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座‘凤凰巢’?先后出过两代皇后,其中一个曾叱咤风云!
【千问解读】
有座‘凤凰巢’?先后出过两代皇后,其中一个曾叱咤风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桂公府是北京所存的惟一一座皇后宅邸。桂公府走出了两代皇后,一是,二是隆裕皇后。
这座宅院被称作为‘凤凰巢’。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胜保将净业庵占为己有,并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宅第。
胜保是咸丰的爱将,又与恭亲王关系较好,还在“”中勒兵示威立功不小,因此在朝也很受宠。
胜保修建的宅第,规模很大,房舍精巧。
可是,他没在这座宅第里享几年福,就被以“冒功侵饷,渔色害民”的罪名,赐令自尽了。
“八国联军”侵华时曾被德军占领。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钦差大臣都统胜保,住东城方家园。
籍没后,赐与承恩公桂祥。
”《燕都丛考》引《荃詧予斋诗序·清孝定景皇后挽词注》:“后为承恩公桂祥女,即孝钦之侄。
一门两世,正位中宫,都人荣之,称大方家园承恩公府为凤凰巢。
”由于桂祥的女儿为帝皇后隆裕,一家出了两代皇后,因此承恩公府在民间有“凤凰巢”的绰号。
《燕都丛考》记载:“后(隆裕皇后)为承恩公桂祥女,即孝钦(慈禧太后)之侄。
一门两世,正位中宫,都人荣之,称大方家园承恩公府为凤凰窝。
” 其实,慈禧太后并不是在桂公府出生。
只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父母由儿子赡养。
慈禧太后的母亲就与桂祥一起,生活在桂公府。
因此,桂公府就算得上是慈禧太后的娘家。
慈禧太后掌权后,经常派送礼物到桂公府,给娘家一些接济。
桂公府地址在清朝属于镶白旗的辖区。
慈禧太后家族本来隶属镶蓝旗,居住在镶蓝旗辖区内的劈柴胡同(今西城区辟才胡同)。
咸丰皇帝死后五个月,慈禧太后于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1862年1月17日)以同治小皇帝的名义下诏,将原属镶蓝旗的娘家抬旗升入镶黄旗。
那么桂公府为何又设在镶白旗辖区内的芳嘉园呢? 原来桂公府本是胜保的住宅,胜保正是镶白。
《·胜保列传》记述,胜保,在二十年考中举人,历任顺天府教授、禄寺卿、内阁学士,“屡上书言事,甚著风采”。
太平军攻略武昌时,胜保上奏军事方略,得到咸丰皇帝赏识,命以内阁学士的文职会办军务,屡建战功,累次受到赏赐花翎、赏穿黄马褂、赐予巴图鲁勇号、赏加头品顶戴的奖励。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胜保率领军驻防东郊定福庄,参加了通州八里桥大战,咸丰十一年,被提升为兵部侍郎。
咸丰皇帝死后,胜保支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反对肃顺等人掌权,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
但是胜保在打击太平军和的时候,因为招降敌军将领,遭到朝廷疑忌,被以“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罪名革职抄家,于同治二年判令自尽。
胜保的住宅被赐予了慈禧太后的二弟桂祥,桂祥的女儿就是从这里被迎娶进入皇宫做了皇后的。
在清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个系列的爵位是用于赐封给皇族成员的,非皇族成员赐封爵位是公、侯、伯、子、男的五级系列,每级爵位又分为一、二、三等。
其中男爵是从一品,子爵是正一品,公爵、侯爵、伯爵都是超品,可见公爵的地位是极高的。
《清史稿·职官志》记述,八年定制,封为一等承恩公,外戚特指皇后的父亲。
四十三年又规定,外戚没有文臣武将那样的丰功伟绩,只能封为三等承恩公。
《清史稿·外戚表》记载,同治元年八月十八日,正式追封慈禧皇太后的父亲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朗阿均为三等承恩公,皇太后的祖上三代同时也都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
按照清朝制度,慈禧太后没有做过咸丰皇帝的皇后,娘家父、祖不应受封承恩公,但是慈禧太后破坏了这个制度。
当时,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已经死去,由慈禧的兄长、惠征的长子照祥承袭了爵位,并且在照祥死后,于光绪七年六月初二日由照祥的儿子德善承袭了爵位。
这是慈禧娘家人得到的第一个三等承恩公爵位。
到了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慈禧太后在紫禁城西六宫储秀宫里的体和殿,为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选定了二十一岁的静芬为皇后。
静芬的父亲、慈禧太后的二弟桂祥于十月二十一日受封为三等承恩公,并且在桂祥死后,由桂祥的儿子德恒承袭了爵位。
这是慈禧太后娘家人得到的第二个三等承恩公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帝王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也成为了今日影视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络配图 在很多清朝戏剧中,叙述的故事影射曲解了历史的史实,而使观众误解了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的龙袍必定会有龙,既然是黄袍加身,那也必定就是明黄色的,除了睡觉之外,什么时候都要穿着龙袍,以示自己的天命之身。
其实,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也并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的。
在清宫内,每逢有喜庆节日的时候,皇帝便要身穿龙袍,参加这些宴会场合。
而当皇帝视察灾情,体察民生疾苦或者出巡打猎的时候,按照服制,要穿行服。
在皇帝所参加的一些隆重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大婚典礼、万寿圣节、殿廷朝会、重大军礼、接见国外来宾使节、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的时候,皇帝虽然所穿的袍子上也有龙,但并不是龙袍,而是朝袍,或者说穿的是朝服。
网络配图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
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
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
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根据《大清会典》所记载,皇帝所穿的朝服,根据所参加的场合不同,朝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
朝服分为了明黄、蓝、红、月白的四种颜色。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朝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朝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朝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朝服;在乐坛夕月的时候又要身穿白色的朝服。
网络配图 如此可见,我们普通百姓的各种衣服穿戴,到了皇室那里就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政治意义,就连身为的皇帝本人也要严格执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清朝的皇子不在同一个旗内?
