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

【千问解读】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1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

暮春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活动。

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

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而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

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

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

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与我所感叹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他们的文章嗟叹感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这才知道,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时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正如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集会的人,抄录下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2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  ,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

寄,寄托。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

趣,趋向,取向。

舍,舍弃。

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

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历史文化之谜:《兰亭序》真迹流落何处?

导读:对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人们,也成为了一个争论不休的历史文化之谜。

下面我们一起去探究,《兰亭序》真迹到底流落何处? (公元303-361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 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 飘若浮云, ,有 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 的称誉,被尊为 书圣 。

网络配图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是为《兰亭序》。

王羲之在这篇序中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如其中的20个 之 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然而就是这件千古杰作,却给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直到如今,《兰亭序》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兰亭序》藏于陕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里。

唐太宗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创了盛唐的 。

太宗喜爱书法文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

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馀兴来时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

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

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本。

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显得。

监察御史萧翼出京调查,打听到《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临终把它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

于是萧翼作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更名改姓,扮成赶考的举子出发南下,企图将《兰亭序》弄到手。

一天清晨,辨才和尚打开了永兴寺门,迈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躺了一人,散发出一股酒气。

辨才自语: 原来是个醉鬼! 谁知此人翻身坐起答道: 醉虽醉了,未必就是鬼呀! 辨才见此人一副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 虽不是鬼,亦不像人! 此人脱口应道: 如此便是佛了! 言毕大笑举步下山。

辨才见此人谈吐不凡,便问道: 施主从何而来? 此人对曰: 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店对月饮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尤佳,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面佛。

辨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候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扮作赶考书生的萧翼喝的烂醉如泥,他突然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对辨才和尚说到: 这是王羲之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计,对萧翼说: 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 萧翼装作没有听到,昏昏睡去。

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赶紧住嘴。

萧翼一直 醉而不醒 ,似未听见。

第二天辨才见萧翼迟迟未来吃饭,前去催请,发现萧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许多银两。

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

因为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

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

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

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

网络配图 塔造得特别精丽,直到现在还在。

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饭,只能喝粥,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得到《兰亭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

又一说:隋末,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个僧人有三样宝物,非常珍惜的收藏着。

一是王羲之手书《兰亭序》,二是铜制神龟,三是铁制如意。

唐太宗知道后,他派去一个人,用欺骗的手段,从这位僧人手里弄到了《兰亭序》。

僧人失去《兰亭序》后说: 第一宝物没有了,其余的宝物还有什么会值得可爱收藏的呢? 于是用如意击石,打断了扔了;又将铜龟的一只脚摔坏了,从此不能行走。

这一种说法可能是第一种说法的误传。

无论如何,这两种说法都承认是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

然而,唐太宗得到的《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的真迹却得到了后人的怀疑。

1965年5月22日起,《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写的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文中的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谢鲲是宰相谢安的伯父,二人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和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一样,他推断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并经多方考证,认为《兰亭序》后半部分有悲观论调,不符合当时的思想,从而确认《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永兴寺和尚智永所 依托 ,即冒名王羲之的伪作。

他还进一步提出, 现存王羲之的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沫若此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和极大关注。

南京文史馆馆员、着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字体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认为《兰亭序》 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

1998年8月17日,在南京东郊与王羲之同代的东晋名臣高崧墓中,出土了两件楷体墓志。

另外,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发现的30多件同时期墓碑上,不仅有隶书,还有行楷、隶楷,说明当时多种书体并存。

1999年在南京举行的关于《兰亭序》的学术研讨会上,依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

看来这样的学术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只不过在书法界的多数人以及广大书法爱好者仍持传统观点罢了。

虽然后人对于《兰亭序》存有真伪之争。

可当年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却是一致的看法。

那么,唐太宗死后,《兰亭序》又流落何处呢?网络配图 唐太宗临死前,他嘱咐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把《兰亭序》放进他的棺材。

李治遵命,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了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

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史籍记载: 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了75丈长的墓道,进入地宫,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

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

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

其中最贵重的当推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

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

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对此,有些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

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

但是,与之相反,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兰亭序》没有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序》随葬,而是将《兰亭序》交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李治。

李治多病,不久病亡。

临终前,他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

因此,在《兰亭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

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

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

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序》随葬乾陵的说法。

总之,围绕《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

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真迹去哪儿?

