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说法来自西方 日不会发生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6-1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网络上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传言很多,并且大部分传言都与玛雅预言有关。

那么2012真是世界末日吗?玛雅人关于2012世界末日预言是真的吗?科学家们首先利用玛雅历法来揭穿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

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因此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

不过,2012年12月21日(冬至)肯定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日子。

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

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5125.37年。

玛雅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

阿维尼介绍说,玛雅人曾经发明了所谓的“长历法”,这种历法把最初的计算时间一直追溯到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

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个轮回。

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在阿维尼看来,玛雅预言中关于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说法是一种被误解的说法。

那一天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而并非指世界末日。

同时玛雅长老皮克顿终于忍不住跳出来说:“根本没这回事!”他甚至表示,末日理论源自于西方,玛雅人从来没有这类想法。

玛雅人所说的2012年,指的应该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精彩文章:

以上就是关于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说法来自西方 日不会发生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世界格局的闹剧:26个人的部落欺骗了整个世界!

还有什么能比发现原始部落更让人兴奋的吗?这意味着人类学家,不用再局限于化石发挥想象力猜测。

未受“文明开发”和“污染”的部落,就能让研究者更贴近真实的古人类。

1971年,全世界就把目光投了菲律宾棉兰老岛的一处深山老林。

据报道,这里就住着一个石器时代遗落下来、与世隔绝的塔萨代(Tasaday)原始部落。

这个仅由26人组成的部落,几千年来一直住在岩洞中,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人群。

他们既不知如何狩猎,也不懂得如何种植作物,只靠采摘到的食物如野果、植物的根茎、蛋白质丰富的蛴螬、螃蟹等,来填饱肚子。

塔萨代人首次为现代人所知,是在1971年的6月7日。

一位猎人狩猎时,就在距离当地村庄Manobo约3小时路程的密林中,偶然发现了他们。

猎人很快就把目击的一切,告诉了菲律宾的少数民族委员会PANAMIN。

一个月后,PANAMIN的负责人曼努埃尔·伊利扎德(Manuel Elizalde)昭告天下,塔萨代(Tasaday)原始部落被发现。

1972年初,在伊利扎德的安排下,几名记者和11位社会学家,乘坐私人直升机进入这片热带雨林,一探究竟。

那年8月,《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了有关塔萨代人的情况。

图文并茂的《石器时代部落最初一瞥》,一下子使全世界炸开了锅。

《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塔萨代男孩Lobo攀爬在藤蔓上 首先,现存于世界上的原始部落本来就不多,更别说处于石器时代的穴居人。

他们居住在洞穴中,从未见过大海,不知柴米油盐,更不懂金属为何物。

整个部落,无论是小孩、男性或是妇人,全都裸体示人,只有少数女性会穿着树叶做成的遮羞裙。

而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狩猎过最大的动物不过是青蛙或是小型鱼类。

此外,塔萨代人表现出的温和,也完全出乎所有人类学家的意料。

一般情况下,原始部落会被人们视为暴力与野蛮的代表。

有些学者甚至想把这些部落当做研究对象,来试图评估石器时代人类的冲突和暴力规模。

但这在塔萨代人身上,情况却恰恰相反。

这26位族人间既没有头领,也不分等级,男女老少都和平地共处着。

在他们的语言里,甚至还找不到“战争”“仇恨”“敌人”“武器”“冲突”等词汇。

除了每天集体外出采摘3个小时食物外,他们其余时间都选择平静地待在洞穴旁,闲聊、或是打盹。

塔萨代人被发现时,恰逢越南战争打响,全球反战情绪异常高涨。

所以,这般的生活,更是受到媒体学者的一致赞扬。

约翰·南希所著的《温柔的塔萨代人》 例如首批进入该部落的记者约翰·南希,他在1974完成的著作书名便是——《温柔的塔萨代人:菲律宾热带雨林中的一个石器时代部落》。

“塔萨代人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人类自己”;“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同塔萨代人一样纯良,那么我们的基因将比想象中要好得多”,此类的盛赞络绎不绝。

