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制变典故出处介绍
【千问解读】
曹真病逝以后,曹睿派出司马懿接替曹真的位置,用来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大军。
当时朝中上下的大臣都还感到比较不解,为什么曹睿要派出没什么经验的司马懿呢?其实曹睿更多的是想借此机会除掉司马懿,他知道诸葛亮也没多少兵力,只要司马懿别乱来自己这边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伤亡。
只是司马懿的确有天命,靠着防守战活活把诸葛亮给熬死。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临危制变”就跟曹睿此项举动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发生在司马懿远征辽东期间,主人公为司马懿。
原文如下:
懿令南寨人马暂退二十里,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
司马陈群问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时,兵分八路,八日赶至城下,遂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
某实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
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
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
”陈群拜服。
于是司马懿遣人赴洛阳催粮。
魏主曹睿设朝,群臣皆奏曰:“近日秋雨连绵,一月不止,人马疲劳,可召回司马懿,权且罢兵。
”睿曰:“司马太尉善能用兵,临危制变,多有良谋,捉公孙渊计日而待。
卿等何必忧也?”遂不听群臣之谏,使人运粮解至司马懿军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盘踞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渊集团与曹魏交恶,出兵十五万进犯中原。
魏明帝曹睿闻讯后,派司马懿统兵迎敌。
其间司马懿大军遭遇大雨,进攻不利。
曹魏群臣认为此战难以获胜,但曹睿不为所动,认为司马懿必能找到破敌之策。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睿口中的“临危制变”, 意为面临危难时具备紧急应变的能力。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明帝纪》中的“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
小说中描述的这则故事,在历史上有迹可循,发生在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当时司马懿面临的问题也确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因为兵力不及公孙渊,加上道路泥泞、气候恶劣,司马懿的进展并不顺利。
故此,此战从二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八月份。
不少曹魏大臣认为司马懿难以获胜,但曹睿却坚持认为司马懿必将克敌制胜。
故此才有了“临危制变”这句成语的出现。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曹睿的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征战,司马懿最终歼灭了公孙渊势力,正式将辽东地区纳入曹魏帝国的版图。
从这则成语故事中也可看出司马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魏明帝曹睿的知人善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