(公元303年—公元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后人尊其为“书圣”。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又称“”。

王右军兼善各体书法,集众家之长,尤擅行书,其代表作《兰亭序》(行书)为中华书法史上的一大瑰宝,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还没有雕版印刷术,所以,虽说“士农工商者,国之石民也”,但书法这种事情,还真不是一般的百够承受得起的。

当然,这些对他而言却算不上是个问题。

想必大家听说过“门阀”一词,门阀,广义上的含意,为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狭义地讲,门阀制度特指魏晋时期琅琊、陈郡等世家大族——王羲之此人,就出身于琅琊王氏。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王氏一族,在东晋时期却是,作为王家人,王羲之有着成才的一切条件,再加上他自身锐意进取,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

相传说晋帝祭祀,令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匠人雕刻。

刻字者削木入三分,笔墨这才见底,众人不由得惊叹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遒劲,竟能。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那稀世《兰亭序》的下落。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共28行,计324字。

全文有20余“之”字,竟无一雷同,不仅在书法史上,就算是文学史上,也是一绝。

相传聚会结束后,王羲之曾多次挥毫,以期达到当日之功,但后来所书都不能让他满意,“以为神肋”。

世人盛赞《兰亭序》是“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可惜一直到如今,仍是下落不明。

自从王羲之书成,人们对《兰亭序》的追寻似乎从未断绝过,这其中,就有一代明君唐太宗。

他是一国之君,要什么会的找不到?端是搜集了不少“二王(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皆擅书法,并称二王)”真迹,唯独对那“天下第一”求之不得(见何延之《兰亭记》)。

王羲之一代书法大家,自然比他人更能领略自己“神肋”之作中的意味,再加上屡次重写,已经知道它是不可复制的,遂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以期一直传下去,传到了他第七世孙智永手里。

相传智永这个人活了一百岁,却没有把东西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同样在书法一道上颇有造诣的弟子,也就是辨才和尚,这和尚甚至在卧室梁上特意凿了个洞用于安置《兰亭序》。

唐太宗这个时候知道了《兰亭序》的下落,于是派人索求。

不过那辨才也真是天做的胆子,竟然推说不知,执意不给。

李世民碰了,却是并不灰心,派人智取。

这个人叫做萧翼,这人颇有手段,知道辩才酷爱书法,投其所好,拿出了李世民给的几幅“二王”真迹,虚虚实实的诈出了真迹所在。

辩才书法虽通,胆量亦足,脑袋却不算灵光,爱虚荣,逞一时之气,直至萧翼拿出诏书,才知道自己上了李世民的恶当。

萧翼得计,自然是堂而皇之的取走了真迹,自此加官进爵,。

李世民虽然是巧取豪夺取得了这“天下第一”,却也是真的爱它,让宫人拓出不少,赐给近臣。

这之后的几十年内,《兰亭序》算是定下来了——谁又敢在手里夺取出去,那实在比困难了太多。

但皇帝也是人,会死的,那么李世民死后,这传世书法珍品又到了哪里呢? 史载,唐太宗遗诏,他要把《兰亭序》枕在脑袋面。

这么说来,“天下第一”还在唐太宗陵墓(也即昭陵)之内了。

唐末五代,时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的大军阀温韬,盗了不少陵墓。

“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而李世民的昭陵也在这境内,李世民,当然逃不了出来透透气的。

那温韬既然已经盗了皇帝的墓,当然不会突然良心发现,给李世民留下一些奇珍,首当其冲者,当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过,另有史料证明,出土宝物之中,并没有《兰亭序》,它或者,还藏在昭陵之内。

当然,对于这种稀世奇珍,那盗墓贼刻意不把它记下来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就算书法界的大爷王羲之都把它当作传家之宝,温韬有点私心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种事情最好的不是掩人耳目,所以不记下来。

史学界对于《兰亭序》的下落,还有另一个说法,认为它压根儿就没有被葬入昭陵,而是到了手中,进而进入了亁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温韬挖到了奇珍异宝无数,却单单找不到《兰亭序》——没有的东西,当然是找不到的。

关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下落,那是,不过有一个观点倒差不多是公认的:这绝世珍品现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初本就是以纸为质,所以就算真从帝陵之中挖出来,那估计也已经是黄土一堆,没人认得了。

随机文章传闻渔民捕获一条真龙,长3米全身雪白吓呆专家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美国黑鹰战斗机简介,最先进海军直升机(531万美元一架)万里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丹东虎山长城是起点/终点是嘉峪关冥王哈迪斯的老婆,竟是老弟众神之王宙斯的女儿珀耳塞福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兰亭集序文言文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