不过闹哄了不到一年,塔萨代原始部落就又与国际失去联系了。

因为在1974年,到达塔萨代部落的通路就被拦腰截断了。

当时菲律宾政府就以保护这片世外桃源为名义,宣布这占地19000英亩的密林均为塔萨人独家占用。

随后,一支部队就专门驻扎在该地区周围,禁止闲杂人等进入。

原本媒体或科学家想踏进此区,还得先获得PANAMIN负责人伊利扎德或总统马科斯的批准。

且扎根在深山老林中的原始部落,没有直升机外人是很难到达的。

现在在政府的强制军管下,连新闻界和科学家们都无法接触到塔萨代人了。

一时间,所有关于塔萨代人的新报道也就戛然而止了。

直到十年后的1986年,塔萨代才再次登上全球头条。

但这一次,可不是因为新的研究进展,而是有记者爆出塔萨代不过是个假部落!当时马科斯政府刚垮台,几位胆量过人的瑞士人类学家就设法潜入该部落。

在这短短两个小时的非授权考察里,眼前的一切就震惊了他们。

这些塔萨代人曾住的洞穴是空空如也,不但没有塔萨代人,连塔萨代人粪便都没找到。

因为按理来说,如果生活了上千年,必然会留下大量生活痕迹。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曾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竟穿着衬衣、牛仔裤。

他们不但住在房子里,还戴手表、会抽烟和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

当时两位塔萨代人Lobo(正是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塔萨代小男孩)和Adug就承认,“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的石器时代原始部落”。

他们还补充道,“是伊利扎德要求我们住在山洞里的,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穴居人,在他来之前我们就住在山的另一边小屋里种着地。

他告诉我们只要赤裸着身体装成穴居人,他就给我们钱并保证我们的安全。

” “可实际呢?我们比之前更穷了,是伊利扎德对我们撒谎了”,另一位塔萨代人抢着说道。

这些内容被报道后,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质疑声四起。

正如“亚洲周刊”在1988年所言,塔萨代人若不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发现”,就是“长达十年的”。

此外,种种造假动机都将矛头指向那位塔萨代原始部落的推广者——伊利扎德。

当年,国家广播公司就付给了伊利扎德400万比索(约25万多美元)以获准拍一部关于塔萨代人的纪录片。

此外,几乎每一个新闻团队想要进入此地采访拍摄,都需要付一笔不菲的报酬。

而这些外国媒体的争相付费报道,也使菲律宾本国的科学家抱怨连连。

因为他们完全不被当回事,经常被那些拥有特权的外国记者插队在前。

原本花花公子出身的伊利扎德也通过此事,名利双收。

他当时就与总统马科斯交好,还结识了不少政要,甚至参加过议员选举。

而在塔萨代拒绝来访的时期,他还成立了“塔萨代社区关怀基金会”。

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现金,被汇入到这个机构。

当1983年因为政治原因逃亡时,伊利扎德还不忘趁乱卷走这几百万美元的款项。

其实,在这几名人类学家闯入这块密境之前,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其真假。

首先有营养学家分析道,如果塔萨代人仅靠之前所说的食物生存,他们早就该饿死了。

根据之前的研究报告,统计得出塔萨代人每日的平均摄入热量,都远低于维持生命的最低标准。

还有遗传学家提出疑问,一个仅有26人的部落,何以维持人口不下降,延续几千年? 因为一般来说,也得有个400人的规模才能维持人口平衡。

不然随便一个疾病爆发,或是近亲繁殖的弊病就足以让整个部落灭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1971年接触到现代人,竟然没有爆发任何疾病。

这在过往研究中,同样是不合理的。

因为对隔离了几千年的原始部落来说,现代人就是一个巨大的病原体库。

像欧洲早期移民美洲大陆带去的疾病,就使大量印第安土著死亡。

同样的,北森提奈岛的原始部落,1880年英属印度官员的接触就致两名土著死亡。

在此之后,这些北森提奈人就视现代人为仇敌,只要有人靠近都想发动攻击。

通过飞机远距离拍摄到的北森提奈人,想对飞机动粗的样子 当然,最奇怪的还数该部落的文化。

与其他原始部落不同,他们没有仪式、没有宗教、没有民间传说、没有酋长、没有专家或巫师等。

此外,塔萨代洞穴离最近的村庄不过徒步三小时路程。

很难想象数千年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该部落的存在。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是总统马科斯的倒台才激起的流言蜚语。

