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去世三年清朝就灭亡了 慈禧太后对清朝的威慑力真的有那么大吗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和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暂时的利益关系,不管是在与人相处,还是处于古代朝廷之中,这句话都是十分正确的,尤其是对于晚期的清朝,已经奄奄一息,这句话就更加适用了。
1908年11月,掌握清朝实权达到47年之久的慈禧离开人世,可是在慈禧去世后仅仅3年时间,清朝就灭亡了,所以有人觉得,之所以之前清朝没有那么混乱,全是因为慈禧的震慑力,事实上真的如此么?清朝是因为有慈禧震慑力而保持的稳定,还是说清朝早已混乱不堪了呢? 慈禧的帝王术 我觉得要说慈禧有震慑力,我实在是不敢苟同的,我只能说慈禧的帝王术玩转得比较不错,所以才能让自己掌握清朝实权47年之久,并且在西方列强以及各种内部起义的情况下,依旧每次都化险为夷。
那么慈禧是怎么玩转帝王术呢?我给你讲一个实例。
当初发动起义,搞得清朝内部一片混乱,很快洪秀全就占据了半个清朝的江山,这个时候慈禧也慌了,迅速安排的湘军去平叛太平军,在曾国藩湘军的不断努力下,太平军最终得到平叛。
可是就在曾国藩弟弟拿下太平军都城南京的时候,慈禧瞬间就开始变脸,不仅不奖赏曾国荃,还要求曾国荃把南京所得到的钱财上缴国库,这就明显是一种帝王术的权衡。
在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战胜太平军之后,很明显曾国藩就是清政府最大的威胁,要是慈禧不收拾曾国藩,那危险自然。
经过慈禧的一系列手段,再加上曾国藩的愚忠和明哲保身,最终湘军被清政府从十几万裁撤到只剩下三万,足以见得慈禧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的。
慈禧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先给你好处,让你为自己卖命,等卖命结束之后,再收拾你。
还有比较明显的就是百日维新,最开始慈禧并没有反对,但是到了关键时期,慈禧却站出来把那些维新派进行处罚,因为慈禧觉得触及到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为何当时的那么多大臣会愿意支持慈禧呢,比如、张之洞、等人,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加上慈禧强有力的帝王术,最后才保持一个表面看起来比较和谐的关系。
可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清朝,早已经不是稳定的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只知道割地赔款,慈禧就是靠着这样的手段维持了清朝的继续,要是再让慈禧活几年,估计清朝的疆土都被慈禧给送完了,这样的人要说是震慑力,我实在是觉得不合适的。
慈禧的错误 能够维持清朝继续下去,除了慈禧的帝王术之外,还有就是清政府的那些忠臣,比如曾国藩等人,这些人一直坚持着守护清政府,两百多年的根基,清政府就像一棵大树,就算主干坏了,树根还可以支撑这棵大树再坚持一段时间,可你要说这棵大树很稳定,我想就是天方夜谭了。
换言之,在慈禧在世的时候,很多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只是得力于清朝百年的根基,所以清朝不可能那么快就结束,可是为何慈禧去世三年后清朝就结束了呢?实际上这一切也是拜慈禧所赐。
慈禧掌权47年,我们客观来来看看她这47年干了些什么事情,在去世之后,慈禧最开始是和两人一起垂帘听政的,可是后来慈安不知道什么情况,就去世了,这一点存在很多疑惑。
自从慈禧一个人掌权之后,清朝的整个方向都是歪的,比如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当时的想法就是维持现有的东西,不断割地赔款以求平安,这种做法激起了很多热血青年的不满,包括后来的。
所以光绪皇帝想要试图夺过慈禧握着的权力,就开始找了一群有志青年,诸如谭嗣同之类的人,搞了一个百日维新,试图以科技强国,结果这些人被慈禧无情杀害,最后还对光绪进行了无情的摧残。
慈禧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集中,不仅不让光绪参与朝政,还把光绪最喜欢的逼迫得投井而亡,这对光绪的影响之大,我们隔着几百年历史,也能感受得到。
甚至连最后光绪的死,都很可能是慈禧故意为之,因为在光绪的陵墓被发掘后,人们经过检测,发现光绪体内含有大量残留的砒霜成分,这足以证明光绪实际上是被人所害,至于谁害死光绪的,慈禧嫌疑最大,因为光绪去世后不到24个小时,慈禧就去世了。
因为慈禧的贪权,所以在她掌权期间,根本不愿意培养合格的清朝皇帝接班人,要么就是弄些小屁孩,要么就是弄些没有能力的人,这样慈禧才可以更好地控制皇帝,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要是不培养接班人,明显就是打算亡国了。
换言之,就是因为慈禧一直以来的专权以及对权力的野心,导致清朝后继无人,所以当最后慈禧把皇位交给年幼的溥仪之后,不到三年,清朝就灭亡了,你要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慈禧,我觉得纯属无稽之谈,要说清朝的灭亡是慈禧种下的种子最后导致的结果,我觉得还比较合适。
除了清朝内部接班人问题之外,慈禧对清朝的发展有阻碍,更加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慈禧甚至在民族大节方面,都出了那么多问题,比如那些割地赔款,你要说是慈禧无能为力,我觉得殊死一搏为何不可呢? 北洋舰队的军费还被慈禧过生日铺张浪费挪用了,导致,这样的一个统治者,已经在冥冥之中埋下了清朝灭亡的种子,要是后来清朝不灭亡,实际上才是奇迹。
结语 对于慈禧这个人,虽然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觉得慈禧为了延续清朝的统治做出过贡献,但是我觉得,根据历史发展以及民族大节来看,慈禧这个人整体是过大于功的,曾经说过,秦国的灭亡和整个的灭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同理,清朝的灭亡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其实微不足道,但是慈禧为了延续清朝而作出的那些阻碍国家发展,影响民族统一的事情,实在是后人所无法原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进京奔丧的背后有何目的?
