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一生有哪些成就?
【千问解读】
冯太后被称为是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也正是在冯太后的带领下,北魏才能全面推行改革,增强国力。
冯太后是北燕皇族后人,北燕灭亡后成为拓跋焘的婢女,后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最后荣升皇后。
但文成帝早逝,年幼的献文帝继位后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此后便由冯太后临朝辅政,并且献计除掉权臣乙浑,这才别北魏带来了改制的动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冯太后的生平成就,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古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基本都是男权之下的附庸,一生的命运也往往被男性所掌控着。
纵观历史来看,能够跳出过封建时代伦理桎梏的女性屈指可数。
其中一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女皇武则天,而在子渊看来,还有一人可与其媲美,她就是北魏冯太后(文明太后)。
她早年被充作宫女,却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她是一介女流,却站在无数男性的头上;她本是汉人出身,却能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中,掌握朝政长达三十年之久。
冯氏,长乐信都人,出身皇族,其祖父为北燕君主冯弘。
在北燕被灭之后,冯氏跟随父亲冯朗来到北魏,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据《魏书·皇后列传》记载:“朗坐事诛,后遂入宫。
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不难看出,在冯氏幼年时,其人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在父亲冯朗获罪被诛后,冯氏被充入宫中作为奴婢,好在冯氏的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她及时找到冯氏并留在身边抚养,这才让冯氏脱离了悲惨的童年生活。
在跟随冯昭仪生活的这段日子里,冯氏有幸结识到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皇子拓跋睿的乳母常氏(即后来的常太后)。
在后者的撮合之下,冯氏与拓跋濬擦出了爱情火花。
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冯氏被文成帝拓跋濬册立为皇后,时年15岁。
文成帝包容进取的执政方式,也让冯氏开拓了自身的眼界。
不过好景不长,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年之后,年仅25岁的文成帝不幸逝世。
据《魏书·皇后列传》记载:“(冯)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不管冯氏此举是真情也好假意也罢,但经此一事之后,朝中文武再也没人能将冯氏的汉族身份拿出来说事了。
文成帝驾崩之后,冯氏养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
在接受了常氏留给自己的政治资源以后,冯氏彻底坐稳了太后之位,并开始替十二岁的小皇帝处理起朝政来。
不久之后,冯太后干脆利落的处理掉了权臣乙浑,并利用逐个击破的策略,轻易瓦解掉乙浑留下的党羽。
不过随着献文帝逐渐长大,母子二人也逐渐生出了嫌隙。
在此情形之下,献文帝率先处理掉了冯氏的男宠,却不料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
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
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延兴初年(公元471年),在献文帝暴毙之后,冯太后又将其子拓跋宏推到皇位之上,是为孝文帝。
由于拓跋宏更为年幼,被尊为太皇太后的冯氏也继续掌管大权。
对于这个嫡孙,冯太后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教导,而这也赢得了孝文帝对她的格外孝敬。
孝文帝在位初期,冯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重用许多汉人为官,同时又在地方设立起官学。
后来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便是在冯氏改革的基础上来推行的。
在冯氏高明的政治手段之下,北魏集团的内部矛盾一度得以缓和,同时也为后世隋唐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堪称一代传奇的冯太后病逝,时年49岁,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西汉政治家陆贾一生有什么具体的贡献?