因为所有人都急着将马科斯执政时期的产物通通打倒。

为了了解真相,美国人类学协会找到Thomas Headland来主持一次研讨会。

在菲律宾研究生活了20年的人类学家Thomas Headland 在研讨会上,所有记者和科学家们都必须抛开政治倾向和个人行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塔萨代。

讨论内容由Thomas Headland在1992编辑成了《塔萨代争论:证据评估》一书。

书中的观点就比较折中:虽然塔萨代的故事是个骗局,但他们部落本身是真实存在的。

《塔萨代争论:证据评估》 其中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语言年代学(glottochronology)的发展,语言学家们已经得以完善最初的统计模型。

他们统计得出,大约80%的塔萨代语与当地的Manobo方言是同源的。

而根据塔萨代人缺失的语言数据来看,他们大概是在150年前,从当初的村庄出走,定居在偏远荒野的。

他们退隐山林中的原因,或是为了逃避流行疾病,又或是源于部落争端。

当初的塔萨代男孩Lobo已长大,右图为他女儿手上拿着的正是那本《塔萨代争论:证据评估》,摄于1999年 所以说塔萨代人并不属于石器时代,但他们确实是一个独特的部落。

他们生活虽然简单,但却不原始,既有铁具也穿衣服。

他们靠打猎和种植作物为生,偶尔还会与其他族群联系。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塔萨代人已重新走出密林,与周围村庄的居民通婚,继续繁衍生息。

截至2008年,整个塔萨代族已经从原来的26人变成216人了。

但无论他们的起源如何,在“更高级的文明人”面前塔萨代人终究是被利用了。

几乎所有参与塔萨代事件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的去歪曲事实。

或许从现代人闯入那一刻,“温柔的塔萨代人”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古时候帝王的后宫世界:帝王们如何管理后宫?

的后宫佳丽成群,春色无边,什么样的女子能有幸成为皇帝的眷属?为什么皇帝选秀,落选者,入选者却哭成了一团呢?历代皇帝拥有多寡不一的后宫群体,少者数人,多者连皇帝自己也说不准,以致有的皇帝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便为到哪儿过夜发愁,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 家庭生活关系着血缘的延续、人生的幸福美满,再加代的中国是“家国合一”的宗法社会,所以,自古人们将其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而皇帝的后宫不仅是个人的私生活问题,还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更不可小视,历代皇帝因此付出了很多精力,也留下了不少充满神秘感的话题。

(一) 与今天不同,古代中国实行多妻制,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帝国的男性臣民大多不甘于一夫一妻。

皇帝更是广纳后宫,佳丽成群,以致春色无边,有“七十二妃”之说。

皇帝充实后宫,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皇家子嗣的繁衍,二是为了满足私生活方面的欲望,当然,前一个理由“正大光明”,后一个理由有点儿“”,反正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罢了。

在此,应该介绍一下皇帝后宫的等级。

拿人们熟悉的来说,后宫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再往下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

其中皇后、皇贵妃编制均为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往下就不定编了。

另外,紫禁城中还有成百上千、甚至数千宫女,这些年轻女子属于女仆的行列,跟皇帝不具备夫妻的名分,但其人身权从属于皇帝,有时也“友情客串”一下妻子的角色。

中国古代历朝后宫人数不一,也很难统计,因为后宫成员如果没有为皇家生儿育女,名分地位又不高的话,史书并不记载。

至于跟皇帝有过“一夜情”的宫女到底有多少,恐怕连帝王本人也说不清。

一般而言,每位帝王拥有的后妃多者可达成百上千,少者不过几人而已。

像皇帝,后妃合计三人,其中还被扔井里淹死了,最后仅剩一后一妃,跟民间的富商大贾相比都显得“寒酸”。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后妃是怎样走进皇帝的深宫,成为皇帝的亲人家属的呢?一般说来,途径有四个: 第一类是“娶”来的,这仅限于原配的皇后。