熙宁二年(1069年),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这场在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变法,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结束。
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形势,以至于从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众多朝野人士的纷纷反对,就连大文豪、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
本文不去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对与错,而是通过描述宋神宗去世后,北宋都城汴京内外发生的故事,读者便可自行判断王安石变法的是与非。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当时已在西京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15年的司马光闻讯后,当即起身赶往京城汴京奔丧。
据《·司马光传》记载,沿途官员和百姓得知司马光要去京城, “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人们甚至要求司马光“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 老百姓们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司马光去了京城,就不要再回洛阳了,而是留在京城当宰相,以“活百姓”。
司马光到了汴京后,京城的老百姓们为了看一眼远道而归的司马光,纷纷爬到其宅院房屋顶上,或者爬到大树上,以至于“瓦碎枝折”。
这一切正是民心所向的确切表示,因为,老百姓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希望司马光能够纠正 新法”的种种弊端。
可是,司马光也害怕这种民心的凝聚又成为其他人攻击自己的借口,于是,他在参加完宋神宗的葬礼后,立即回到洛阳。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这场在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变法,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结束。
王安石变法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形势,以至于从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众多朝野人士的纷纷反对,就连大文豪苏轼、苏辙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
本文不去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对与错,而是通过描述宋神宗去世后,北宋都城汴京内外发生的故事,读者便可自行判断王安石变法的是与非。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当时已在西京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15年的司马光闻讯后,当即起身赶往京城汴京奔丧。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沿途官员和百姓得知司马光要去京城, “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
人们甚至要求司马光“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 老百姓们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司马光去了京城,就不要再回洛阳了,而是留在京城当宰相,以“活百姓”。
司马光到了汴京后,京城的老百姓们为了看一眼远道而归的司马光,纷纷爬到其宅院房屋顶上,或者爬到大树上,以至于“瓦碎枝折”。
这一切正是民心所向的确切表示,因为,老百姓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希望司马光能够纠正 新法”的种种弊端。
可是,司马光也害怕这种民心的凝聚又成为其他人攻击自己的借口,于是,他在参加完宋神宗的葬礼后,立即回到洛阳。
由于继位的年幼,其祖母太皇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把朝廷的诏书送至洛阳,重新对司马光委以重任,司马光才又回到了汴京。
高太后召见司马光,询问当下的治国思路,司马光直接回答:“开言路。
” 于是,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诏,准许所有臣民实事求是地直言朝政得失、百姓疾苦。
京城里百姓的意见书可以直接投到京城指定的地点,外地官员、百姓的意见书可交给当地驻军,由官方驿站送达京城。
一时间, “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
这就是当时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王安石主政时期的“一言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光以自己年老体衰而请辞,高太后不准,反而下诏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司马光主政后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
北方的契丹辽国听说司马光重新入相,立即下令边境所有官吏: “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王安石急于求利而失民心,司马光重新入主朝廷后,民心再次得到凝聚,而令契丹人不敢轻易寻衅。
只可惜的是,此时的司马光已经67岁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当司马光的灵柩运回家乡夏县(今山县)时,沿途自发哭送的民众,甚至还有数万民众从外地赶来为司马光送葬。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很多民众将司马光的画像“请”到家中,京师画工甚至因为售卖司马光画像而发了一笔小财。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强盛,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稳定,两者孰是孰非,读到最后的你,该是如何理解的呢? 本文参考自:《超越利益集团:对宋朝史无前例的狠毒解剖》 重任,司马光才又回到了汴京。
高太后召见司马光,询问当下的治国思路,司马光直接回答:“开言路。
