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导致玛雅文明崩溃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2-11-0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干旱导致玛雅文明崩溃

蒂卡尔遗址

干旱导致玛雅文明崩溃

丛林中的玛雅金字塔

干旱导致玛雅文明崩溃

《玛雅大干旱》一书的封面

2009年年底,灾难片《2012》风靡全球。

2012年11月22日,这部讲述地球毁灭的电影即将推出3D版,继续在电影世界中描绘玛雅人关于“地球末日”的预言。

然而,颇为巧合的是,就在11月9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玛雅文明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是一场长期干旱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崩溃,证实了这一古代文明消亡源于气候变化的假设。

而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正是气候变化。

A

逝去的文明

消灭了玛雅文明的巨大力量其实并不神秘,并且也为处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所熟知

在危地马拉北部佩腾省东北部丛林中,有一片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

这座古城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

在这里矗立着的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玛雅金字塔。

蓝宝石般明净的天空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勾勒出热带雨林里独一无二的天际线。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蒂卡尔金字塔,这座斜度达70度,外形有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因而有人称之为“丛林大教堂”。

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蒂卡尔遗址,是玛雅文明中最大的遗弃都市。

在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

170多处被弃的玛雅古代城市遗迹、一座座规模令人咋舌的巨型建筑:雄伟壮观的蒂卡尔城、建于7世纪的帕伦克宫、乌克斯玛尔的总督府、由22500块石雕拼成精心设计的图案、奇琴·伊察的武士庙,那巍然耸立的1000根石柱仍然令人想起当年的气魄……大约在1100多年前,玛雅人放弃了这些伟大的城市。

个中原因困扰了之后的人类长达几个世纪之久(蒂卡尔古城遗址在1696年被发现)。

通过考察散落于中美洲各地的玛雅文明废墟,考古学家理出了玛雅文明发展的一些脉络。

他们发现,从大约公元300年开始,玛雅文明进入了一个考古学家称之为古典期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神庙和纪念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玛雅文明的人口也急剧膨胀。

大约在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达到了它的顶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崩溃:在随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南部低地的玛雅人放弃了他们繁华的城市,神庙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

北部高地的玛雅文明继续延续下去,但是再也没有重现辉煌。

直到16世纪,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玛雅文明。

在殖民者的杀戮和掠夺中,玛雅文明终于完全衰落了。

关于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过去一直是众说纷纭。

跟这个文明一样,它的衰落也被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有人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源于小行星撞击,也有人说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更有人认为是巫师们预言的全球大灾难毁了这个文明。

但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消灭了玛雅文明的巨大力量其实并不神秘,并且也为处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所熟知。

这就是:气候变化。

B

气候干旱是元凶

最新的研究显示,从1020年开始,干旱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尘封了玛雅的命运

美国《科学》杂志11月9日刊登的报告是由一个国际专家组共同完成的。

他们从距离玛雅遗址1.5公里处的伯利兹城一个洞穴的石笋层取样,作化学和矿物分析,“复原”这一地区过去2000多年气候变迁状况。

洞穴石笋由石灰水持续滴落逐渐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矿物,而洞穴滴水是雨水通过石灰岩从地表渗透下来的,必然经过土壤层。

由于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空气含有大批二氧化碳。

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受温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土壤二氧化碳的多少又能决定岩石被溶解的多少:二氧化碳含量高,水的酸度就大,被溶蚀的石灰岩就多,沉积到洞里的物质也就多;反之,二氧化碳含量低,水的酸度就小,所溶蚀的石灰岩就少,当然沉积到洞里的物质也就少。

因此,水不但是运输物质的载体,而且也是传递信号的媒介。

在从地表向地下传递的过程中,水流不但带有大气温度或降水变化的信号,而且还加入了许多地质、土壤环境变化的信号。

当水最后达到洞里,从滴水沉积出来的石笋也就成了一个环境气候变化的记录器,可以揭示降水趋势。

这个专家组的成员之一、英国达勒姆大学学者詹姆斯·巴尔迪尼说:“玛雅文明兴衰是一个成熟文明没能成功适应气候变化的例证。

巴尔迪尼以书面方式作出解释,即一段时期高降雨量提高玛雅农业系统产量,人口激增,资源过度开采。

气候随后逐渐干旱、资源耗尽,引发政治动荡和战争。

“从1020年开始,干旱持续近一个世纪,尘封了玛雅的命运。

在此之前,曾经有很多科学家提出过气候变化(大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但都没有得到证实。

因为先前就有气候变化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推断,每每“因为气候记录中时间的不断定性”而触发争议。

C

假说不断被证实

2001年,2003年,2012年,不同时间不同的科学团队的研究都为干旱导致玛雅文明灭亡的假说提供了证据

理查德森·B·基尔或许可以算作最早提出气候变化导致玛雅文明灭亡这一假说的人。

2001年4月1日,他的一本关于玛雅文明的书由新墨西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叫《玛雅大干旱:水,生命和死亡》。

