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刘备一共有多少兵力?2万还是2千说法不一
【千问解读】
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吴蜀联军一共有5万兵马,曹操有10万到20万兵马,算是一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役了。
不过刘备在此次战役当中,到底是贡献了多少兵马呢?有的说两万还有说两千的。
如果刘备只有两千人的话,估计孙权都懒得拉刘备结盟。
当时诸葛亮跟孙权说的数字是,刘备有兵马两万人,所以算孙权才答应结盟。
不过就算是这样,吴蜀联军这边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劣势,但最终依靠计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较深,觉得是孙刘联盟齐心协力,才得以击败实力强大的曹操,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
然而,根据正史记载却并非如此,以当时孙刘兵力之悬殊,只能形成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并不能形成联盟关系。
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兵力到底是2万左右,还是2千左右?
关於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兵力多少?很多人都对诸葛亮出使江东时,所说的一番话比较熟悉,诸葛亮对孙权言道:豫州(刘备)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故而,很多人都认定刘备一方有两万余的兵力。
刘表在世之时,荆襄的实力与江东的实力在伯仲之间。
而江东在赤壁之时,周瑜请兵五万,而孙权却说道: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可见,以江东的实力,筹备五万的兵力都是有很大难度的。
而荆襄的兵力在刘琮、蔡瑁等人的统领之下,整体地投降了曹操。
而刘备等抗曹派,原本就不属主流,也是蔡瑁等人重点的防范对象,且屡遭曹军追击,能保有两万余兵力就很值得怀疑。
再根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的记载:...(鲁)肃曰:"不然。
始与豫州(刘备)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
鲁肃说刘备的兵力不足一校,而一校的兵力通常在数百到两三千左右。
接着看裴松之引《江表传》注解《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
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
"备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
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
"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即是说:刘备与周瑜会晤,担忧周瑜未必能战胜曹军。
故不肯尽力,而将自己有限的兵力布置在东吴军队之后,交由关羽、张飞指挥,以作进退之计。
而这里提到的兵力既不是两万也不是一万,而是两千。
而《三国志·先主传》则是如此记载:..及於当阳之长坂。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刘备原本就是寄寓在刘表之处,处处受到刘表、蔡瑁等人的提防而未获得信任与重用。
而今,刘表已死,刘琮投降,但刘琦尚在,荆襄残余势力没有理由不归刘琦而归刘备。
刘备於刘琦来说,终究是外人,未尝不是防范的对象,刘备自身的兵力,应该就是关羽统领的二千多水军。
而非诸葛亮所言的“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之所以向孙权含糊其辞,伪称荆襄有两万余的兵力。
乃是诸葛亮为促成荆襄与江东的联盟,虚夸己方的实力,以让江东重视己方。
再则,过早坦承己方薄弱的家底,也会激发江东对江东的觊觎吞并之心。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刘备以仁义自称,为什么会自立为帝呢?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他一生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跟汉室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刘备忠心的也不是汉室,而是自己的帝业,如果刘备稍微有一点忠于汉室的话,他也不会放任被曹操控制,也不会在衣带诏事件中极力逃避。
刘备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有投靠曹操的那一段时间见过汉献帝,汉献帝作为东汉政权唯一的,就是汉朝的精神支柱和象征,但实际上,汉献帝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从他第一天当皇帝开始,直到他去世,终身没有摆脱傀儡的形象。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是跟皇族的血统其实已经是很远了,如果刘备忠于大汉,那他应该留在汉献帝的身边想办法救援皇帝,但是终刘备一生时间,也不过是仅仅在口号上支持过汉献帝,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汉朝,在这一点上,刘备甚至不如曹操。
虽然无论是正史上,还是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形象就是仁义,比如刘备感动了刺客,刺客放弃刺杀,再比如刘备从樊城南下逃跑时,还有十万百姓紧紧跟随刘备,因为百姓觉得跟着刘备有好日子过,但是实际上刘备所有的仁义都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与汉朝没有任何关系。
刘备所建立的朝代除了名字叫汉,并且在宗庙里供奉了汉朝除汉献帝之外所有皇帝的牌位,刘备的汉其实与刘备的汉和的汉,是完全不相同的。
换句话说,刘备除了,与汉朝没啥关系,也可以说他本质上与曹操所做的事是一样的。
刘备与曹操不同的就是:曹操手中有汉朝正宗皇帝,刘备没有,另外,曹操与刘备在创业过程,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刘备对外表现得非常仁义,以此来拉拢人心,而曹操对外表现得非常真实,我行我素,也就是不在乎外人的看法,除此之外,两人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刘备也是。
曹操之所以承担了很多的骂名 ,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手中控制了皇帝,并且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按封建社会的礼制来说,就是最高统治者和精神支柱,现在曹操却把皇帝当傀儡,这不是汉贼又是什么? 再来看曹操一生所作的一切,在后显得非常明显,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了进程,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到自封魏公的实质性篡位进程,再到自封为魏王的临门一脚,篡位为帝只差了一步,虽然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但你能说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吗?这就像你把球带到对方的禁区,只差临门一脚就要射门的机会,但是你告诉所有人,我没有射门之心,这叫什么?这就叫。
虽然曹操还写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说明自己没有篡位之心,但这不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的吗?这还需要明说吗?再说了, 曹操已经可以独立建立王国,同时把自己在汉朝的所有权力和爵位全部世袭了,这就是篡位,标准的篡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的行为与刘备是完全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曹操在世时是没有称帝的,这里并不能否认曹操不想称帝,事实上曹操也一样想称帝,但是曹操的晚年,由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朝廷大批人反对曹操,再加上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让曹操晚年一刻也得不到休息,更没有时间进行篡位流程。
