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  上学的时候,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只(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吃一顿。

食,吃。

  9、或:有时。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食马者:食,通“饲”,喂。

  14、其:指千里马,代词。

  15、是:这样,指示代词。

  16、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能:本领。

  18、足:足够。

  19、才、:才能。

  20、美:美好的素质。

  21、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且:犹,尚且。

  23、欲:想要。

  24、等:等同,一样。

  25、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求:要求。

  28、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29、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30、食之:食,通“饲”,喂。

  31、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鸣:马嘶。

  3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执:拿。

  35、策:马鞭。

  36、临:面对。

  3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知:懂得,了解,认识。

  4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从正面提出问题。

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芈月传》中庸芮是哪位 庸芮与赢夫人是什么关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文言文翻译《伤仲永》

文言文翻译《伤仲永》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韩愈《马说》文言文注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