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闹红一舸原文翻译及赏析
【千问解读】
念奴娇·闹红一舸原文翻译及赏析念奴娇·闹红一舸原文翻译及赏析1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宋代〕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
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
秋水且涸。
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
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朅来吴兴。
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
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愁人 一作:愁入) 译文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
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
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
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
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注释 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薄:临近。
朅(qiè):来,来到。
吴兴:今浙江湖州。
相羊:亦作“ 相佯 ”。
亦作“ 相徉 ”。
徘徊;盘桓。
光景:风光;景象。
三十六陂:地名。
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菰蒲:水草。
青盖:特指荷叶。
争忍:犹怎忍。
凌波:行于水波之上。
常指乘船。
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
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
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
“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
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
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
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
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
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
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
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
可是,这样的好词,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其实,姜夔咏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
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
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
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
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
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
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
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
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
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
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
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念奴娇·闹红一舸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原序: 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
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
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
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译文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
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
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
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
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注释 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薄:临近。
朅(qiè):来,来到。
吴兴:今浙江湖州。
相羊:亦作“相佯”。
亦作“相徉”。
徘徊;盘桓。
光景:风光;景象。
三十六陂:地名。
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菇蒲:水草。
菇即茭白。
青盖:特指荷叶。
争忍:犹怎忍。
凌波:行于水波之上。
常指乘船。
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荷花的词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与艺术手法,它代表了作者清刚冷隽与高雅峭拔的艺术风格。
下面主要讲三个特点。
一是以少总多。
所谓"以少总多",就是说,这首词里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
本篇以优美而精炼的笔触描绘出荷花的风神及其个性。
词中所写的荷花,非仅一时一地,而是作者把所见过的最美的荷花与池塘打总儿概括到一起,融汇成这首词的主题和形象。
作者在词前小序中说,有三个地方的荷花给他的印象最为美好:一是武陵,二是吴兴,三是杭州。
作者写这首词的地点可能是在"吴兴(《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将本词附于吴兴之后),但词中所咏却非止吴兴一地。
它把三个地方的荷花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池塘中有小船,船行过程有鸳鸯相伴,船儿驶入人迹罕到的池塘深处,这里有美如仙女的荷花,使人神清气爽,醉意消失,在飒飒的雨声之中,播散出阵阵幽香,这幽香竟然凝结成迷人的诗句。
直到日暮时分,诗人尚不忍离去,怕的是西风颇吹、红花凋谢。
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把作者深情挽留……美好的大自然对诗人无限深情,诗人对大自然也深情无限。
词中很难分出哪里是人、那里是花了。
词中也很难分出作者所在之处到底是武陵,还是西湖、吴兴了。
二是词中有人。
之所以出现上述意境,是因为词中有人在。
这"人"不光指作者,而是指作者把荷花以及自然中的一切都人化一了。
看:"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看:"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然而真正被人化了的却是荷花。
看!这荷花打扮得多娇艳:"水佩风裳无数。
"在作者感到暑热时,她为你"翠叶吹凉",甚至还可洒下一阵"菰蒲雨",(这"雨"实际是传来耳畔的荷叶相互磨擦的响声)。
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她始终为你撑起一把翠绿的雨伞:"青盖亭亭。
"假如你饮酒过量,微有醉意,那么她的笑脸会使你清醒:"玉容消酒"。
不仅如此,她的微笑,她的舞姿,以及随之而散发出的清冷的幽香,霎时间便转化成诗句。
词中有人,正是诗意之所在。
三是句中有味。
词之感人,在于词中散发出一种诱人的"冷香"。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词中极富创造性的词句,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
按常情分析,"嫣然摇动"怎么就会有"冷香飞上诗句"了呢?然而在词人看来,这"香"与"诗"却果真具有一致性。
"香"是一种客观物质,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气味,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嗅觉,而诗却是诉之于视觉或听觉的。