” 于是,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诏广开言路,准许所有臣民实事求是地直言朝政得失、百姓疾苦。
京城里百姓的意见书可以直接投到京城指定的地点,外地官员、百姓的意见书可交给当地驻军,由官方驿站快马加鞭送达京城。
一时间, “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
这就是当时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王安石主政时期的“一言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光以自己年老体衰而请辞,高太后不准,反而下诏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
司马光主政后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
北方的契丹辽国听说司马光重新入相,立即下令边境所有官吏: “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王安石急于求利而失民心,司马光重新入主朝廷后,民心再次得到凝聚,而令契丹人不敢轻易寻衅。
只可惜的是,此时的司马光已经67岁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当司马光的灵柩运回家乡夏县(今山西夏县)时,沿途自发哭送的民众成千上万,甚至还有数万民众从外地赶来为司马光送葬。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很多民众将司马光的画像“请”到家中,京师画工甚至因为售卖司马光画像而发了一笔小财。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强盛,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稳定,两者孰是孰非,读到最后的你,该是如何理解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慈禧太后的目的
随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满人入关后在各地驻防,世代为兵,并享受国家供养和免税等特权,但两百多年下来,一般的旗人(大多数人连满语都不会说,和汉人已无区别)早已穷困不堪,因为当时清政府给满人的供给极为微薄,却不能从事他业,能养家糊口已属不易,甚至连普通汉人都不如。
网络配图 建立以后,其中央权力机构沿用的是的内阁加六部制度。
所谓六部,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即位以后,用军机处架空了内阁,变成军机处加六部的结构。
进入近代社会后,清廷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传统的六部之外特设立一个新部门,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是专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外交机构,但后来其功能越来越广泛,包括的兴办实业、派遣留学生等,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
庚子年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大大提升了总理衙门的地位,清廷在外国人的要求之下,将总理衙门改名为外务部,并列于六部之首。
在当时,估计就再没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
新成立的外务部还有一大创新,那就是部中不分满汉,领导职位只设立一尚书两侍郎,打破了原先六部中设置满汉尚书和侍郎各一名的制度。
这一举措,等于是打破清朝沿袭了近两百多年的祖制,而外务部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后来的机构改革之先声。
为了适应新政的要求,顺应大臣们的请求,开始在传统六部外设立新的领导机构。
1903年9月,为了振兴商务、发展实业,清廷成立了一个新的商部,其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还包括实业(工业)和农业。
后来,商部又将老的工部吸收合并,新成立的部门称为农工商部,成为一个负责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央部门。
与此相对应,地方上也纷纷成立了农工商局,作为地方上的经济管理机构。
在一个长期奉行农本商末为基本国策的国度里,从事商业和实业的人即使富有四海,也一向被那些羞于谈利的士人们所蔑视,但这次不一样了,当时农工商部的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足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清廷公开倡导并奖掖实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连那些朝廷大员们也不再羞于谈及商业和利益,都与时俱进了。
鉴于旧式军队毫无用处,清廷在商部成立后的次月又设立了一个新部门,这就是主管全国编练新军的练兵处。
后来在清廷的中央官制改革中,兵部更名为陆军部(海军部另设),练兵处也被归并其中。
紧接着,清廷又成立了财政处,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在中央官制改革前,财政处主要负责清查各地财政收入;中央官制改革后,财政处与户部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即度支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
网络配图 1905年10月,清廷又决定成立巡警部(后改名民政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以管理全国的警察并负责各地的治安,取代原先的地方保甲制度。
同年12月,由于制度被废除,为了适应新教育体系的要求,清廷又成立了学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并将原先的国子监吸收合并。
为了法制交通和通讯,后来清廷又设立了邮传部。
经过这些变化后,原先的六部制已经是支离破碎,这也为后来的中央官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1906年11月,清廷进行中央官制改革,除内阁和军机处仍旧不变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11个机构,即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新政时期的机构调整规模可谓前所未有。
至此,隋唐以来的传统六部建置便不复存在,在这些机构里,清廷废除原先的满汉尚书双人负责制,而实行单一的领导制,革除“数人共一职”的低效管理方法。