在清朝,只有获得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的宗室才能享受这八项特殊待遇。
自不入八分镇国公往下,都没有这个待遇。
其实,这些也只是“浮云”而已,入八分宗室的另一项特殊待遇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旗份。
何谓旗份?旗份指的是获得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的宗室在封爵时可以分得的八旗牛录。
根据爵位高低,从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分得的牛录多少不等,爵位越高分得的旗份越多。
入八分宗室所领牛录下的旗丁、包衣等,必须视他们及他们的后代为“主子”。
这也是为何被称为帝“潜邸奴才”的原因所在。
因为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时,家族所在的镶白旗下某汉军牛录被划拨给了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作为旗份!说到这里,想必诸君也大概其知道旗份有什么意义了吧? 不知道诸君发现没有?康熙年间,康熙帝划拨给儿子雍正帝的牛录并不在上三旗,而是下五旗的牛录!除了镶白旗汉军的几个牛录之外,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分得了镶白旗满洲几个牛录。
换句话说,在康熙年间,雍正帝也是下五旗的、是镶白旗。
只不过,他的身份是“主子”、而不是“奴才”。
如果雍正帝后来没有成为皇帝,那他的后代基本都会在镶白旗。
原因很简单,皇帝之所以亲掌上三旗,就是为了对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形成绝对优势,又怎么可能把上三旗“”呢?所以,清朝入关之后划拨给入八分宗室的旗份都在下五旗。
结果就是,上三旗“雷打不动”,而下五旗被越分越零散,已然无力抗衡上三旗了…… 清朝的上三旗虽然归皇帝亲掌,但皇帝儿子们的旗份却都不在上三旗,除非他还没有封爵或者将来也成为皇帝。
除了早年间在关在时就已经被编入上三旗的一些比较远支的宗室之外,入关之后的入八分宗室及其后代,几乎都在下五旗。
换言之,上三旗虽然“尊贵”,但在上三旗的宗室并不“尊贵”。
宗室在上三旗,说明他们与大宗的血缘非常疏远……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才更加“尊贵”! 皇帝的儿子最初是没有旗份的,在封爵之后才会被划拨给一定数量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
因为清朝的皇子封爵基本以贝子为下限,所以皇子基本都能分得下五旗的旗份,仅仅是多少不等而已。
当然,偶尔也有像帝的皇十二子那样终生没有获得封爵的皇子,那他自然是没有分得旗份的,只能跟着老爹、留在老爹乾隆帝的上三旗里。
不过,他的过继而已绵偲后来受封贝子,还是分得了旗份的。
至于入八分宗室的旗份如何分配,主要看各旗牛录空缺情况,同时也兼顾平衡。
尤其是给皇子的旗份,通常不会都分外同一旗下,相对都比较分散。
这个也好理解,皇子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比较大,如果再分外同一旗下,那不是得炸锅了?但通常情况下,某一位入八分宗室所分得的旗份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基本没有这一旗分几个牛录、那一旗分几个牛录的情况。
综上所述,清朝的上三旗虽然“最贵”,但上三旗下的宗室并不“尊贵”!要么是没有封爵的皇子、要么是在关在时就被分外了上三旗的远支宗室!入关之后,皇子的旗份基本都在下五旗,除非成为皇帝后重新“洗牌”,否则他们的后代也都在下五旗、而不是上三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