按常情,嗅觉与视觉是不会直接沟通的,因为我们不能用鼻子去欣赏诗词,分析诗词。
但是,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词写作中,由于感情的激烈活动,有时却可以产生五官中各种感觉器官的'联想,视觉有时可以沟通味觉、嗅觉、触觉、听觉。
从而开辟出"通感"的渠道,并借以形成创作活动与审美活动。
欣赏音乐,可以在无形中看到画面,读诗,可以唤到某些香味,甚至以为这诗句就是由"香"组成的。
红楼梦中黛玉读《西厢记》就有"余香满口"的感受。
这就是视觉与味觉的通感。
同样,"冷香飞上诗句",自然可以从味觉和嗅觉转化为视觉了。
从"香"转为"诗句"是作者感情态度产生联想的产物,反过来,读者也会跟着作者再回味一次这种感情联想所带来的美感享受。
这种美感享受正是这词"味"之所在。
前面,我们谈到姜夔词喜用"冷"宇、"香"字。
其实,这"冷香"二字正好代表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表面看,作者写词,总是那么冷冷的、淡淡的,然而却自有其迷人之所在。
这迷人的地方,就是词中所散发的经久不散的"冷香"。
用"冷香"二字概括美夔的词风,似比"清刚冷峻与高雅峭拔"更加贴切而易懂。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
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
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
“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
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
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
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
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
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
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
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
可是,这样的好词,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其实,姜夔咏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
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
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
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
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
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
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
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
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
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
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
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曾国藩左宗棠多次闹别扭:一失和竟成千古遗憾
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
左宗棠极受时人推重,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棠在士人心目中的分量不轻。
左宗棠三十八岁出山,曾国藩对他有荐起之功,两人渊源不浅。
平定江南时,左宗棠率楚军屡建奇功,在军事上襄赞曾国藩,对后者助益极大,曾国藩也对左宗棠屡加褒奖和不断举荐。
有一次,曾国藩巡视各军,发现左宗棠的行军帐幕狭小,就吩咐后勤人员特制两个大帐幕,送给左宗棠,可谓关怀备至。
无奈两人的性情太不合辙,曾公阴柔,左公阳刚,处理各类事务的方式自然迥异,曾公喜欢慢工出细活,左公喜欢快刀斩乱麻,因此两人经常锣不对鼓,板不合腔。
曾国藩是理学家,但不乏幽默感,他曾拿左宗棠的姓字调侃,抛出上联:“季子才高,与人意见时相左。
”将左宗棠的字(季高)(左)都嵌入其中,寓庄于谐,既切事,又达意,略无雕琢,浑然天成。
武健书生左宗棠哪受得了这一“恶补”?他很有点恼羞成怒,决意在气势上凌轹对方,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出下联:“藩臣辅国,问伊经济又何曾?”他也将曾国藩的名(国藩)和姓(曾)分嵌首尾。
二语合璧,恰成一副绝对。
曾公措词谑而不虐,左公用语负气较真,,算是打成了平手。
曾国藩与左宗棠构隙,不在转战江南时,而在攻破江宁(南京)后。
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之子洪福瑱已经死于乱军之中,江南战事即将结束。
可是没过多久,太平军残部窜入湖州,左宗棠侦悉洪福瑱仍为军中在职领袖,于是密疏奏报朝廷。
曾国藩听闻这一消息后,怀疑左宗棠别有居心,因此十分恼怒,腾章加以驳斥,说左宗棠夸大其词,有故意邀功请赏之嫌;此时,闽浙总督左宗棠已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又岂肯无辜受责?他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欺君罔上。
这样一折腾,事情就闹大了,清廷正在用人之际,也不好出面评判谁是谁非,干脆降谕旨两相调解。
曾、左二巨头公然反目,一些小人乐观其争,好从中渔利,故而调和者少,挑拨者多,俨然形成两大水火不容的敌垒,矛盾越积越深,死结越打越牢。
洪福瑱最终被江西巡抚沈葆桢捕杀,那一刀狠狠地切下去,太平军算是完了,曾国藩、左宗棠之间的恩怨却还没完。
曾国藩晚年对人说:“我平生最讲求的就是‘诚信’二字,他居然骂我欺君,我还能不耿耿于怀!”不开心归不开心,不惬意归不惬意,真要说到“公忠体国”这一点上,曾国藩仍然十分看好左宗棠。
当年,有人从西北边陲考察归来,与曾国藩谈及左宗棠治军施政,事事雷厉风行,卓见成效,曾国藩由衷佩服,击案赞叹道:“当今西陲的重任,倘若左君一旦卸肩,不仅我,就算是起胡文忠()于九原,恐怕也接不起这副担子。
你说是朝端无两,我认为是天下第一!”曾国藩说这话,的确有过人的雅量和诚恳,不是故意摆出高姿态。
大学者王闿运于十年(1871)游历于江淮之间,其年九月路过清江浦,巧遇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巡视船。
,宾主相见甚欢,一同看戏七出,其中居然有《王小二过年》。
王闿运猜道:“这出戏肯定是中堂点的。
”曾国藩问他何以见得。
王闿运说:“当初(你)刚起兵时就想唱。
”曾国藩闻言大笑。
俗话说,“王小二过年,光景一年不如一年”,曾国藩刚树立湘军大纛时,屡遭败绩,困窘不堪,年年难过年年过;如今垂垂老矣,身体和心境逐年颓落。
碍于这两层意思,谁还敢在曾国藩面前哪壶不开提哪壶?趁着曾国藩神色欢愉,王闿运建议他与左宗棠捐弃前嫌宿怨,重修旧好,原本只是一场误会嘛,又何苦长期失和?曾国藩笑道:“他如今高踞百尺楼头,我如何攀谈?”其实,曾国藩心气已平,芥蒂全消,可惜他们天各一方,无由相见。
曾国藩与左宗棠为一时瑜亮,。
左宗棠个性太强,圭角毕张,锋棱崭露,对一切睥睨视之。
他予智予雄,纵然心下敬重曾国藩,也不肯挂在口头。
不错,在左宗棠眼中,一世之人皆可推倒,只有曾国藩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英雄的孤独,其极端形式表现为:对手死了,比朋友死了还可悲。
因为相投契的朋友尚可广交,相颉颃的对手却不可多得,有时甚至会少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的程度,所以对手一旦撒手尘寰,他的“剑”就将,从此无所指,无所用,眼中的光亮和心头的火色也会随之暗淡。
曾国藩弃世后,左宗棠念及彼此早年的交谊,颇为伤感,他在家书中说:“曾侯之丧,吾甚悲之,不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也难恝然也。
已致赙四百金。
”他还特制挽联一副,剖白心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
”足见两人早年宝贵的交谊,虽然中途搁浅,却并未弃置和断绝。
粗略看一看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交谊始末,我不禁为大人物感到悲哀。
彼此地位高了,面子反而薄了,受了伤,那道“创口”就很难愈合。
争来争去,争些什么呢?无非争口闲气。
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可能不知道,各进一步山穷水尽,各退一步,你健康我快乐才好,可是他们都静等着对方先伸出橄榄枝,这一等就等成了千古遗憾。
硬要等到其中一个死了,另一个再用挽联挽诗致敬志哀,此时亮出高姿态低姿态,教明眼人看着,已很难认同。
曾国藩与左宗棠一失和成千古憾,所幸后死者念及旧情,有所补救,还不算抱恨终天。
北宋大臣韩琦与富弼,均为一代名贤,早年心心相印,事事相帮,后因政见偶然不合,竟至于绝交,彼此不相往来。
