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天炉战法?揭秘真正的天炉战法意思
【千问解读】
说到“天炉战法”其实应该还是没多少人认识和指导的,但是这个战法其实还挺厉害的,因为他能在战场上面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天炉战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不妨跟随小编继续分析看看吧!
首先,我们先看看战神自己的解释。
作为天炉战法的发明人,薛岳本人的解释是:“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使用优越之兵力,实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如炉溶铁,如火炼丹,故名”。
▲“天炉战法”示意图,该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档案》
简单的说,天炉战法就是先在作战地点布成网状据点,对敌军施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不断消耗敌方兵力,直到最后将敌人引入到最终决战区,再以包围之势狠狠歼灭。
其作战思路有点类似于现在玩的塔防类游戏,在沿途布好埋伏点一路攻击,并在决战区埋伏重兵将敌军一举歼灭。
提到天炉战法,就不得不提口袋阵,两者都是待敌深入再以包围之势歼灭之。
但不同的是,口袋阵是利用各种情报或者敌军动向,判断敌军未来的行军路线,并在路线上设置好埋伏进行打击。
而天炉战法则是不知道敌军走哪条路的情况下,抛出诱饵使敌军按照提前埋伏好的路线行军。
在那个时代,我军八路军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可以提前埋伏,用口袋阵消灭敌人。
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并不知道日军将会如何行动,只能牺牲一部队战士诱导日军,并让其按照有埋伏点的路线行进,使得日军大受损失,甚至到最后变成了日军成军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泰晤士报》还点评此战为:“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华军之长沙大捷”,而薛岳也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
战争结束后,薛岳自己撰写了一本书叫《天炉战》,在书中他写道:“天炉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
固然,我们不能否认薛岳将军的战绩,但是天炉战法是否有如此奇妙仍然有待商榷。
比如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天炉战法就发挥失算。
那一年,日军重新整顿军力,对中国战场发起了又一场大型攻势,调遣60余万部队同时向我国河南、湖南、广西三地发起进攻,而攻打长沙的军队就多达20余万。
这一次,薛岳又拿出了法宝——“天炉阵法”应战,结果日军早有准备:日记首先将兵力分为两个梯队,进行波浪型进攻对中国军队进行反包围。
之后,将精锐部队置于军队两侧,对付想要从侧翼偷袭的部队。
再然后,日军绕后掐断中国军队的大型火力掩护,将攻击集中到炮兵身上。
事实证明,这三招也确实狡猾,岳麓山炮兵几乎全数战死,负责运动战的中国军队也陷入被动状态。
由此,日军一路高歌猛进打进长沙,致使长沙沦陷,天炉战法败得彻彻底底。
事实证明,天炉战法虽然厉害,但是在复杂多变的战场面前都不可能实现“一招鲜,吃遍天”。
毕竟双方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像这样的奇门阵法偶尔一次还行,多次使用很容易被敌方识破,反而使自己进入被动局面。
资料参考:
《试析薛岳的抗战思想》(李岱峰)
《第三次长沙会战》(李剑一)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