在古代,社会上流行早婚,皇帝在登基之前大多已经结婚,俗话说“夫贵妻荣”,早年的原配夫人高升一步,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种情况最多,而以皇帝身份迎娶皇后的情况十分少见,其前提是皇帝幼年登基。

拿清朝来说,由于小皇帝多,所以,先后有、、、光绪四位皇帝举办过大婚典礼,届时举国欢庆,堪称是旷世的盛典。

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律由父母做主,这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家也是这样。

皇子择偶,由父皇指婚;皇帝立后,由选择。

而皇帝、太后首先考虑的既不是相貌美丑,也不是脾气秉性,而是国家的利益。

比如,中蒙古女孩较多,选择蒙古公主的出发点是为了边疆的稳定,这类婚姻属于“政治婚姻”的范畴,所以,今天的人们看清朝皇后的画像,往往感觉并不十分漂亮,原因就在于这是政治博弈的结果,是父母包办的产物,而不是当事人凭个人喜好做出的选择。

虽说皇后大多不是皇帝自己的选择,但不管皇帝是否中意,仍要以礼相待,如果没有明显的过失,其地位终生不容撼动。

皇帝治国,皇后治家,分工明确,虽说男尊女卑,但皇后也被臣子尊称为陛下,地位之高,堪称举世无双。

成为皇后是古代女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嫔妃也可能晋升为皇后,这种情况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皇后出缺;第二,本人得宠并为皇家立下功勋,比如儿子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一步登天。

但这属于“扶正”,皇帝下一个册封诏书,举行一个简单仪式就告完成,不存在普天同庆的盛大典礼。

当然,即使皇后出缺,皇帝也可能不再立皇后,毕竟皇后地位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也不敢轻易立后。

第二类是“笑纳”的,比如属国进贡、臣子进献的。

古代女子地位低,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权,结果被当成“东西”送来送去,是今天的人们难以理解的。

在,东方半岛上的属国向进献了几个女孩子,结果送到北京却赶上明成祖驾崩。

如果是海鲜、水果、高丽参这类土特产,即使送给父亲,儿子也可以分享,但女人不同,碍于伦理,新皇帝当然不敢据为己有,又不能完璧归赵,最后心一横,下令给父皇殉葬。

于是,几个的异国女子哭得浑身发抖,被套上绞索,勒死后埋在了长陵。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样的事真是。

第三类是“接收”的。

在古代,统治者战胜了对手,往往把失败者的妻子、女儿当成战利品,变成自己的嫔妃。

比如在唐太宗的后宫中,有的女儿,有玄武门政变中被杀死的哥哥、弟弟李元吉的妻子。

这些本来是嫂子、弟妹的女人现在变成了自己的嫔妃,在李世民看来,这一方面是历朝的惯例,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他作为胜利者的“成就感”,但今天看来,同样令人发指。

第四类是“选拔”的。

从以来,为了保障后宫队伍的不断更新,历代皇帝往往定期选美,这逐渐成了皇帝后宫的最主要来源。

一般来说,每年或每隔几年,地方郡县或一定级别的官员要向皇帝进献女子,以备选择。

选中者留在宫中做嫔妃、宫女,或指配给皇室成员为妻,落选者就可以回家嫁人了。

选拔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先由选,太高、太矮、太胖、太瘦以及四肢比例不协调、走路姿态不美、举止不端庄、发音不清的女孩子被淘汰出局。

接下来由老宫女选,候选者要脱光衣服被“摸索”一番,跟牲口市场的交易类似。

经过这两道关口,几千名候选者就剩下几百人了。

这几百人留在宫中适应环境,学习礼节,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最后由皇帝、皇后亲自挑选。