基尔曾经是德克萨斯州的一位银行家,后来因为银行不景气,就改行研究他喜爱的考古学。

基尔干旱假说的灵感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德克萨斯州的一次大干旱,以及考古学家弗莱德·弗拉德兹在伯利兹玛雅文明废墟的发现。

弗拉德兹发现,成千上万的玛雅人似乎在很短时间里同时灭亡了。

基尔认为,这很可能是一场空前的旱灾造成的。

但因为缺乏10世纪的气候资料作支持,他的假说只能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还不能令人信服。

2001年,一份直接的证据终于出现了。

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大卫·侯德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在墨西哥找到了一份玛雅文明时代的气候记录。

侯德尔等人找到的是一份间接的气候纪录自然地质记录。

这跟今年发表研究结果的国际专家组的做法是一样的。

侯德尔和他的团队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硫酸钙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

如果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那么湖水的蒸发就会大大超过降水的补充作用。

这样,这个时期沉积在湖底的石膏等物质的含量就会增加。

只要一层层地测量石膏的浓度,科学家就能“读”出过去年代降雨量的变化。

侯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的湖底的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得到2000多年以来气候的大致变化趋势。

他们发现,公元750年到800年这个地域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

来自瑞士的科学家杰拉德·H·胡格和他的研究团队于2003年3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候变化如何促使玛雅文明衰落的图景。

他领导的研究组同样使用地质沉积物这本无字的气候记录研究玛雅文明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

这次,胡格的研究团队发现公元200年发生的一次干旱造成了前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一次衰退。

然后,从公元9世纪也是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加勒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玉米,而玉米这种作物严重依赖水资源。

专家估计,玛雅人贮存的雨水、湖泊、河流的水以及地下水只能维持18个月的时间。

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年中,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为9年、3年、6年。

这三次最严重旱灾发生的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

因为玛雅人凑集的城市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就在今年的2月23日,《科学》杂志上还刊登了另外一份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是由墨西哥尤卡坦科学研究中心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学者的合作完成,报告的主题也是关于玛雅文明为何衰落。

这份报告认为,在玛雅文明衰败的那一时期,玛雅文明所在地区的降水量只比先前减少25%至40%。

但由于玛雅文明所在尤卡坦地区缺少河流湖泊、以雨水为主要用水来源,加上尤卡坦地区蒸发量大,因此,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被放大。

“数据显示,玛雅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是夏季暴雨活动的减弱,”南安普敦大学学者埃尔科·罗林说,“夏季是玛雅文明的主要季节,是尤卡坦谷地水系统补充资源的主要时间段。

”正是因为降水量减少、用水不足才促使玛雅人在8世纪大举迁移,放弃繁华城市,任由城市文明湮没在蔓延的热带丛林中。

这份报告还以一种近乎安慰的口吻说,在现代文明中,人类社会对降水量的温和变化不会作出强烈反应,因为现代社会具有相当充足的缓冲力应对各种自然变化,但在古代,“雨水的微量减少也会引发重要而又长期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假说。

D

两种气候变化

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这与玛雅人所遭遇的大干旱非常不同

然而,玛雅文明遭遇的气候变化跟现在人们经历的气候变化相比,形成的机制似乎并不相同。

根据侯德尔团队的研究,玛雅人生活的地区气候突变是有周期性的,这跟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

侯德尔发现,尤卡坦半岛地域每隔大约206年就会发生干旱。

每当太阳活动变得剧烈的时候,产生的宇宙射线就会改变地球上碳14的含量。

侯德尔等人通过研究记录在树木年轮中的碳14含量变化,发现太阳活动的周期恰好也是206年左右。

这两个周期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侯德尔的研究显示,很可能是因为太阳的活动带来了干旱这种严重的灾难,讽刺的是,太阳正是玛雅人所崇拜的。

这种气候变化来得是非常突然的,没有预兆地就袭击了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让他们措 *** 不及,只能逃离城市,留下一片片废墟。

而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气候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影响范围也更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这与玛雅人所遭遇的大干旱非常不同。

用科学的术语来讲,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气候变化显然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

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变化。

让我们感到有一丝希望的是:我们可以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不至于像玛雅人一样,只能任由上天摆布。

让我们重新回到玛雅预言,根据玛雅人长历法(Long Count Calendar),2012年12月31日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

但这种预言不能阻止2013年的太阳照常升起,其实玛雅预言是被神秘化的一种文明形态,我们今天需要强调的是,对这种现象做理性思考和反思,玛雅文明真正的启发不是人类文明何时走向终结,而是告诉人类在通向自己的未来文明的时候,能否更理性更自觉地处理人与人,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清代王爷的权力大于明代藩王?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有明一代,身为宗亲的藩王们在经济上的收入可谓是丰厚不已,不仅朝廷每年定时拨付给他们一笔很可观的俸禄,而且皇帝还时不时对藩王们大加赏赐田地庄园。

