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康熙为何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400多个清
【千问解读】
推荐理由:您知道福陵的下马石有哪“五奇”?昭陵的后靠山为什么是假的?外国人曾帮哪位皇帝建过陵寝?为什么景陵的石像生要由乾隆皇帝补建?为什么嘉庆皇帝的皇后擅自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竟不是自己的儿子?清朝最后去世的皇妃是被谁葬入妃园寝的?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两度被废的康熙皇帝嫡长子葬在了哪里?福康安园寝的规制为什么比亲王的还高?等等。
400多个清陵之谜,图文并茂的解说,让人不忍释卷。
全书以正史记载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配上数百幅考察现场的珍贵照片和手绘图,按清陵营建的先后顺序,用生动而平实的叙述语言,阐述了近300年来与29座清朝陵寝及其陪葬墓有关的奇闻秘事,对一些学界观点和民间传说有匡谬、解惑的作用,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摘自《大清皇陵秘史》,徐广源著,学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康熙帝为什么不给祖母建陵
孝庄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嘱,她以皇太极入葬很久,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和康熙帝为理由,要求将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
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吧,明显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吧,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
玄烨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
然后慢慢再想办法。
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为什么康熙帝不给祖母建陵?是忘了吗?是日理万机,太忙,没时间、没精力,顾不上吗?都不是。
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孝庄文皇后停灵东陵后的35年时间里,康熙先后30次到东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记给祖母建陵吗?康熙帝一生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乱了。
就是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了安葬孝诚皇后,他还建起了景陵。
更何况在孝庄死后不久,康熙帝就为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
因此说,康熙帝不会忘记给祖母建陵的。
更不会因日理万机而顾不上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康熙帝不给孝庄建陵呢?史书上没记载,档案上找不着。
笔者认为,康熙皇帝确实是没有找到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顺的理由。
他采取了向后推迟、等待时机的方法,将这一棘手的难题留给后一代解决,也许会容易些。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但这毕竟是一种推想。
到底为什么康熙帝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现在还是一个谜。
37年里孝庄皇后棺椁怎样停放
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是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停放到暂安奉殿里的,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葬入地宫,在暂安奉殿里停放了37年之久。
她的棺椁是怎样停放的呢?有许多人认为就是将棺椁停在了大殿里。
由于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相关的档案也找不到,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笔者在多年的陵寝研究中,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的只言片语中进行认真分析考证,初步可以认定:梓宫不是停放在大殿内的地面上,而是在地下。
虽然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有重要的佐证。
理由一,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入葬景陵的。
尽管只停灵几年,但在京北沙河巩华城殡宫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记载,梓宫都是停放在地下,“与地宫无异”。
以此推断,孝庄皇后梓宫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理由二,在将孝庄文皇后棺椁安放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的文献中,在字里行间出现“隧”字、“封掩”等字词。
理由三,从时间上推断,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皇后停放在暂安奉殿时,封掩竟用了4天。
如果只将棺椁停在殿内而不是将梓宫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不需要4天。
根据以上三个理由,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在停灵期间放入地下是很可能的。
是不是这样,还有待史料的进一步证实。
为什么有两道围墙
在关内的所有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都只建有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与众不同,它建有内外两道围墙,两墙之间只有十几米。
第一道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第二道围墙的大门是三座琉璃花门。
明朝的嘉靖皇帝的永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以及部分妃子坟是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仿照明朝这些陵寝?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单单昭西陵的围墙效仿明陵?
关外的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都是内外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效仿福陵和昭陵?也不是。
因为福、昭二陵的外围墙是风水墙,大门是大红门,与清东陵的风水墙的大红门是一样的,而且两墙相隔数十米。
昭西陵的外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与福、昭二陵不一样,到底昭西陵为什么设两道围墙,至今还不能解释。
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
昭西陵的隆恩殿在清陵中可以说是最独特的。
独特一,隆恩殿是重檐庑殿顶的,这在清陵中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昭西陵有这一特殊之处,笔者分析,这与这座建筑的来历有直接关系,这座隆恩殿原来很可能是孝庄文皇后生前居住的寝宫,孝庄皇后在世时,康熙帝曾特地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建了一座五间寝宫,孝庄皇后搬进新居后,感到非常舒适,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这座宫殿建得好,可是居住没有多长时间,孝庄文皇后就病死了。
为了表示孝心,让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遂心,康熙皇帝下令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昌瑞山暂安奉殿处按原样重建。
同时这样做还能节约开支,缩短工期,可谓一举三得。
康熙皇帝对暂安奉殿工程非常重视,从各部院选调精明强干的官员组成工程处。
从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等许多关键环节,康熙皇帝都详加指示。
在拆卸、运送寝宫材料时,康熙皇帝叮嘱负责工程的官员,要妥善保护好各构件,毋致缺损。
在破土开槽时,康熙皇帝一再告诫,现在天气严寒,施工不便,一定要做到基址牢固。
在康熙皇帝的关注和指导下,暂安奉殿工程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开工,经过紧张施工,到三月底全工告竣,只用三个月时间,可谓神速。
暂安奉殿是一组建筑,主要有宫门、享殿、暂安永设殿等,环以围墙。
原来的寝宫很可能就是重檐庑殿顶的,所以昭西陵的隆恩殿也就是重檐庑殿顶的。
昭西陵的大殿正脊上为何有宝塔
独特二,隆恩殿正脊的正中有一座宝塔,这是清陵中唯一的。
最早发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是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他是从一张老照片上发现的。
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孝庄文皇后笃信佛教有关。
我们知道,许多佛教寺庙大殿的正脊上都有这种宝塔,比如承德普宁寺的大雄宝殿、西陵永福寺的普光明殿等。
但陵寝大殿毕竟不是佛教寺庙,为什么在殿的正脊上安设宝塔?如果这座大殿就是原来慈宁宫东面孝庄文皇后的寝宫的话,那么原来的寝宫的正脊上是不是也有这个宝塔?