皇帝选美,为什么皇后也来参与意见?别忘了,皇后统摄六宫,是一家之主,这等大事,怎能绕过皇后。

皇后不仅参与,而且发言权有时比皇帝还大,哪位女孩子长得,很容易让皇帝着迷,她反而最可能落选,而皇帝往往抹不开面子“据理力争”,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经过层层选拔,最后的入选者不过几十人而已。

落选者欢天喜地,入选者却哭成了一团。

经过千挑万选,最终的胜出者为什么不笑反哭呢? (二) 其实,对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一旦被选入皇帝的后宫,她首先面临的厄运是骨肉分离。

有这样一个西时期的真实故事。

当时,有一个叫窦广国的贫苦平民,自幼被卖来卖去,后来受雇在山里烧炭为生。

二十岁的时候,因大雨引发泥石流,上百名炭工死于非命,窦广国捡了一条命,从此流落首都长安,艰难度日。

一天,他听说皇后,河南观津人,跟自己是同乡,他一下子想到了早年失散的姐姐,于是,抱着一线希望,上书朝廷,请求认亲。

窦广国真是胆大包天,试想一个流浪汉居然想跟皇室攀亲,别说皇后不一定是他的姐姐,即使是,人家肯认他这个穷亲戚吗? 真是,皇后不仅接到了窦广国的认亲请求,而且也失散过弟弟,窦广国提供的一些关于家庭的情节跟皇后的记忆吻合,于是皇后召窦广国前来核实。

窦广国战战兢兢地登上皇家的殿堂,匍匐在皇后脚下。

很多年过去了,一个是烧炭工,一个是万人仰视的皇后,谁都看不出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皇后也不敢贸然相认,命窦广国提供更多的情节。

于是,窦广国讲述了一个令人泪下的往事。

他说:四岁时父母双亡,跟姐姐相依为命,外出流浪,姐姐被强征进宫的时候,搂着我哭了一场,哭完了,姐姐向旅舍讨了一盆水,给我洗了头,又讨来饭,一口一口地喂给我吃,饭后,姐姐哭着被官人带走了。

窦广国话音刚落,皇后奔下宝座,抱着窦广国放声大哭。

在场的官员、宫女都匍匐在地,陪着痛哭。

原来,窦皇后被选进宫,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被赏给了代王,没想到她给刘恒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因此备受宠爱,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她就成了皇后,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人生际遇的巅峰。

原来,这位窦皇后就是汉文帝的妻子、的母亲、的奶奶——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

这个故事以悲剧开头,以喜剧收场,窦广国也一步登天,成了皇亲国戚。

但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皇家选秀,给下层人民带来了多大的苦难,多少家庭因此破碎难圆。

这些女孩子实际上是被迫参选,被皇家强掳来到了皇宫之中的。

窦皇后是个幸运者,但在中国皇帝的时代里,这样的幸运者真是寥若晨星。

皇帝的后宫如云,有幸得到皇帝的宠爱不知需要多大的造化,而绝大多数的入选者实际上等于被宣判了“终身监禁”。

皇帝的后宫人数众多,史书记载“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

也就是说,由于人数多,宠爱的对象也不少,以致晋武帝晚上不知到哪里睡觉。

其实,晋武帝后宫人数并不是最多的,据说后宫嫔妃宫女一万多人,有人为此作诗感叹: 阿房周阁百重环,美女充庭尽日闲。

频望翠华终杳渺,亦如天子望三山。

诗的大意说:秦始皇追求,梦想见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其实,宫中的女子想见到秦始皇,就跟秦始皇想见“三山”一样不可能实现。

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哪里还会有什么的机会呢? 这些女孩子被困深宫,大好青春转瞬即逝,更无出头之日。

宫女为皇室服役,如果没被皇帝糟蹋(宫廷用语叫“幸”),到了一定年龄可以出宫,比如清朝规定是二十五岁,当时这个年龄的女子已很难嫁人。

至于一般嫔妃则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但遗憾的是她们可能一生没有机会接触皇帝,每天粗茶淡饭,禁闭在高墙之内,感情空虚到了极点,有病得不到医治,皇帝去世,甚至可能被逼殉葬,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局! 被选进宫的人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下场可悲;但万一获宠,同样可怕。