此时的清政府可谓是,看起来虽然还有些别扭,有点但终究迈出了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一步。
除了设立新机构外,慈禧太后又下决心将一些有名无实、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衙门加以裁撤或者归并。
首先被裁撤的是《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到的漕运屯田卫所。
屯田和卫所本是为漕运而设立,但当时漕运早已是有名无实,屯卫反成为一大弊政。
同时被裁撤的还有河东河道总督,这个机构本是为治理黄河而设,但收效甚微,而每年靡费无数,其被裁撤后,由河南巡抚兼管相应事务。
1902年3月,清廷又将一些闲衙分别裁并,如管理太子事务的詹事府(清朝最后三个都没有子女,哪来的太子?!),被裁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直接被裁撤;太常寺、光禄寺和鸿胪寺被并入礼部,太仆寺被并入陆军部。
网络配图 随后,清廷对各级衙门进行整顿,裁汰书吏和差役,简化各级衙门的公文形式和办事程序,改陋规为公费等。
由于制度的缺陷,书吏和差役在清朝的待遇极薄,如果按名义上的待遇的话,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养家糊口。
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书吏和差役往往在衙门里“舞文弄法,朋比为奸”,而那些科举出身的官长大都不懂实务,“奉吏为师”,往往被这些人搬弄,在地方上为害甚大。
新政时期,朝廷严令各级官长亲理政务,裁撤那些扰民害民的书吏和差役,以期提高办事的效率。
在清末新政全面铺开的同时,对不合时代的旧法制进行改革也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大清帝国当时实行的是三权合一的传统专制体制,加上外国人借口中国的法律严酷而在租界内行使领事裁判权,拒不遵守中国法律。
为了废除洋人的治外法权,1902年5月,清廷任命沈家本和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命他们“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由此,沈家本和伍廷芳经过两年的筹备,成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了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修律活动。
沈家本和伍廷芳在修订法律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将中国传统的“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结构打破(如当时的基本法《大清律例》),先区分出实体法和程序法(诉讼法),然后在实体法中再细分出刑法、民法、商法等专门的法律部门。
换句话说,也就是使中国“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向“诸法分立”的体系转变,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法制改革的进程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特别在推行司法行政机构改革的时候。
原来,中国传统的地方官是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分的,而新的法制改革则是要推行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司法独立原则,另设独立的审判体系,这让地方督抚觉得自己的权力被部分剥夺。
就连主张行政的张之洞都对此不理解,说“督抚但司检察,不司审判”后,“则以后州县不亲狱讼,疆臣不问刑名”,那些地方官的权力(及由此带来的油水)岂不是少了老大一块?网络配图 阻力虽大,但法制改革依旧要向前推进。
在中央司法机构改革中,刑部改名为法部,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改革后的大理院相当于最高法院,“与(法部)行政官相对峙而不为其节制”。
随后,在地方司法机构改革中,也在各省各级普遍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庭以行使审判权,而以原先的按察司改为提法司,负责司法行政和监督,以实现地方上的司法独立。
在法制提倡文明的同时,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变革。
其中,引进西方的警察制度颇为成功。
清朝原本实行传统的保甲制度,另外,绿营和地方团练也承担部分的社会治安职责。
但总的来说,都不够专业,效率也不高。
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试办警察制度初有成效,于是朝廷命各地以直隶为模板,加以推广。
当时的一些生活陋习也受到新政的调整,其中包括缠足和吸食鸦片。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丑陋和残忍的制度,居然沿袭千年,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很多西方传教士和维新派人士都对此极为反对,但一直到1902年,慈禧太后首次以朝廷名义发出上谕,劝戒缠足。
由于清廷的公开提倡,晚清社会的“不缠足”运动蓬勃发展,这才使得那些饱受缠足戕害的女性同胞得以解放。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下,鸦片贸易得以合法化,这不但卷走了中国巨额的财富(鸦片贸易是十九世纪最大的单宗贸易),而且让中国人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网络配图 1906年,清廷在发布禁烟上谕的同时,派出使臣与英国交涉禁止输入鸦片事宜。
1909年,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会,中国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同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答应逐步消减鸦片输入中国,直到1917年彻底禁绝。
1902年,慈禧太后又下令放开满汉通婚的禁令,随后对汉人开放了原先只能由满人担任的职位如将军和都统等。
随后,清廷又下令废除旗人不事生产的特权,授予旗丁土地,责令耕种,让普通旗人们自谋生计。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满人入关后八旗在各地驻防,世代为兵,并享受国家供养和免税等特权,但两百多年下来,一般的旗人(大多数人连满语都不会说,和汉人已无区别)早已穷困不堪,因为当时清政府给满人的供给极为微薄,却不能从事他业,能养家糊口已属不易,甚至连普通汉人都不如。
慈禧太后此举,表面上是要取消满人的特权、调和满汉矛盾,其实也有甩掉包袱之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