,寿命的长短,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除了先天基因因素外,后天的饮食和保养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知道,西汉不是没有出现过长寿的皇帝,汉武帝70岁。
在2000年前,一个皇帝能活到如此岁数,是很了不得的事了。
只是,从那以后,皇帝的寿命就开始大打折扣,从而伴随的是西汉国运的渐渐衰败。
然而,史书关于汉哀帝为何早逝的说法,却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贪色; 二说是服(春)药过量。
其实,最有可能是服用丹药过量。
看看中国的皇帝,服用丹药的。
而且,有不少皇帝,明知前任是因丹药而亡,可到了自己时,却还是继续吃丹药。
单从“厌”的说法,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方士对于舆论的操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因为,方士都是炼丹之人,所以,相信“厌”的皇帝,肯定不会怀疑长生之术的说法。
只是,汉哀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将人的想法带到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和之间“断袖”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的头偏了枕了汉哀帝的衣袖。
汉哀帝想起床,而董贤却未发觉,于是,汉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便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
由此,成就了这个“”。
但不管怎样,只要和寿命扯上了关系,无论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会更加倾向于“有”的说法。
以至于,由于对一些现象无法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反倒从这些现象中衍生出了另一种说辞。
本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却非得让匈奴来承担责任。
当时的人们也不想想,匈奴单于都是靠汉室的庇护才得以生存,哪里还有力量去克皇帝。
大概,当时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总想着有小人在背后想法的“陷害”自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非子苦心钻研帝王之术,为什么还是没能躲过陷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都十分欣赏他的才能。
韩非子被称为是最懂得思想精髓的人,虽然他不是帝王,但深知帝王之术,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韩非子已将辩证法和朴素运用至炉火纯青。
不过韩非子既然懂得帝王的想法,但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同窗给陷害,晚年死在了狱中。
哪怕是像韩非子这样的聪明人也没能躲过小人的谋害,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一)苦心钻研帝王术 在战国群雄竞相,各路辩士飞沫纵横游走辩说的时代,大中国的棋局在的阴谋诡计中不断地被重新洗牌。
而这时,胸藏万言执政方略而又有些口吃的公子韩非,却不得不耐着性子,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长于文字而拙于言说的,他要想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为自己赚取扬名天下的资本,就得靠著书立说来搏得名主赏识了。
而此时的韩国就像一块肥肉,在诸侯争雄的砧板上被攘来攘去。
一直关注着祖国命运,巴望着参与重振韩国国威的韩非,在孤灯清影里埋头刻写着竹简。
他希图通过自己充满着“术、势、法”的治国理政的理念,能够使韩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也不枉了自己作为韩国贵族的身份。
当他把这几卷浸润自己心血睿智的宏文呈给时,“仗在打、舞照跳”的韩王却根本没心思看,顺手就撂到了冷板凳上。
韩非热脸贴到冷屁股上,无奈之下,只得任由这些竹简在战国之间辗转流传了。
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些著作很快传到秦国。
当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写的《孤愤》《五蠹》等之后,大加赞赏,不禁感感慨说:“要是我能得到此人,并和他一起探讨治国之道,就是死也无憾了!” 事情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变化,而韩非的命运从此转折。
嬴政觉得字里行间的韩非,是个治国安邦不可多得的人才。
如果把这个人搞到秦国为自己服务,岂不是?于是,他下令攻打韩国,指明道姓地让韩非来晋见。
面对日益严峻起来的周边形势,韩王安不得不起用韩非,让他出使秦国。
在秦国,韩非的超级“粉丝”嬴政先生,毫不含糊地用国宴招待了他,并放下手边的事,和他寝不安席地商讨治国理政之术,并把他作为自己欲图天下的知己,想让他帮着实现“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理想。
无奈,韩非期期艾艾的口吃,使他不能向秦王尽诉自己的宏图大略。