早期经历 陆贾,汉初时人,相争时以的身份追随高祖,因能言善辩常出使游说各路诸侯,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
三年(公元前207年),杀害秦二世,派人来见刘邦,想签订盟约以瓜分关中,刘邦认为是诈计,就派郦生、陆贾前去游说,用私利诱惑将领,趁机攻破了武关。
四年(前203年),刘邦派陆贾游说,让项羽释放被俘的父亲、等人,未能成功。
说臣南越 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也称尉他、尉佗)已在南越称王,因国家初定,刘邦便派陆贾出使南越,游说赵佗归附。
陆贾到后,赵佗接见非常不礼貌。
陆贾便细数赵佗的中原出身,斥责他忘本而不讲礼仪,随后结合的历史,指出南越和汉朝实力上的强弱悬殊,晓以情理,迫使赵佗改颜谢罪。
赵佗问及他与、、谁更高明,陆贾回答赵佗似乎更高明。
赵佗很高兴,又拿自己和刘邦进行比较,陆贾明确答复汉王远胜赵佗。
赵佗对陆贾的说辞非常满意,愿意遵从汉朝约束,接受南越王封号,对汉称臣,并留陆贾宴饮数月。
陆贾回朝汇报,刘邦非常满意,任为太中大夫。
进献新语 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
称病归隐 刘邦死后,惠帝懦弱,吕后掌权,想封诸人为王,又担心大臣不服,据理力争。
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
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
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
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色难的困境。
协同灭吕 吕后掌权时,的许多吕被封了王,总揽朝政大权,打算劫持少帝,篡夺天下。
很担忧,但力所不及,又怕祸及自身,于是常静居深思,考虑对策。
陆贾前去问候,没有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陈平正在思索问题,没有看见。
陆贾指出陈平担心诸吕篡权,少主危殆的事实,进言说:“国定安定时,要留意丞相;国家危险,要留意将军;将相和睦,人民就会归顺朝廷。
”因而建议陈平结交,以保护社稷。
陈平采用陆贾之计,献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亦投桃报李,从此将相深交,的阴谋因此一再受挫。
为了感谢陆贾,陈平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
陆贾用这些财物在公卿中游说,名声大震。
在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出力颇多。
再入南越 诛灭吕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
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
于是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在真定的坟墓,增设守墓之人,按时祭祀,并厚待赵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时寻觅可以出使南越的人。
陈平等人举荐陆贾,文帝同意。
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即《赐南越王赵佗书》),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
陆贾不辱使命,回朝禀报,文帝非常高兴。
汉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陆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慈禧太后的目的
随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满人入关后在各地驻防,世代为兵,并享受国家供养和免税等特权,但两百多年下来,一般的旗人(大多数人连满语都不会说,和汉人已无区别)早已穷困不堪,因为当时清政府给满人的供给极为微薄,却不能从事他业,能养家糊口已属不易,甚至连普通汉人都不如。
网络配图 建立以后,其中央权力机构沿用的是的内阁加六部制度。
所谓六部,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即位以后,用军机处架空了内阁,变成军机处加六部的结构。
进入近代社会后,清廷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传统的六部之外特设立一个新部门,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是专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外交机构,但后来其功能越来越广泛,包括的兴办实业、派遣留学生等,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
庚子年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大大提升了总理衙门的地位,清廷在外国人的要求之下,将总理衙门改名为外务部,并列于六部之首。
在当时,估计就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
新成立的外务部还有一大创新,那就是部中不分满汉,领导职位只设立一尚书两侍郎,打破了原先六部中设置满汉尚书和侍郎各一名的制度。
这一举措,等于是打破清朝沿袭了近两百多年的祖制,而外务部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后来的机构改革之先声。
为了适应新政的要求,顺应大臣们的请求,开始在传统六部外设立新的领导机构。
1903年9月,为了振兴商务、发展实业,清廷成立了一个新的商部,其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还包括实业(工业)和农业。
后来,商部又将老的工部吸收合并,新成立的部门称为农工商部,成为一个负责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央部门。
与此相对应,地方上也纷纷成立了农工商局,作为地方上的经济管理机构。
在一个长期奉行农本商末为基本国策的国度里,从事商业和实业的人即使富有四海,也一向被那些羞于谈利的士人们所蔑视,但这次不一样了,当时农工商部的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清廷公开倡导并奖掖实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连那些朝廷大员们也不再羞于谈及商业和利益,都与时俱进了。
鉴于旧式军队毫无用处,清廷在商部成立后的次月又设立了一个新部门,这就是主管全国编练新军的练兵处。
后来在清廷的中央官制改革中,兵部更名为陆军部(海军部另设),练兵处也被归并其中。
紧接着,清廷又成立了财政处,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在中央官制改革前,财政处主要负责清查各地财政收入;中央官制改革后,财政处与户部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即度支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
网络配图 1905年10月,清廷又决定成立巡警部(后改名民政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以管理全国的警察并负责各地的治安,取代原先的地方保甲制度。
同年12月,由于制度被废除,为了适应新教育体系的要求,清廷又成立了学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并将原先的国子监吸收合并。
