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幽默笑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文言文幽默笑话  爱讲笑话的人,通常被人称为幽默,“幽默”是英文humour的音译词,说明这个词近代才诞生的。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的古人就不幽默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文言文幽默笑话,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幽默笑话1

  (一)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明清笑话集》  译文:  有一对父子性格都非常倔强,与人交往不肯礼让。

有一天父亲留客人在家吃饭,派儿子到城里去买肉。

儿子买了肉回家,要出城门时,正巧一个人迎面走过来,两人都不给对方让路,就面对面挺立了好长时间,父亲一路寻到城门下看到了,对儿子说:“你暂且拿着肉回家去(做菜),陪客人吃饭。

让我与他对站在这里。

  (二)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明清笑话集》  译文:  有一个人天生慢性子,冬天和朋友围着火炉烤火,看到朋友衣裳的后下摆被火烧着了。

于是他慢吞吞得对那个人说:“有一件事,我看到已经好长时间了。

想说又怕你性子急,不说吧,又担心你被伤着。

这种情况下,我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朋友问究竟是什么事。

他说:“火炉烧着你的衣服了。

”朋友急忙拉起衣服扑灭上面的火,生气地说:“你为何不早说?”他说:“我说你性子急,果真是这样。

”  (三)虎与刺猬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

忽被猥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

刺猬乃放鼻而走。

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启颜录》  译文:  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外寻找食物,看到一只刺猬仰面躺在地上,以为是块肉,便想叼走。

忽然刺猬把身子一缩,卷住了老虎的鼻子,吓得老虎狂奔起来,不敢停息,一直跑到山里。

老虎又困又乏,不知不觉昏睡过去,刺猬于是放开老虎的鼻子走开了。

老虎一觉醒来,感觉十分轻松愉快。

它走到橡树下面,低头看见地上带刺的橡树的果实,赶紧侧身躲在一旁说:“今天早上曾碰见令尊大人,请公子暂且给我让让路吧。

”  (四)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

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

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古今谭概》  译文:  有一个人深夜赴宴后回家,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看见一人站在路旁屋檐下躲雨,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伞下,和他一块行走起来。

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

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就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然后撒腿就跑。

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晨早起的`时候。

他赶紧跑到糕点铺的门口,说自己遇见鬼了。

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

两人互相看看,不由得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哈哈大笑起来。

  文言文幽默笑话2

  笑话一担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秋水》简介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起”、“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通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秋水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记超山梅花》是由清代文人林纾创作的一部散文,收录于《畏庐文集》中。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原文  记超山梅花  作者:林纾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

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

约寻梅于超山。

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

沿岸已见梅花。

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

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

年久,苔色幻为铜青。

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

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

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

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

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

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

是晚仍归栖溪。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

野水古木,渺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

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

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

石状豁閜  ,阴绿惨淡。

石脉直接旱洞。

旱洞居观右偏。

三十余级,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风水荡击之声。

同游陈寄湖、涤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

潭之右偏,镌“海云洞”三大字,宋赵清献笔也。

寻丁酉轩父子石像,已剥落,诗碣犹隐隐可读。

容伯饭我观中。

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

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

”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

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

寿慈亦嗜梅者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清〕林纾  记超山梅花文言文翻译  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隐居于栖溪。

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

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由沙石上流淌的溪水驶至超山北面,沿岸已能见到梅花。

再过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著名的宋梅。

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

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

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

宋梅旁边还有十几棵梅树,容伯告诉说都是明代之物。

我见四周景物阴冷而无甚光彩,不由兴味索然而准备回返。

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方见梅花竞放之盛况。

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

大家漫步于梅林雪海。

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

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但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闻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乘坐的小舢板已经停在水面上了。

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

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

  第二天拂晓,我们仍旧乘小舢板绕到超山南面,这里的梅花更多于山北。

溪水辽阔微远,古树枝叶浓密,岸边的小路叉开为八九道,延伸至梅树林边。

我们来到乾元观,参观那个水洞。

洞中潭水清澈见底,形状奇特的石头兀立水面,潭水浸润石根而止。

那些奇石作破缺开裂状,上面长满了暗绿色的青苔。

从石头的纹理脉络看,本与旱洞同为一体。

旱洞靠近乾元观而偏右。

爬过三十几级石阶,到达洞口,一片幽暗深沉之中,唯闻风水荡击之声。

一起来游玩的陈寄湖、陈涤寮兄弟,点燃火把进入洞中,没有走到洞底便返回了。

潭水偏右的地方,岩石上镌刻着“海云洞”三个大字,那是宋代书法家赵抃的手笔。

再寻找丁酉轩父子的石像,却已斑驳脱落,只有石碑上的诗句还隐约可见。

容伯在乾元观请我吃午饭,我不由举杯赞叹不已,因为我平生所见过的梅花,却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

但容伯却对我说:“若待冬雪过后,此间的梅花越发奇丽清绝,远较观梅胜地西溪为盛。

”西溪我亦曾去过两次,可惜都未逢梅花盛开的时节。

如今只有作一篇《超山梅花记》,一纸写与容伯,一纸寄给我福州的朋友陈寿慈。

寿慈也是一个酷爱梅花的人啊。

  记超山梅花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是林纾在杭州游超山、赏梅花后所作的游记。

1899年,林纾应同乡杭州府仁和县知县陈希贤之聘,掌教杭州东城讲舍。

于是他告别了自己生活了整整47个春秋的故乡,举家移居杭州。

也正是这个时候,林纾在杭州教书之余,每每与友人一起踏访杭州名山胜水,流连于人间天堂绮丽美景中,写有《记云栖》、《记九溪十八涧》、《记超山梅花》、《记花坞》、《湖心泛月记》等古文游记。

直到1901年冬,林纾离开生活近3年的杭州,应聘入京。

全文表达了作者钟爱杭州山水的思想感情。

  记超山梅花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又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

1882年(光绪八年)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参加过改良主义运动。

清亡后,以遗民自居,坚持旧文化,反对新文化,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成了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代表人物之一。

他与人合作,用文言翻译欧美文学作品一百七十余种,对中外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著作颇丰,有《畏庐文集》共三集及《闽中新乐府》等。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文言文幽默笑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