试想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意味着遭万千人的嫉恨,面临着来自的陷害,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谁知道自己哪天栽跟头?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王本来宠爱,但不久得到了另一个美人,于是移情别恋,跟新来的美人爱得轰轰烈烈。

郑袖妒火中烧,但表面上对新来的美人关爱有加,今天送衣服,明天送首饰。

美人感动不已,就连楚王也认为郑袖心胸豁达,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其实,郑袖两面讨好,换取任,是为了遂行一个计谋。

她见时机成熟,跟美人说:楚王爱你的美貌,但感觉你多少有点儿,那就是鼻子长得不好看。

美人赶紧照镜子,越瞧越觉得自己的鼻梁似乎太高,好像真有点儿不自然。

怎么办?她急忙向郑袖问计。

郑袖建议她以后再见到楚王,应该“掩鼻”,也就是捂着鼻子。

美人按计行事,楚王开始没在意,时间一长便觉得奇怪,问美人为何总捂着鼻子?美人摇头不语。

于是,楚王转而问郑袖。

郑袖装出不便开口的样子,先是不说,后来无可奈何地说:“恶闻君王之臭也。

”楚王顿时大怒,下令将美人的鼻子剜下来。

从这个故事可见,宫廷之中多么险恶! 其实,上面这个故事中的郑袖争宠,毕竟还绕来绕去,没有赤裸裸地你死我活。

在汉朝、明朝的宫廷中,后妃之间投毒暗杀,凶险无比。

哪位嫔妃怀孕,她首先面临死亡威胁,弄得怀孕者收腹束腰,不敢暴露。

那么,生下皇子就保险了吗?也未必就能保险,一则在,互相陷害的宫廷中,皇子能否顺利长大依然不敢乐观;再则中国古代曾有一个制度——立子杀母。

原来,汉武帝晚年立年仅八岁的儿子为太子,又担心太子的母亲不甘寂寞,变乱朝政,无人制约,索性把她赐死。

按说钩弋夫人也是汉武帝的宠妃,年仅二十五岁,又为皇室立下大功,反而因此丧命,可见宫廷中的冷酷无情。

立子杀母的制度由汉武帝首创,在后来的北魏时期较为流行,再后来逐渐被废除了。

这样一来,就容易理解被皇帝选中的女孩子哭成一团的缘故了。

中国古代每逢皇帝选秀,民间惶恐不安,据说统治期间,“民间讹言采秀女,一时童男女婚嫁殆尽”。

也就是说,一听皇帝要选秀,民间的女孩子转眼间就大多“闪婚”了,即使随便找个男孩子嫁掉,也比被皇帝选入深宫幸运。

附带指出,清朝由于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不跟汉族通婚,选秀女只限满族,客观上使这一弊政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三) 男女结合的基础是感情,皇帝也是人,同样需要感情的慰藉,那么,深宫之中有真情吗?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难以一言蔽之。

众所周知,感情需要交流,离开了交流,就难以擦出感情的火花。

而皇帝的深宫中,讲究的是等级、礼法,缺少的就是交流,嫔妃一见皇帝就磕头请安,不可能像民间夫妻那样朝夕相处,掏心窝子说知心话。

在历史上,不乏皇帝跟哪位后妃爱得死去活来的事儿,像跟杨贵妃、顺治帝跟董鄂妃等。

其实,这是违反宫廷礼法的事情,对皇帝来说,他不应该“专宠”,而是要“一碗水端平”。

因为皇帝不是凡人,他本来就不该像那样卿卿我我,。

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放的时候,皇帝都有一件颇费心思的事儿——晚上跟哪位嫔妃睡觉。