为了法制交通和通讯,后来清廷又设立了邮传部。
经过这些变化后,原先的六部制已经是支离破碎,这也为后来的中央官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1906年11月,清廷进行中央官制改革,除内阁和军机处仍旧不变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11个机构,即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新政时期的机构调整规模可谓前所未有。
至此,隋唐以来的传统六部建置便不复存在,在这些机构里,清廷废除原先的满汉尚书双人负责制,而实行单一的领导制,革除“数人共一职”的低效管理方法。
此时的清政府可谓是,看起来虽然还有些别扭,有点但终究迈出了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一步。
除了设立新机构外,慈禧太后又下决心将一些有名无实、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衙门加以裁撤或者归并。
首先被裁撤的是《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到的漕运屯田卫所。
屯田和卫所本是为漕运而设立,但当时漕运早已是有名无实,屯卫反成为一大弊政。
同时被裁撤的还有河东河道总督,这个机构本是为治理黄河而设,但收效甚微,而每年靡费无数,其被裁撤后,由河南巡抚兼管相应事务。
1902年3月,清廷又将一些闲衙分别裁并,如管理太子事务的詹事府(清朝最后三个都没有子女,哪来的太子?!),被裁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直接被裁撤;太常寺、光禄寺和鸿胪寺被并入礼部,太仆寺被并入陆军部。
网络配图 随后,清廷对各级衙门进行整顿,裁汰书吏和差役,简化各级衙门的公文形式和办事程序,改陋规为公费等。
由于制度的缺陷,书吏和差役在清朝的待遇极薄,如果按名义上的待遇的话,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养家糊口。
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书吏和差役往往在衙门里“舞文弄法,朋比为奸”,而那些科举出身的官长大都不懂实务,“奉吏为师”,往往被这些人搬弄,在地方上为害甚大。
新政时期,朝廷严令各级官长亲理政务,裁撤那些扰民害民的书吏和差役,以期提高办事的效率。
在清末新政全面铺开的同时,对不合时代的旧法制进行改革也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大清帝国当时实行的是三权合一的传统专制体制,加上外国人借口中国的法律严酷而在租界内行使领事裁判权,拒不遵守中国法律。
为了废除洋人的治外法权,1902年5月,清廷任命沈家本和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命他们“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由此,沈家本和伍廷芳经过两年的筹备,成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了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修律活动。
沈家本和伍廷芳在修订法律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将中国传统的“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结构打破(如当时的基本法《大清律例》),先区分出实体法和程序法(诉讼法),然后在实体法中再细分出刑法、民法、商法等专门的法律部门。
换句话说,也就是使中国“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向“诸法分立”的体系转变,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法制改革的进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特别在推行司法行政机构改革的时候。
原来,中国传统的地方官是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分的,而新的法制改革则是要推行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司法独立原则,另设独立的审判体系,这让地方督抚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部分剥夺。
就连主张行政的张之洞都对此不理解,说“督抚但司检察,不司审判”后,“则以后州县不亲狱讼,疆臣不问刑名”,那些地方官的权力(及由此带来的油水)岂不是少了老大一块?网络配图 阻力虽大,但法制改革依旧要向前推进。
在中央司法机构改革中,刑部改名为法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改革后的大理院相当于最高法院,“与(法部)行政官相对峙而不为其节制”。
随后,在地方司法机构改革中,也在各省各级普遍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庭以行使审判权,而以原先的按察司改为提法司,负责司法行政和监督,以实现地方上的司法独立。
在法制提倡文明的同时,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变革。
其中,引进西方的警察制度颇为成功。
清朝原本实行传统的保甲制度,另外,绿营和地方团练也承担部分的社会治安职责。
但总的来说,都不够专业,效率也不高。
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试办警察制度初有成效,于是朝廷命各地以直隶为模板,加以推广。
当时的一些生活陋习也受到新政的调整,其中包括缠足和吸食鸦片。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丑陋和残忍的制度,居然沿袭千年,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很多西方传教士和维新派人士都对此极为反对,但一直到1902年,慈禧太后首次以朝廷名义发出上谕,劝戒缠足。
由于清廷的公开提倡,晚清社会的“不缠足”运动蓬勃发展,这才使得那些饱受缠足戕害的女性同胞得以解放。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鸦片贸易得以合法化,这不但卷走了中国巨额的财富(鸦片贸易是十九世纪最大的单宗贸易),而且让中国人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网络配图 1906年,清廷在发布禁烟上谕的同时,派出使臣与英国交涉禁止输入鸦片事宜。
1909年,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会,中国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答应逐步消减鸦片输入中国,直到1917年彻底禁绝。
1902年,慈禧太后又下令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随后对汉人开放了原先只能由满人担任的职位如将军和都统等。
随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满人入关后八旗在各地驻防,世代为兵,并享受国家供养和免税等特权,但两百多年下来,一般的旗人(大多数人连满语都不会说,和汉人已无区别)早已穷困不堪,因为当时清政府给满人的供给极为微薄,却不能从事他业,能养家糊口已属不易,甚至连普通汉人都不如。
慈禧太后此举,表面上是要取消满人的特权、调和满汉矛盾,其实也有甩掉包袱之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