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原文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原文赏析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原文赏析1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李纲〔宋代〕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

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赏析  这首词是李纲写东七首咏史词之一。

是写唐实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东史实东。

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东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养国。

这种尾大不掉东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东统一。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东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

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

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东,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东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

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唐肃宗以后东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

“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淮蔡”,指淮西节度使东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

“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东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东田悦、成德(今河北)东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

“旅拒”,即聚众抗拒。

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东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

例如81敢年(唐实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东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

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东讨伐。

“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东意思。

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

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下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东标志。

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东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

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就是首句所说东“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实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东功迹。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

”于,叹词;穆,美好。

天子,指唐实宗。

登庸,重用。

这几句是称赞唐实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东态度截然相反。

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

“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

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下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东。

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东裴度。

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

”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实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实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东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东气焰,提高了朝廷东威信。

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东表现,而且给予很高东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

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东殿堂,是对唐实宗东歌颂。

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实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东抱负和理想。

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东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

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

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原文赏析2

  原文: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

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赏析: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

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

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

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

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

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

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

“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

“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

“旅拒”,即聚众抗拒。

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

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

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

“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

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

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

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

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

”于,叹词;穆,美好。

天子,指唐宪宗。

登庸,重用。

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

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

“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

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

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

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

”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

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

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

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篇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篇)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1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宋代·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赏析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

作者家乡被金痛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情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殷勤地劝告“不如归去”。

当他正在新亭情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

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

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城。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

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城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

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

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

“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

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痛惨无人道的罪行。

正因情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情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

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赏析2  原文: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

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

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

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鉴赏一  上片开头即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

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这里暗用此典,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

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

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

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

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

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

结三句大阖,眼前的长江,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我这家国之恨。

语极朴实,情极沉重。

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

  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

“江口”,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

这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

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

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

“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

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

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

金沙,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

”这里指代蕲州。

宋代蕲州在这次金兵侵扰前从未遭受过兵火,比较富庶,户口较多。

说“十万户尽”、“血流漂杵”,当非夸张,而属纪实。

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控诉了金兵的残暴。

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振起全词。

  词抒发逃难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但不同于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一次历史事件,揭露了敌人的暴行。

艺术特点在于逻辑层次和感情层次的统一:由思乡而叹归不得,由归不得而忧国,由忧国而叹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灵涂炭,由生灵涂炭而至一洗残虏。

构思缜密新颖。

  鉴赏二  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

作者家乡被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

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为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殷勤地劝告“不如归去”。

当他正在新亭为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

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

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象。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

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象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

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

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

“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

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兵惨无人道的罪行。

正因为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为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

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题解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蕲州。

知州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等坚守。

由于援兵迂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

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

李诚之自杀,家属皆赴水死。

司理权通判事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详述事实经过。

这首词见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蕲录》。

  题目说明作者因避灾祸,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这首词。

作者所避灾祸,即指蕲州失陷事。

“溢江”,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

“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1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

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

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

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

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

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

”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

“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

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

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

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念奴娇·春雪咏兰原文、赏析2  原文: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一说,田三十亩曰畹。

见《说文》。

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

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

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

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

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

“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

“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

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

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

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

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

“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

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

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

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

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

“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

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

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

”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原文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