曹操晚年发生了比如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侯音、卫开、魏讽 、孙狼这样的内部叛乱,以及外部西北边境的不安宁和蜀汉政权不断地北伐,让曹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曹操忙着到处灭火,还因为北伐襄樊的战役差一点要迁都,这些内外威胁让曹操晚年疲于奔命,不断地到处灭火,最终累死在洛阳,没有时间继续他的称帝大业了。
而刘备不一样,刘备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称帝,建立政权,但由于实力弱小,刘备所做的事有限,在得知称帝之后,刘备面临一个问题,是承认曹魏政权,还是另立政权,因为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山不容二虎,等等观念,如果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就得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刘备选择建立“汉”朝,历史上为了区分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所刘备所建立的政权称为蜀汉。
刘备与曹操 刘备之所以以汉为国号,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壮志仍然是整个天下,刘备给自己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延续了西汉与东汉的国运,这与刘备是否仁义没有一毛钱关系,同样的道理,曹操没有称帝,这不是他不想称帝,而是他没有机会称帝,曹操与刘备在称帝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两人对外形象不同而已。
东汉末年自从何进被杀,宦官被诛,董卓乱政之后,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而地方上的各路军阀势力则趁机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与刘备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争夺天下,但是整个天下,除了曹操与刘备外,还有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刘璋、马超等势力存在,这些势力存在的本质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割据地方,以图霸业。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后起之秀,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跟汉室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刘备忠心的也不是汉室,而是自己的帝业,如果刘备稍微有一点忠于汉室的话,他也不会放任汉献帝被曹操控制,也不会在衣带诏事件中极力逃避。
刘备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有投靠曹操的那一段时间见过汉献帝,汉献帝作为东汉政权唯一的皇帝,就是汉朝的精神支柱和象征,但实际上,汉献帝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从他第一天当皇帝开始,直到他去世,终身没有摆脱傀儡的形象。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是跟皇族的血统其实已经是很远了,如果刘备忠于大汉,那他应该留在汉献帝的身边想办法救援皇帝,但是终刘备一生时间,也不过是仅仅在口号上支持过汉献帝,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汉朝,在这一点上,刘备甚至不如曹操。
虽然无论是正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形象就是仁义,比如刘备感动了刺客,刺客放弃刺杀,再比如刘备从樊城南下逃跑时,还有十万百姓紧紧跟随刘备,因为百姓觉得跟着刘备有好日子过,但是实际上刘备所有的仁义都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与汉朝没有任何关系。
刘备所建立的朝代除了名字叫汉,并且在宗庙里供奉了汉朝除汉献帝之外所有皇帝的牌位,刘备的汉其实与刘备的汉和刘秀的汉,是完全不相同的。
换句话说,刘备除了姓刘,与汉朝没啥关系,也可以说他本质上与曹操所做的事是一样的。
刘备与曹操不同的就是:曹操手中有汉朝正宗皇帝,刘备没有,另外,曹操与刘备在创业过程,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刘备对外表现得非常仁义,以此来拉拢人心,而曹操对外表现得非常真实,我行我素,也就是不在乎外人的看法,除此之外,两人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刘备也是。
曹操之所以承担了很多的骂名 ,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手中控制了皇帝,并且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按封建社会的礼制来说,就是最高统治者和精神支柱,现在曹操却把皇帝当傀儡,这不是汉贼又是什么? 再来看曹操一生所作的一切,在赤壁之战后显得非常明显,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了篡位进程,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到自封魏公的实质性篡位进程,再到自封为魏王的临门一脚,篡位为帝只差了一步,虽然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但你能说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吗?这就像你把球带到对方的禁区,只差临门一脚就要射门的机会,但是你告诉所有人,我没有射门之心,这叫什么?这就叫强词夺理。
虽然曹操还写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说明自己没有篡位之心,但这不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的吗?这还需要明说吗?再说了, 曹操已经可以独立建立王国,同时把自己在汉朝的所有权力和爵位全部世袭了,这就是篡位,标准的篡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的行为与刘备是完全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刘备称帝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曹操在世时是没有称帝的,这里并不能否认曹操不想称帝,事实上曹操也一样想称帝,但是曹操的晚年,由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朝廷大批人反对曹操,再加上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让曹操晚年一刻也得不到休息,更没有时间进行篡位流程。
曹操晚年发生了比如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侯音、卫开、魏讽 、孙狼这样的内部叛乱,以及外部西北边境的不安宁和蜀汉政权不断地北伐,让曹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风雨飘摇,曹操忙着到处灭火,还因为关羽北伐襄樊的战役差一点要迁都,这些内外威胁让曹操晚年疲于奔命,不断地到处灭火,最终累死在洛阳,没有时间继续他的称帝大业了。
而刘备不一样,刘备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称帝,建立政权,但由于实力弱小,刘备所做的事有限,在得知曹丕称帝之后,刘备面临一个问题,是承认曹魏政权,还是另立政权,因为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等等观念,如果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就得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刘备选择建立“汉”朝,历史上为了区分刘邦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所刘备所建立的政权称为蜀汉。
刘备之所以以汉为国号,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壮志仍然是整个天下,刘备给自己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延续了西汉与东汉的国运,这与刘备是否仁义没有一毛钱关系,同样的道理,曹操没有称帝,这不是他不想称帝,而是他没有机会称帝,曹操与刘备在称帝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两人对外形象不同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