这种“相见不如想念”的巨大落差,让秦王的倾慕转瞬成了失望。
(二)人最怕的是被小人惦记 然而,秦王连续几天的召见韩非,已经急坏了被晾在一旁的李斯。
要知道,李斯当初把韩非的文章呈给秦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这个同师授业的同学。
韩非他能写出这种治国宏文,那么我李斯的治国本领也是可想而知的。
李斯恨自己为了一点贪庇之功差点毁了灿烂前程,心下不由得对这个同学多了不轨之意。
况且,李斯深知,韩非这种人是像“壁”一样的朴玉,待的有一天被发掘出来,自己那点现世报的本领实在是难抵韩非那经世治用之术的。
而这时的韩非,却对秦国的这一王一相充满了感恩之情,丝毫没有感觉危难将至。
在这短暂的受幸之后,韩非文人的轻狂和自信开始显现了。
他想,自己虽然没有、的口才说服秦王,但是他可以为秦王献一份“六合天下”的厚礼。
只要秦王用了,那他就可以在秦国立住脚,之后就可以按着自己的理想建设一个法治的国家了。
于是,他就上书秦王说,“现在的秦国幅员千里,雄师百万,赏罚分明,天下不如。
我想面见大王,和你面谈纵横天下的大计。
如果您听从了我的劝说,而六国没有失败,大王没有成就霸名,那您就砍了我的头,以警示那些为您谋划而不忠诚的人。
”韩非就是这样,为取得秦王的信任,竟然偏执地做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祖国的举动,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难怪后世的司马光说他: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而丝毫不顾惜祖国的人,简直是罪该万死啊! 事情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王没有接见韩非,也没有当面听他的陈辞。
当韩非再次上书劝嬴政先伐赵缓伐韩的时候,李斯趁机向秦王进谗言,“韩非是有韩国王室血统的贵公子。
现在大王您要吞并诸侯,如果重用了韩非,他最终会不顾秦国利益而一心保全韩国,这是人之常情啊!您现在不用他,却让他长时间呆在秦国,等把他放回韩国,他对秦国的情况已经摸的了,这不是给自己留祸患吗?不如找个过错,借法律的名义把他杀了!(据《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节译)。
而当时的嬴政刚刚从韩国间谍案的怒气中解脱出来,听了这话说的入情入理,自然准奏。
于是,韩非被下了大狱。
不几天,就让李斯送去的毒药给弄死了。
(三)生死其实性情定 韩非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在战国诸子中,他是死的比较冤屈的一位。
然而,他的死,至少让人明白了这么几个理: 首先,同行是冤家。
历史把韩非的死大多记在“嫉妒狂”李斯身上,这至少说明韩非在秦国的存在动摇了李斯的根基。
韩非懂的治国之道,却忽视了生存之术。
他到秦国,无形之中给李斯造成了威胁。
原因是,出身同门,他比李斯又多些统治者需要的经邦致用之术。
也就是说,李斯玩的是小聪明,而韩非懂的是大智慧。
本来,同门之下本无厚谊。
这下,韩非妄自投到李斯的地盘,那自然就成了李斯的眼中钉、。
再居同朝,韩非不会不明白,同朝之下本就明争暗斗,口蜜腹剑,怎可轻易将身家性命交于对手?而且,自己那么急功近利,又口拙言非,哪能是人李斯的对手? 身为同命,乱世之时,大家都是逐客,虽说患难见真情,但你韩非来了就可能会抢了李斯的饭碗。
李斯也是靠着自己的真本事才混到这个位置上,你韩非凭着几篇文章,就那么受嬴政待见,不是摆明了跟人家李斯夺地盘吗? 再次,同道当知止。
秦王喜欢的仅仅是你的文章,当政的决策权还是在他嬴政手里。
你韩非本就是韩国公子,是秦王把你弄到秦国的。
你现在身虽入了秦国,但心是不是还在韩国那边呢?你说你为我嬴政要肝脑涂地,难保不是你居心叵测?特别是当秦王想进攻韩国时,你韩非居然让人家先进攻,之后再打韩国。
你这样挚肘当政者的决心,不正说明你对韩国念念不忘吗?不如一杀了之。
俗话说: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面心。
你韩非和秦王之间,还仅仅是思想上引为同道。
嬴政打心眼里并没有把你信任到做股肱之臣的地步,你这样掏心肝地为人家想,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或者说是越俎代疱呢?你韩非既然在秦国看到自己的法家思想见用后产生的良好效果,就应该欣然而知足,不要自己再插手搞个亲历为之了。
须知,理论和实践之间,如果没有具有政治头脑与把握实权的强势“操盘手”,是难见事功的。
还有,闻世需有道。
韩非本是个学究之人,对官场逢迎之术并不专长,但他却深信自己的真心能打动政治家的野心,甚至不惜以叛变祖国的行径作赌注,这就不免让人怀疑你的真实动机了。
以不擅长之术行闻世之名,只能是剑走偏锋。
其实,拍马也需要技术,非工于权术者不能为。
拍马也有禁区,论证“盗亦有道”可以,但绝对不能把盗贼之“道”的底细公之于众。
在战国的纷乱年代里,口拙的韩非只能做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家,而要想让自己的理论成为治国之道,非有明主择之用之不可。
以韩非的身份,到当时的哪个国家,也不见得会被重用。
只可惜,到死,韩非也是睁着眼睛徒唤奈何啊! 还好,韩非毕竟是幸运的。
他死时,法家思想已经在秦国取得了强大功效。
仅仅在他身后两年时间里,嬴政就凭着这一套功用,一统中华。
而且,他这套统治术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御世心法、万应灵符。
他们明习孔孟经典,暗则沐手恭读韩非帝王之术,把中国的封建政治演绎的成熟之至,竟苟延残喘了二千多年。
由此看,韩非之死,也最终算死得其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