考验皇帝是否“中正无私”的时刻到了,前面说过的晋武帝崇尚“利益均沾”,他坐在羊车上,羊把他拉到哪位嫔妃的门口,他就在哪位嫔妃那里过夜。

由于拥有决定权的是拉车的羊,于是,嫔妃挖空心思研究羊的心理,把自己的大门口装饰得像个羊圈,比如插满青草绿竹,门前洒上盐水。

羊车一停,晋武帝就被的嫔妃拉进“羊圈”。

还有唐玄宗,更是浪漫,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到了晚上,唐玄宗叫来众嫔妃,让她们头戴鲜花,一动不动地站在跟前,然后放出一只蝴蝶,蝴蝶落到哪位嫔妃的身上,唐玄宗就选中哪位嫔妃。

但唐玄宗后来专宠杨贵妃,就不再搞这样的把戏了。

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皇帝的私生活也越来越“程式化”。

在清朝,晚饭后,太监捧来托盘,里面盛着写有嫔妃姓名的木签,皇帝一边剔牙,一边琢磨,选中之后,太监立即通知嫔妃沐浴,然后把脱光衣服、用锦被包裹的嫔妃抬到皇帝的床前。

正如《清宫词》所云:“脱却罗衫拥被来,金莲不用踏苍苔”。

那时没有金属探测仪,只能通过这种原始的办法来“安检”,以保证皇帝的安全。

另外,皇帝晚上跟谁睡觉均有记录,作为嫔妃怀孕的凭据。

可见,整个过程程序严格,,哪里有什么感情交流。

夫妻之间地位平等,偶尔开个玩笑,调剂一下气氛是很平常的事儿。

但帝王的家庭中,皇帝很少开玩笑,嫔妃更不敢造次,气氛庄严肃穆,跟开追悼会差不多。

南朝时有一位皇帝瞎了一只眼,他的妃子跟他开玩笑,化妆时只画半个脸,然后就去见皇帝。

妃子的意思是反正皇帝就一只眼,所以,画一半就够了,但这位妃子忽略了一句——一目了然,皇帝虽然只有一只眼,但视角并不比健全人差太多,结果自取灭亡,丢了性命。

相比之下,康熙帝还算仁慈,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晚年在花园垂钓,嫔妃在一旁观看。

突然,康熙帝钓上了一只王八,刚刚提出水面,扑通一声,王八又脱钩掉到了水中。

康熙帝眼看王八,心中不快,恰巧这时一个嫔妃说:“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

”话音刚落,另一个嫔妃斜视皇帝大笑不止。

康熙帝十分窝火,他感觉说者无心,笑者有意,分明在讽刺自己是老得没牙的王八,于是,下令把讥笑的嫔妃打入冷宫,永远不得再接近皇帝。

可见,森严的等级、繁复的礼法压抑了人性,帝王的后宫中最缺乏的就是真情,换言之,除了真情,什么都不缺。

其实,别看皇帝的后宫中等级森严,礼法繁复,但这很可能是虚伪的表象而已。

有的皇帝淫威发作,根本不管什么礼仪人伦,父亲的嫔妃、儿子的媳妇、七姑八姨、堂姐表妹全不放过。

守着的后宫佳丽仍不满足,还微服出宫行乐,在娱乐场所。

像明朝的武宗,甚至到民间强奸妇女,简直跟强盗暴徒无异。

在此,还应纠正一个误解。

人们一般认为皇帝主导后宫,为所欲为,后妃备受欺压,不敢言也不敢怒,其实,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古代中国固然是男权的社会,但怕老婆的历史也;母仪天下的“”虽然罕见,但也偶尔露峥嵘。

在开国皇帝中,第一个怕老婆的是,别看他运筹帷幄,,,但碰到吕后就没脾气,他治理天下,吕后差不多能做一半的主。

五代时期,杀人如麻的皇帝偏偏对结发妻子爱得发疯,妻子活着的时候,朱温凡事儿不敢太出大格,即使在外鬼混,或者因公务忙得要死,一听说夫人召见,立即掉头回家,不敢耽搁片刻。

还有以前说过的,身为皇帝却一夫一妻,见到美女只能“望梅止渴”,轻易不敢“出轨”。

其实,开国皇帝怕老婆,除了妻子强势之外,还因为当年是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一起过过苦日子,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时常觉得亏欠了妻子,而在事业上又得到过妻子的帮助,所以事事迁就,时间一长就习惯成自然了,并不表明这些皇帝性情懦弱。

