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思想特点:显示了充分的道家思想

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
【千问解读】
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
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
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正如《序意》所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它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
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
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去私》) 在《吕氏春秋》中,老子说的天道就清清楚楚摆在那里。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当赏》)这样,天道与人事就完全吻合,违反天道的人事必将受到惩罚。
更重要的是,自然现象存在着种种冲突,和都是自然天道,那么,人事学说的观点差别,诸子各派的互相矛盾,也可以从自然之道得到正当性证明。
后人总以为《吕氏春秋》的各种学说互相冲突是一种缺憾,殊不知按照吕不韦对天地规则的理解,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才符合天道。
《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
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梁语)。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的大总结。
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吕氏春秋集释自序》)谈《吕氏春秋》之短者,恨不得把它放进历史垃圾桶,不过是因为其尚具有史料价值才保存下来。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称:“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
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如《吕氏春秋》、《淮》之类,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以其记述别家之言,有报告之价值,可以作为辅助史料。
”不管是褒是贬,都与《吕氏春秋》汲取百家思想有关。
《吕氏春秋》的基调是道家。
从整体思想来看,这种判断是恰当的,尤其是《吕氏春秋》的自然主义倾向,不但继承了道家,而且发展了道家。
但是,《吕氏春秋》放弃了道家消极一面,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
而这种发挥创造则需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
例如,古代的养生学说多发源于道家,《吕氏春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养生不再是道家庄子学派的那种消极回归自然,而是黄老道家积极实现人文建设目的的。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所谓养生,就是“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本生》)。
由养生到治国,事出一理。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
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
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本生》)自然之道并非束缚人的行为,而是给人的行为提供分辨轻重缓急主次本末的尺度。
水天性是清澈的,但人不断用土抇水,它就无法清澈;人生来是长寿的,但人为了物欲而劳心费神,当然折寿。
物本来是养生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
当今之人,不知天道,被物所惑,往往轻重颠倒。
一旦轻重颠倒,为君则行为悖离正道,为臣则迷乱失常,为子则狂妄忤逆。
三者只要出现一个,国家就会衰亡。
所以,养生并不是像庄子那样化入自然而消极无为,更不是背离天道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长生,而是保全天道以防夭折。
“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所以,出入车辇实是“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实是“烂肠之食”,靡靡之音实是“伐性之斧”。
有人不肯富贵,不是求名,而是重视养生。
很显然,是《吕氏春秋》对黄老道家、庄子学派的继承,又对庄子学派的修正。
随机文章武则天4男宠下场曝!其中一位竟然「不太行」让女帝暴怒日本二战战斗机排名分析,96舰载机仅位列第2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神话,祭司知识掌管昏星和晨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孟子》十句名言警句 经典名言赏析解释
其实孟子在孔子的儒家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延伸和扩展,孟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不过这句话孟子是对君王说的,如果是对百姓说可能孟子就活不了了。
孟子希望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实行仁政,但这个“仁“要求太高,而且有些太理想化,但这种高标准应该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孟子》十句名言警句和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在忧患中能够得以生存,因为沉迷享乐,便会走向灭亡。
“生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所戒备,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君主仅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实现不了仁政;只是订立了法律没有执行措施,法律也不会自行实施。
这句话指出只有好的出发点、只有书面上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政和执法的人员,以及一整套行政和执法的措施。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拥有道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叛离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是说是否施行仁义是能否得到人心的关键。
四、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有预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分要求的诋毁。
”五、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品德低下的人,从来没有能够教育别人的。
为人师者,必须品德高尚,因为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心术不正,就不可能成为别人信奉的楷模。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行为不轨,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六、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王因无缘无故的滥杀士人,则卿大夫便会离去;君主无缘无故的滥杀百姓;那么士人便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了。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节气、气候以及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亦指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人和:指人际关系融洽,即得人心。
依靠天气,不如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靠有利的地势,不如依靠人心的支持、拥护。
此句重点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满得意,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九、人皆可以为尧舜。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
我们在内心中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自信,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因为成功的机会属于每个人,只要你不屈不挠十、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圣人又对于百姓吃饱穿暖了而缺乏教养感到忧虑,就派契为司徒,以怎样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男女的区别,长幼之间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句话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即“五伦”。
应有的道德规范。
窦材:宋代医家,真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
考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
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旅行者的强盗祸害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