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赏析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
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晚清时期出现一个同治中兴 晚清为什么还很快的灭亡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出现了“中兴”,必然会带来盛世,整个王朝将会由此往前延续很多年,但是,晚期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国家却很快就灭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听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在“同治中兴”中,有什么变化。
其一,慈禧确立了领导权。
由于同治是小,又由于皇后不太管事。
因此,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了慈禧的领导权,逐渐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国家做到了政令统一。
其二,汉人官员逐渐走上最高政治舞台。
由于在平定运动、起义及回民叛乱中的优异表现,包括、、在内的一大批汉人官员走上了清朝最高的政治舞台,和满人官员分庭抗礼。
改变了满人官员在朝廷中一枝独大的局面。
其三,在中国兴起。
由于在对外国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看到了自己武器的落后,因此以奕訢、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大力展开“洋务运动”,让中国的近代工业兴盛起来。
并且因此收留了不少流民,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其四,加大力度吸纳了不少民间有才之人。
由于因为科举失败,的事实,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以后,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力度,把更多的人吸纳进来,让整个社会的怨气得到了较好的疏解。
因为有以上一些措施和做法,因此使得清政府在那一段出现了短暂的和谐安宁,似乎出现了复兴的景象。
(中兴大臣) 但是,“中兴”以后,清朝却不断受挫,一泻千里。
因此,让人产生怀疑,这个“中兴”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兴”以后,清朝反而更衰了呢? 有人说,所谓“中兴”,其实是虚构的。
是慈禧太后以及李鸿章之类的大臣为了笼络人心,哄骗全国人民的。
诚然,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等大臣,确实会大肆宣扬这个“中兴”。
因为对于慈禧来说,那是她“垂帘听政”的政绩。
为了她能够继续“垂帘听政”,确实需要这样做。
对于李鸿章等汉人大臣来说,也是需要大肆宣传的,因此这是整个清朝时期,汉人大臣第一次主宰朝廷。
他们需要表达汉人很厉害,很管用,比满人大臣管用,这也符合他们的心理。
不过,这个说法却抹杀不掉,在那一段时期,清朝确实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和谐蓬勃。
虽然比较微弱,但至少是一个反弹。
那么,既然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好的局面,后来清朝为何恶化得那么快呢? 我认为,恰恰是这一个“中兴”的状况,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为什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这个“中兴”,究竟“中兴”了什么? (洋务运动) 从上面的列举,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中兴”实际上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层面上,就是造成了慈禧的一家独大。
而且这种一家独大,还在往极端方向发展。
特别是同治皇帝早死,以及慈安太后越来越边缘化,以至于后来莫名去世以后,整个朝廷,就完全到了慈禧的手里。
一家独大,确实可以保障政令畅通。
但是却也因此造成独断专行,造成思想僵化和武断。
在西方逐渐走向民主的同时,中国走向独裁,政治方向是相反的。
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的上台,确实是一个新变化。
但是这个新变化,只是满汉之间的人员变化,并没有带来思想变化。
尤其是曾国藩,大力提倡在当时来说,较为封闭落后的儒家文化,他也成为儒家的“圣人”。
这对当时的中国,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
在经济层面,清朝实施“洋务运动”。
但是这个“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连李鸿章都说,中国与西方人比,就是武器落后,其它方面都比西方人先进。
这个认识显然是极为狭隘和落后的。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洋务运动最终只是小敲小打,并没有引起经济上革命性的变化。
而且由于制度的腐败,大量财物流入贪腐者的腰包,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帮助。
在文化层面上,当时在上的加大力度,虽然说搜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英才”,反而是在科举杠杆的指导,搜罗了一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腐朽之才。
靠这样一些人,怎么能够推行社会往前发展呢? 所以,短暂的“中兴”,其实是把清朝往更加相反的方向推动了。
清朝后期怎么能不急速往后下滑呢? (参考资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朝代都经历过皇子和诸王造反 清朝近300年为什么能安稳 无事
有掌握兵权发动陈桥兵变,以逼宫的形式获得皇位建立。
有李世民发动,将自己的哥哥以及父亲害死之后登基为皇。
历史上这样的事件数不胜数,但是有一个朝代却是非常的特殊,竟然没有任何皇子以及诸侯造反的事件发生。
这个特殊的朝代就是清代。
清代存在的时间将近300年,其中一共传承了十二任。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一任皇帝在位期间,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清代到底是凭借什么让各个朝代都会发生的事情,在他这里没有了声响呢? 第一大特点,立嗣观念截然不同 清代第一个与其他各大朝代不同的是在于立嗣观念。
各个朝代的立嗣方式大多都是根据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因此在各大朝代当中,他们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孩子相互之间发生争抢皇位的现象,于是就按照出生的顺序来任命皇位,以彰显天命所归。
但是,这种本身出于安定祸乱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反而经过各大朝代的实践发现,这种制度会造成更大的霍乱。
就证明了这一事实,在的长子英年早逝之后,他就想把自己的皇位继承给自己的长孙。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因为自己在各大能力都远超过朱允炆,因此便取代了朱允炆抢夺了皇位。
所以经过历史的实践证明,并不能够顺应天下人,反而会导致更大的霍乱。
清代就是吸取了历代皇朝的经验,各代皇帝都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选择继承人。
尤其在当任皇帝的时候,他采用了跟以往完全不同的 制度。
这种制度由雍正自己选择继承人,然后将其的名字写于诏书当中,只有当雍正去世之后,后人才能够打开诏书来确定下一任的皇位继承者。
清代的制度不仅可以很好地避免皇子之间发生激烈的争夺,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谁才是下一任的继承人,所以他们也就没有攻击的目标。
而且皇帝可以根据实时的政治形势,来选用真正有能力的人作为继承人,这样才能够确保下一任的皇帝是真正有能力治理天下的。
第二大特点,皇子受到极大限制 清代第2个和历代王朝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于皇子所采取的制度是不同的。
在历代王朝当中,皇帝们为了那皇子之间少一些竞争,他们都是采取的一种平衡的手段,几乎是给每一个皇分的一块封地,这样让皇子们之间不会互相的嫉妒。
但是这里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皇子们在自己的封地当中拥有的权利就等同于皇帝,只不过他们管辖的范围比较小。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地盘当中来建立自己的势力和大军,这样就导致一些可能拥有很大能力的皇子不是继承人,但是他们手中拥有的势力却比继承人的势力来的大,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有造反的心理出现。
清代对于皇子们的恩赐可以说是非常的慎重,恩赐封地给各个皇子的事情是没有出现过的。
而且皇子们只能够住在皇城附近,因此整个清代对于皇子的约束,其实是远远超过了历代皇朝的。
这样一来,清代的皇子们的个人势力根本不可能会有一方远超过另一方的情况出现。
各个皇子们之间的势力大小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就算个别皇子想要进行造反,但是他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行。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历代皇朝所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清代所使用的制度却是任人唯贤。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嫡长子制度的存在,因为历代皇帝都是想让自己的皇位一脉传承下去,谁也不会想让自己经过一番治理的国家拱手让给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只能够说这种制度确实是存在的太多的隐患。
也许清代历代皇帝正是看到了以往这种制度所存在的风险,所以他们才采取了另外一种更符合皇位传承的制度。
清代所使用的任人唯贤制度经过历史证明,确实是一种非常符合皇位的继承制度。
在清代的12任皇帝当中,几乎每一任皇帝的能力都非常的强,不像在历代皇朝当中,有些朝代的皇帝能力参差不齐。
因此,清代当中并没有出现皇子夺权的情况也是理所当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