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喧天典故出处介绍
【千问解读】
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发现吕蒙竟然带兵偷袭荆州,便想回救。
但关羽万万没想到曹操和孙权早已在私下联手,对他发起了包围之势,最后关羽只能逃到麦城坚守。
刘备的援军迟迟不到,关羽又不愿投降,在这样僵持下去关羽迟早被俘。
最后关羽决定放手一搏,想要突出重围,可惜还是没能如愿。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鼓角喧天”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究竟如何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发生在关羽兵败樊城回援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丁奉、周泰。
原文如下:
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蒋钦也,勒马挺枪大叫曰:“云长何不早降!”关公骂曰:“吾乃汉将,岂降贼乎!”拍马舞刀,直取蒋钦。
不三合,钦败走。
关公提刀追杀二十余里,喊声忽起,左边山谷中韩当领军冲出,右边山谷中周泰引军冲出,蒋钦回马复战,三路夹攻。
关公急撒军回走。
行无数里,只见南山冈上人烟聚集,一面白旗招飐,上写“荆州土人”四字,众人都叫本处人速速投降。
关公大怒,欲上冈杀之。
山崦内又有两军撞出:左边丁奉,右边徐盛;并合蒋钦等三路军马,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将关公困在核心。
手下将士,渐渐消疏。
比及杀到黄昏,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
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
关公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
杀至三更,正东上喊声连天,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
关平告曰:“军心乱矣,必得城池暂屯,以待援兵。
麦城虽小,足可屯扎。
”关公从之,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四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在樊城前线得知吕蒙偷袭荆州得手,率部回援,企图夺回荆州。
但关羽南下不久,便遭到东吴大军的围攻。
此时,关羽手下的将士也得到了荆州失陷的确切消息,斗志全无,很快被东吴大军击败。
无奈之下,关羽只得逃到麦城坚守,并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
但镇守上庸的孟达和刘封拒绝出兵,关羽孤立无援,不久后在突围途中被俘,最终被东吴杀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东吴大军围攻关羽时的场景,叫做“鼓角喧天”,意为 鼓声和号角声响彻天际。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描述的这一段关羽败走麦城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是有一定差异的。
按照小说的说法,关羽确认吕蒙占领了荆州后,勃然大怒,挥军南下,东吴大军则在关羽返回荆州的沿途展开围攻,使得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吕蒙传》载:“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
”这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此时吕蒙并未开始对关羽展开围攻,而是关羽来到麦城并未是因为遭到东吴军队的攻击,而是暂时栖身麦城的。
直到此时,东吴才开始对关羽展开包围,但首先采取的并非是武力进攻的方式。
《三国志?吴主传》载:“权使诱之。
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
”《三国志?吴范传》也说:“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
”这也就是说孙权首先采用的是劝降的方式,而关羽也答应投降。
不过,关羽的投降并非是真降,而是诈降,想以此麻痹孙权,趁机逃回益州。
不过,孙权对于关羽的投降深感怀疑,便去询问术士吴范。
吴范仅回答了八个字:“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话说得玄乎,但意思却很明确:关羽是诈降。
于是,孙权命朱然和潘璋切断了关羽逃回益州的道路。
此后潘璋便在漳乡生擒关羽。
这里附带再探讨一个问题:关羽南撤后是否真的没有活路呢?其实是有的,只可惜关羽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是《三国志?吕蒙传》中所记载的“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
虽说关羽此举是为了了解江陵及公安的真实情况,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让吕蒙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自己的的动向,从而迅速制订围歼方案。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吕蒙得以迅速歼灭关羽,就是因为对关羽的动向了如指掌所致。
关羽所犯的第二个错误在于《三国志?吕蒙传》中所提到的“乃走麦城,西至漳乡”。
此刻他最正确的方向应该是赶往宜都从而经此地撤回益州,但他却错误地选择了麦城和漳乡一带。
究其原因还是想寻机夺回荆州。
这一错误决策也给了东吴大军合围关羽的机会。
《三国志?陆逊传》载:“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
”陆逊此举等于切断了关羽经水路逃回益州的通道。
而《三国志?潘璋传》又称:“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
”潘璋的这个举动,又切断了关羽经西北撤往上庸的通道。
如此一来,关羽所有的退路都被吴军封死,已是在劫难逃,被俘遇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