史书记载隋文帝对皇后“甚宠惮之”, “宠惮”这个词就是又爱又怕的意思,用得生动准确。

相反,守成帝王怕老婆,主要是吓怕的。

比如宠爱、姐俩,但她们不生育,因此姐妹最嫉妒生男孩的嫔妃。

哪位嫔妃怀孕,立即强迫堕胎,即使侥幸出生,也要缠着皇帝非处死不可。

汉成帝被逼无奈,甚至赐死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以致自己绝户,不得不立侄子为太子。

此外,赵飞燕淫乱宫闱,给皇帝戴绿帽子,汉成帝也装聋作哑,忍气吞声。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感觉奇怪,赵飞燕姐俩到底有什么挟持皇帝的法宝?其实,不过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已,哪里谈得上法宝,说到底还是汉成帝过于无能罢了。

到了,李治宠爱,刷新了皇帝怕老婆的记录。

武则天最初地位不高,生了个女儿,皇后前来探视,皇后刚走,武则天就掐死女儿,然后哭着诬陷皇后杀人,逼迫皇帝废掉皇后,封自己为皇后,不久又下令把皇后砍掉手足,泡在酒缸里,活活折磨致死。

后来武则天一手遮天,唐高宗无可奈何,他还没死,武则天就临朝理政。

到了这个份上,不光唐高宗害怕,满朝大臣都怕武则天了。

皇帝怕老婆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以后,随着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沦落,皇帝怕老婆的历史基本结束了。

可见,皇帝的后宫往往呈现出一种乱象,、巍峨雄伟的宫殿中演绎的是一幕幕见不得人的丑剧。

(四)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问连家都治不好,何谈治国!所以,皇帝的宫闱跟国家的治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在历史上,沉湎女色,荒废国政引起天下大乱的例子并不鲜见,像、都与此有关。

古代的圣贤告诫皇帝要谨慎地治理自己的后宫,要提防红颜祸水,甚至提出了“女祸”这样的概念。

的时候,越州(今浙江绍兴)太守进献了几个能歌善舞的女孩子,其中有一位绝色女子,娇媚可人。

唐宣宗爱得昏天黑地,沉醉在温柔乡里,赏赐给女子的宝物不计其数。

一天早上,唐宣宗起床后突然想起了圣人的教诲,又联想到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闹得天下大乱的往事,决定引以为戒,痛改前非。

但这个女孩子怎么处理?群臣建议放出宫去。

唐宣宗表示祸根不除,说不定自己哪天会反悔,再召她进宫,趁现在头脑还清醒,干脆赐给她一杯毒酒算了, 结果毒死了这个女子。

其实,这种把责任一股脑推给女人的做法并不公允,国家治乱,主导者毕竟是皇帝,自己把持不住,怎能全怪女人? 比较而言,在古代的大王朝中,清朝宫闱相对较好,一则后宫人数不多,二则的丑事较少,在感情问题上也较为理智。

像皇帝五十五岁的时候皇后去世,直到八十九岁,坚持不立皇后。

乾隆不再立后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有嫔妃中无人有资格晋封皇后,若迎娶一位皇后,毕竟自己年近六旬,大清国哪有跟皇帝年龄相配、出身高贵的“老剩女”?如果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年龄差距又太大,所以,一再拒绝群臣的劝诱。

仅此一点,就可见乾隆帝境界不低,古往今来,老夫少妻的情况都不少见,乾隆身为皇帝,尚能谨守古训,讲究“长幼有序”,实在难得。

当然,可能有人以为乾隆尚有为数不少的嫔妃,不能算是丧偶的鳏夫。

其实,嫔妃跟皇后是两回事,不奉诏见不到皇帝,见了皇帝也不敢抬头,更甭提说说知心话了。

所以,也不能一竿子打一船人,认为古代的皇帝全都荒淫无耻并不客观。

随机文章马谡死前大喊「8个字」!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英国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武器配置,可瞬间摧毁任何航母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全部遭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说法来自西方 日不会发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