恭靖、淑惠二妃为何停灵暂安奉殿
葬在孝东陵内的顺治帝的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椁是从暂安奉殿移来的,这说明这两个妃子死后将棺椁停在了暂安奉殿内。
孝东陵内共葬了7个妃子,其中悼妃、贞妃、恪妃停灵于黄花山下的悼妃园寝内,端顺妃和宁悫妃停灵于北京北郊的曹八里屯。
为什么恭靖妃和淑惠妃要停灵在暂安奉殿内?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妃子都是来自当时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与孝庄文皇后属于同一家族?特别是淑惠妃是孝惠皇后的妹妹,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她们是至亲,因为这层关系才将这两个妃子停灵在暂安奉殿?可是悼妃和端顺妃也是来自蒙古的这一家族,其中悼妃的父亲曼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弟弟,那么悼妃则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悼妃与孝庄的关系比淑惠妃与孝庄文皇后的关系还要亲近,为什么不将悼妃也停灵在暂安奉殿呢?
另外,恭靖妃和淑惠妃两个妃子在暂安奉殿停灵期间,是将棺椁与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停在一起呢,还是停在别的地方?这些现在还都是未解之谜
精彩文章:
以上就是关于未解之谜:康熙为何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解析风流皇帝乾隆生母之谜: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不知生母
关乾隆生母之谜 近世以来,有关乾隆生母的传说异闻纷纷而出,而人们尤热衷于谈论乾隆生母为避暑山庄宫女,不仅小说家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某些治史者亦称此说凿凿有据。
这样一来,清官书所谓乾隆“诞于雍和宫邸”的说法反倒被冷落在一旁,甚至被指为有意作为。
以后,第一个站出来对乾隆生母的人是晚清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在他所著《湘绮楼文集》中有一篇《今列女传》,提到了乾隆的生母:网络配图 ,纯皇帝(乾隆)之母也。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
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辄大售,市人敬焉。
十三岁入京师,值中外姊妹当选入宫,随往观之,门者初以为在籍中,既而引见,十人为列,始觉之。
主者惧,谴令入末班。
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即世宗宪皇帝()王宫也。
宪皇帝肃俭勤学,靡有声色侍御之好,福晋别居,进见有时。
会夏被时疾,御者多不乐往,孝圣奉妃命,旦夕服侍维谨,连五六旬,疾大愈,遂得留侍,生高宗焉。
与《玉牒》、《清实录》记载的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家世比较,王闿运所记不仅详尽,而且多有异辞。
《实录》说钮祜禄氏“毓质名门”,即出身于满洲著名世家,而王闿运却说钮祜禄氏“家贫无奴婢”,十三岁时混入姐妹中得入选秀女,分在雍亲王府为侍女,即使唤丫头。
所记可信程度如何呢? 晚清遗老金梁以选秀女制度森严、岂容外人混入为由,以为王闿运所记不实。
初曾任清史馆纂修的清史专家张采田也说“王氏书好任意出入”。
总之,熟悉清宫掌故的遗老和对清后妃素有研究的学者,都对王氏上述记载有异议。
网络配图 王闿运这个人曾为,交游很广,他有可能听到一点宫闱秘闻。
他的记载并没有否定钮祜禄氏是乾隆生母,只是说她母家在热河承德城中,后来入选秀女,分在雍邸,诞育乾隆,有一番传奇经历而已。
王氏之说最新奇之处在于,他把钮祜禄氏与热河承德联系在了一起,因而此说一出,难免引动对乾隆诞于雍和宫本有疑心的一些人的灵感,既然乾隆降生避暑山庄之说由来已久,那么,会不会有个热河女子为乾隆真正生母呢? 王闿运之后,首先述及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女子的人,是民国初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
1922年初春的一天,胡适教授在香山双清别墅听熊希龄讲典故。
熊先生很健谈,窗外又静静地下着春雨,胡适听得十分入迷。
熊先生说,过去在热河时,见到行宫内“东宫”(俗称“太子园”)之前有座矮屋,上盖茅草。
“东宫”是雍正帝当太子时所居,为什么会有如此不伦不类的茅草房子呢?他感到很奇怪,就到处找人打听,但行宫内外谁也讲不出此中的缘故。
最后寻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宫役”,他能道此中之奥妙。
胡适在1922年4月2日的日记中记下了熊希龄所述的这位“老宫役”的话。
照录如下:网络配图 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诨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热河有南方各种工匠,如油漆、红木之类)。
时方选秀女,临时缺一名,遂把她列入充数。
后来太子(雍正帝)病重,傻大姐在侍女之列,服侍最勤,四十余日衣不解带,太子感其德,病愈后遂和她有关系,她后来在一个茅棚内生一子,即乾隆帝也。
后来乾隆帝就在产生之地作此茅屋,留为纪念。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应该注意到有关乾隆生母的传闻在衍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驻防热河的旗人钮祜禄氏变成了南方籍的汉人“傻大姐”。
这个傻大姐姓氏为何?“老宫役”不知道;也可能知道,没有说;但很快就有人出来说乾隆生母,不过不傻,而是个长得奇丑的宫女。
1944年5月1日出版的《古今文史》半月刊登载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作者是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杂文作家周黎庵先生。
他援引逊清遗老、近代作家和学者冒鹤亭先生的说法,向世间披露了出生的秘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为什么要裁撤三藩?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