韩琦去世了,富弼也没去吊唁,如此铁石心肠,你说说看,是不是官位愈高,人味愈薄? 有人认为:曾国藩与左宗棠闹别扭是暗中默契唱双簧,左宗棠以塞防为急,以海防为先,两人意见不合,势同水火,也是故伎重施。
汉族重臣功高震主,要免遭满清皇室的猜忌,就必须将的障眼法用好用足。
这番高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臆测和揣度,可靠性不大。
在官场高层,彼此很难精诚团结,个个都有自己独立的圈子和帮派,谁肯服谁的气?何况左宗棠是首屈一指的大傲哥,只要他咬准了一个“理”字,就绝不管自己的言行会不会深度伤害到对方。
因此我并不认同“曾、左二公唱双簧”和“左、公施故伎”的妙解。
随机文章盘点世界六大沉船,英国用客轮偷运武器连累乘客(1200死)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揭秘西安活死人墓有多深,王重阳曾在这里修仙得道(腾飞之地)绿树蟒有毒吗,曾经被抄到100万元的绿树蟒现在千元就搞定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外星人发求救信号被科学家破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篇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宋代·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赏析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
作者家乡被金痛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情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殷勤地劝告“不如归去”。
当他正在新亭情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
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
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城。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
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城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
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
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
“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
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痛惨无人道的罪行。
正因情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情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
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鉴赏一 上片开头即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
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这里暗用此典,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
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
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
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
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
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
结三句大阖,眼前的长江,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我这家国之恨。
语极朴实,情极沉重。
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
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
“江口”,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
这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
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
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
“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
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
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
金沙,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
”这里指代蕲州。
宋代蕲州在这次金兵侵扰前从未遭受过兵火,比较富庶,户口较多。
说“十万户尽”、“血流漂杵”,当非夸张,而属纪实。
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控诉了金兵的残暴。
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振起全词。
词抒发逃难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但不同于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一次历史事件,揭露了敌人的暴行。
艺术特点在于逻辑层次和感情层次的统一:由思乡而叹归不得,由归不得而忧国,由忧国而叹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灵涂炭,由生灵涂炭而至一洗残虏。
构思缜密新颖。
鉴赏二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
作者家乡被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为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殷勤地劝告“不如归去”。
当他正在新亭为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
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
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象。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
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象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
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
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
“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
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兵惨无人道的罪行。
正因为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为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
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题解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蕲州。
知州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等坚守。
由于援兵迂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
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
李诚之自杀,家属皆赴水死。
司理权通判事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详述事实经过。
这首词见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蕲录》。
题目说明作者因避灾祸,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这首词。
作者所避灾祸,即指蕲州失陷事。
“溢江”,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
“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