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卖油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他曾写过一篇寓言故事,我们在上学时应该都有学过,就是这篇《卖油翁》。
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不过欧阳修通过《卖油翁》其实还表达了另一个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呢?当然你可能需要十分了解这则故事的背景才能体会到,欧阳修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卖油翁》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
【千问解读】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曾写过一篇寓言故事,我们在上学时应该都有学过,就是这篇《卖油翁》。
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不过欧阳修通过《卖油翁》其实还表达了另一个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呢?当然你可能需要十分了解这则故事的背景才能体会到,欧阳修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卖油翁》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卖油翁》文章不长,仅一百三十余字,但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熟能生巧。
老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从这篇文章中受益,明白了一定的道理。
但是,当初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打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吗?也许并非如此。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jīn)。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shú)尔。
”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shú)尔。
”康肃笑而遣(qiǎn)之。
文中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陈尧咨,一个是卖油翁。
卖油翁无名无姓,在历史上并不可考,应该是作者虚构的。
但陈尧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
作者杜撰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来说明一个道理,为什么要拉上一个真实人物呢?这里面是不是别有意图?这就要从北宋的基本国策说起。
我们知道,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开启了整个宋朝重文轻武、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据宋人笔记,出身洛阳的尹洙就曾经说过:“状元及第,比大将军拥兵千万,收复幽燕,驱逐强敌于沙漠中,凯旋归来,献捷于太庙,还要更加光耀千百倍。
”而这个陈尧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少年英俊。
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老师在谈到《卖油翁》时说,公元1000年,陈尧咨30岁的时候,就高中状元。
四年之后,宋辽两国交兵,签订“澶渊之盟”。
两国使臣第一次接洽的时候,辽国派出的使臣中有一人长得英俊潇洒,而且文武全才,不但文笔好,而且箭法精妙。
而北宋派出的使臣都是五大三粗之辈,从颜值上被对方秒杀。
此事传到宋仁宗耳中,身为一国之君的宋仁宗觉得丢了面子,很不高兴。
于是决定也要选出一个颜值高、文采好、精通箭法的人,代表北宋继续与辽国交涉,并作为武将镇守北方重镇,结果陈尧咨被选中了。
陈尧咨被选中本是好事,但陈家的家教极严,虽然陈尧咨已身居高官,但仍要听从母亲的意见。
谁知道陈母听闻此事后大怒,手拿戒尺喝令陈尧咨跪下,对他说:我家世代读书传家,以考取功名为最高荣耀,你算什么东西,就凭你会射箭就想舍弃文官?
你不知道丢人吗?训诫还不解恨,陈母又狠狠地打了他五十戒尺。
结果陈尧咨的北疆之行就没有成行,直到陈母去世后他才被授予军职。
当然此事也许有杜撰的成分,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那个时代,整个北宋,这种严重的崇文抑武现象。
而且,也就是因为陈尧咨会射箭,后来还被授予军职,就被包括欧阳修在内的所有文人看不起。
所以,欧阳修专门写了《卖油翁》这样一篇文章,来嘲笑奚落陈尧咨,言外之意是:你会射箭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熟能生巧嘛!谁练谁会。
当然,我们今天来读这篇文章,就没有必要去深究当时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崇文抑武思想了,只要明白“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就可以了。
回到我们开篇提出的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观上就是为了嘲笑陈尧咨,所以虚构了一个卖油翁的形象。
但客观上却是阐明了一个道理:熟能生巧。
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恰恰是作者写此文的副产品。
为何删除卖油翁最后一句 卖油翁世人皆知
一般来说,能够入选教科书的古文必然有它入选的理由。
前段时间电视剧清平乐有几个角色被称作是北宋时期默写天团,本来是他们几位都在教科书中。
比如说苏轼、晏殊、范仲淹,而欧阳修显然也在其中。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跟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教科书中的卖油翁也是他创作的一篇故事,讲述的是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情。
通过一件小事,来表达熟能生巧的道理。
但它在被放进教科书之前,本来是经过了修改,仅是去掉最终一句话。
教科书中的最终一句话是康肃笑而遣之,但查看它的原文会发现,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为何要去掉这句话呢?首先卖油翁全文要给学生的启示便是熟能生巧,不管是再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不断的练习,一定能够学会。
再有就是人不能得到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
而最终一句话翻译过来意思便是,这跟庄子说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又有什么分别?最终一句话便牵扯到了两个典故,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那位名叫丁的厨师同样是通过长久的练习,最终才宰牛的技艺变得十分高明。
这个典故说的也是熟能生巧,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轮扁斫轮。
轮扁是齐恒公时期有名的一位造车工人,有一天,齐恒公正在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
他看到齐恒公读书,便过来问读的什么书,齐恒公给他的回答是圣人之言。
听到这话,轮扁就问齐恒公圣人在哪里?齐恒公说圣人已经故去时,轮扁却道,那你读的书不过圣人的糟粕。
齐恒公自然很生气,让轮扁轮扁说出缘由,如果说不出就要处死他。
轮扁给了他回答,说是从自己做的事情看出来的,做轮子的时候有规律。
这规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我不能明白的告诉儿子。
而古人跟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一起死去,所以你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看到这个典故本来大人都明白,它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言和意的关系。
指出读书不能只执着于表面的文字,更主要的是它的意思,这便跟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个意思。
专家们不认同的地方在于最终一句:古人之糟粕已夫!这句话结合全文来说,大人能够理解,但初中生可能会产生迷惑。
带来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纠结古人说的是否正确,所以,在考虑下,这句话便从课本中去除了。
参考资料:《卖油翁》、《轮扁斫轮》
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 具体讲了什么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老人与海》讲了什么内容《老人与海》主要内容:年老的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前84天一无所获,第85天,他冒险去从未去过的深海打鱼,他发现一条大马林鱼,耗时3天刺死了它,回归途中遭到鲨鱼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反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港口,但巴林鱼仅剩下五幅巨大的白骨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年渔夫,他与一个年轻的孩子相依为命。
孩子常常跟随老渔夫出海捕鱼,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一天,老渔夫独自一人驾船出海捕鱼,他用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
然而,这条鱼太大了,老渔夫的船无法承载,于是他决定与鱼“斗争”。
老渔夫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几夜,与巨大的马林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尽管老渔夫已经年迈体弱,但他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马林鱼。
然而,在老人返回途中,他遭遇了海啸和鲨鱼的袭击,最终老人虽然回到了岸上,但是大鱼却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只带回了鱼头和鱼骨。
读老人与海的感悟最近我看了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这本书。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给我启发很深。
这本书的内容是:从前古巴有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他已经八十多天没有打上鱼了。
这天他决定去很远的地方打鱼,于是,他还没有等天亮就划着小船去打鱼了。
幸运的是他看到一条十分罕见的“怪兽”——两米长的马林鱼。
老渔夫立即拿起船上的绳子套住马林鱼,可鱼大劲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最终马林鱼因疲惫不堪死了。
老渔夫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然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马林鱼拖到船头。
正当老渔夫沾沾自喜时灾难又降临在他的头上:一群凶狠的鲨鱼正侵略着他的“战利品”。
老渔夫立即拿起鱼叉跟鲨鱼做殊死搏斗,可最终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渔夫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了。
虽然老渔夫最终还是输,但他这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感动并激励着我。
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我相信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