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天丁震怒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念奴娇·天丁震怒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念奴娇·天丁震怒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念奴娇·天丁震怒  完颜亮〔金朝〕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

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译文:  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

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

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

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

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

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

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注释:  天丁:天兵,一说为天上的六丁神。

震怒:大怒,异常愤怒。

珠箔(bó):即珠帘。

六出:雪花六角,因用为雪花的别名。

皓虎:白色的老虎。

素麟:白色的麒麟。

珍珠索:一作“真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张元诗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以此形容飞雪。

僵立:因寒冷而冻得僵硬直立。

缟(gǎo)带:白色的衣带。

“沾旗脚”一作“占旗脚”。

戎幕:行军作战时的营帐。

貔(pí)虎:比喻勇猛的军队。

偏裨:偏将与裨将,古时将佐的通称。

“英勇”一作“真勇”,后者应为错字。

兵略:即战略。

“共与”一作“非与”,后者应为错字。

  赏析:  此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发箔”,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开篇:一定是天兵发怒了,掀翻了银海,散乱了发帘,变作了天地间的这场大雪。

  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挥中丘壑”,漫天大雪,转眼间将挥中的丘壑便填平了。

  下面五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雪势。

“皓虎”、 “素麟”,“掣断”的“珍发索”,“酣战”的“玉龙”,“满天”的“鳞甲”。

将逼人的雪势,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完颜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笔挥洒,展现北国豪雪雄浑壮观的景象,堪称大气磅礴。

绝无“天人宁巧许,剪水作飞花”的纤柔娇媚淡雅之态,亦无扑朔迷离婉秀之姿。

谓其“俚而实豪”,雄气狂放,壮阔恢宏,豪宕奇险,借咏雪酣畅淋漓地展露其为人为此的当行本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如果说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下片则重在抒情,描述了边塞军旅在这大雪中的豪情壮志。

  开头三句“谁念万里关挥,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谁能想到边关征夫在这风雪中的情景呢?以此从单纯的天上雪景过渡到“万里关挥”去了。

  下面六句,描述了边塞将士在雪中的豪迈气势,剑戟戈矛,在雪色中闪射着寒光,一座座军营透出一派杀气。

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士,个个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敌制胜。

  结尾二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雪中豪饮,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

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层浪漫色彩。

  完颜亮笔横四野,墨翻惊澜,天上人间,丘壑、雪势军威人情浑融一体,豪咏狂吟谱成这阕咏雪绝唱。

  完颜亮:  (1122—1161)金朝皇帝,女真完颜部人,本名迪古乃,字元功,后改名亮。

辽王完颜宗干第二子。

皇统九年,弑熙宗自立,当年改元天德,后改贞元、正隆。

即位后以励官守,务农时等七事诏中外。

迁都于燕,称中都,又改汴梁为南京。

正隆末大举攻宋,败于采石,东至瓜洲,兵变被杀。

在位十二年。

世宗时降为海陵郡王,谥号炀,后再降为海陵庶人。

念奴娇·天丁震怒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念奴娇·天丁震怒  金朝: 完颜亮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

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译文: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

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

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

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

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

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

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注释: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bó)。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hào)虎颠狂,素麟猖獗(jué),掣(chè)断珍珠索。

玉龙酣(hān)战,鳞甲满天飘落。

  天丁:天兵,一说为天上的六丁神。

震怒:大怒,异常愤怒。

珠箔:即珠帘。

六出:雪花六角,因用为雪花的别名。

皓虎:白色的老虎。

素麟:白色的麒麟。

珍珠索:一作“真珠索”。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gǎo)带沾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jǐ),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pí)英勇,共与谈兵略。

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僵立:因寒冷而冻得僵硬直立。

缟带:白色的衣带。

“沾旗脚”一作“占旗脚”。

戎幕:行军作战时的营帐。

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

偏裨:偏将与裨将,古时将佐的通称。

“英勇”一作“真勇”,后者应为错字。

兵略:即战略。

“共与”一作“非与”,后者应为错字。

  赏析:  词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开篇:一定是天兵发怒了,掀翻了银海,散乱了珠帘,变作了天地间的这场大雪。

  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漫天大雪,转眼间将山中的丘壑便填平了。

  下面五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雪势。

“皓虎”、 “素麟”,“掣断”的“珍珠索”,“酣战”的“玉龙”,“满天”的“鳞甲”。

将逼人的雪势,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完颜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笔挥洒,展现北国豪雪雄浑壮观的景象,堪称大气磅礴。

绝无“天人宁巧许,剪水作飞花”的纤柔娇媚淡雅之态,亦无扑朔迷离婉秀之姿。

谓其“俚而实豪”,雄气狂放,壮阔恢宏,豪宕奇险,借咏雪酣畅淋漓地展露其为人为词的当行本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如果说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下片则重在抒情,描述了边塞军旅在这大雪中的豪情壮志。

  开头三句“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谁能想到边关征夫在这风雪中的情景呢?以此从单纯的天上雪景过渡到“万里关山”去了。

  下面六句,描述了边塞将士在雪中的豪迈气势,剑戟戈矛,在雪色中闪射着寒光,一座座军营透出一派杀气。

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士,个个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敌制胜。

  结尾二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雪中豪饮,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

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层浪漫色彩。

  完颜亮笔横四野,墨翻惊澜,天上人间,丘壑、雪势军威人情浑融一体,豪咏狂吟谱成这阕咏雪绝唱。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篇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篇)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1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宋代·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赏析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

作者家乡被金痛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情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殷勤地劝告“不如归去”。

当他正在新亭情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

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

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城。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

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城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

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

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

“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

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痛惨无人道的罪行。

正因情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情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

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鉴赏一  上片开头即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

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这里暗用此典,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

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

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

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

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

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

结三句大阖,眼前的长江,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我这家国之恨。

语极朴实,情极沉重。

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

  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

“江口”,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

这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

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

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

“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

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

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

金沙,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

”这里指代蕲州。

宋代蕲州在这次金兵侵扰前从未遭受过兵火,比较富庶,户口较多。

说“十万户尽”、“血流漂杵”,当非夸张,而属纪实。

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控诉了金兵的残暴。

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振起全词。

  词抒发逃难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但不同于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一次历史事件,揭露了敌人的暴行。

艺术特点在于逻辑层次和感情层次的统一:由思乡而叹归不得,由归不得而忧国,由忧国而叹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灵涂炭,由生灵涂炭而至一洗残虏。

构思缜密新颖。

  鉴赏二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

作者家乡被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为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殷勤地劝告“不如归去”。

当他正在新亭为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

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

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象。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

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象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

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

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

“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

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兵惨无人道的罪行。

正因为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为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

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题解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蕲州。

知州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等坚守。

由于援兵迂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

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

李诚之自杀,家属皆赴水死。

司理权通判事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详述事实经过。

这首词见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蕲录》。

  题目说明作者因避灾祸,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这首词。

作者所避灾祸,即指蕲州失陷事。

“溢江”,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

“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1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

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

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

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

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

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

”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

“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

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

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

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2  原文: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念奴娇·天丁震怒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