照这么推论,藩王们应该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在生活水平上,藩王们的确可以做到锦衣玉食,但是他们的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这么说,藩王们所得巨额俸禄以及田地赏赐是他们牺牲自己的政治权利而获得的经济补偿。

自明代宣德一朝之后的藩王开始,虽然他们能够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他们的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衰落。

藩王们完全淡出朝堂,不许议论朝政,不得与官员联姻及结交,不得参与士农工商四民的事业,甚至个人未经皇帝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封地,彻底沦为只能享乐不能与所作为的土财主。

而纵观之后的,清朝的王爷虽然经济收入上不及明代的藩王,但是政治权利一直都未曾被剥夺。

整个清朝出现了无数个议政亲王、摄政王,王爷出任高官参与朝廷事务的例子不绝于如缕。

为何与清朝王爷对比,明朝藩王的政治待遇如此之差,简直有天壤之别呢? 探究这一问题,不得不提的是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那一场“靖难之役”。

朱棣作为藩王以为名,通过发动军事袭击从封地北京打到首都南京城最后武装夺取皇位。

之所以削藩,其一是夺取皇位之后的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不想后世子孙效仿他也发动叛乱,这样会不利于国家安定。

于是他转而支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彻彻底底杜绝以后藩王再次像他一样造反叛乱,朱棣通过迁封、削减王府护卫、解除诸王军事指挥权等方式,削夺诸王的军事权力。

二是对朱元璋时期大肆分封诸王的一种补救措施。

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出于防御旧元、转移军权的现实考虑,及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奸的需要,重走西汉初年的老路建立分封制,大封诸王。

不过这一决策从始至终都透露着不合时宜,因为历经西周以来,分封政策早已经被历史检验无数次,已经不再适合国家的长治久安,只会引发动乱。

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持国家稳定,朱棣和他的的继任者们只好不断加强削藩力度。

最终到宣德一朝,明代的藩王们制度开始定型了,此后的藩王们开始淡出政治舞台。

再加上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吸取前代经验教训,设立了一整套防范外戚、权臣、宦官等专权的制度,所以宗室作乱成了明代君主的首要防范。

藩王们不能有所作为正是明朝君主矫枉过正之举。

与明朝情形大不相同的是,清朝的前身是扎根于白山黑水的后金汗国。

满人刚开始只是一个几十万人的部落,要想通过几十万人统治上亿的汉人,则内部必须保持团结一致的局面,尤其在爱新觉内部更要。

清朝的王爷之所以举足轻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开创军民结合的制度,让自己的子侄分别统领八旗,才有了后来各个亲王统领八旗征战全国,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

而在清朝前期,一直保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各个亲王也都有参政的权利。

直到清朝中期,由于国家日渐平稳,大清君主开始着力于巩固君主的威权与专制,亲王的政治力量受到打击,不过仍然可以有参政权利。

因为此时清朝的政治制度已经又更胜明朝了,清朝已经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把宗室王爵的制度建设的很完善了,能够在防止宗室专权的同时又利用宗室巩固皇权,也就不用担心王爷有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考古发现古玛雅王子古墓:遗骸变成化石

导读:德国学家在墨西哥坎佩切湾乌克苏尔古玛雅皇宫地下大约15米,发现了一座年代可追溯到8世纪的古墓。

网络配图 在墓葬内,他们还发现了一具有着1300年历史的玛雅王子遗骸以及大量陪葬品,遗骸已经变成化石。

据研究人员估计,这位古玛雅王子去世时的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

他平躺在墓葬内,双臂交叉。

这个墓葬的年代可追溯到卡拉克穆尔的影响力结束之后,很多容器上的铭文全都说明一名王子就埋葬在这里。

墓葬内的砖墙被一个枕梁拱顶覆盖,这是古玛雅建筑文化的典型特征。

就在砖墙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名年轻王子的遗骸,平躺在墓葬内,双臂交叉在腹部。

在王子骸骨周围,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陪葬品,例如4个陶瓷板和5个陶瓷杯,保存状态非常完好,部分陪葬品的上面绘有图案,包括盖在王子头骨上的陶瓷板。

网络配图 一个瓷杯上的象形文字翻译过来为:“年轻王子的杯子”,另一个容器上同样发现了类似的文字。

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墓葬的位置以及翡翠珠宝首饰这样的陪葬品的“缺席”暗示了这位年轻王子的地位,他并不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

其中一个杯子上的日期为公元711年,年轻王子去世时的年龄以及墓葬的年代可追溯到8世纪的前几十年,墓葬内的陶瓷制品保存完好,所有这些都使其成为在玛雅低地上演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网络配图 波恩大学的尼克莱-格鲁伯博士指出:“这座宫殿建于大约公元650年,当时这一地区处在卡拉克穆尔王朝统治之下,占据了玛雅低地的大部分地区。

”乌克苏尔位于墨西哥坎佩切湾,危地马拉边界一带,在公元250年到900年成为了古玛雅帝国的一个贸易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干旱导致玛雅文明崩溃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