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太上帝王”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因为仅有一字之差,所以经常被人们混淆,甚至通用。
事实上,“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上
【千问解读】
因为仅有一字之差,所以经常被人们混淆,甚至通用。
事实上,“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上皇”一词,最早见于《》。
平定天下后,除了规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还特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于是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赢异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太上皇”头衔的人。
太上,即最高、无上,形容极其尊贵。
不过,当时赢异人已去世多年。
刘邦 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刘邦称帝后,每次去拜见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均用人臣之礼迎接。
在刘太公看来,“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君臣秩序不可乱。
刘邦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子成了龙,当父亲的总该有个与之相称的头衔,于是下诏:“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汉书》)。
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是一个尊号,一种荣誉,不是皇帝,不问政治。
对此,曰:“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
”初唐颜师古注曰:“天子之父,故号曰皇。
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可见,“太上皇”是当朝皇帝出于人伦对父亲的尊称,没有实际政治权力。
以后,开始出现了“太上皇帝”这个称号,也就是凌驾于皇帝之上的皇帝。
如十六国时期后凉、北魏时期献文帝、武成帝、等,生前退位后均自称“太上皇帝”。
从年代远近来看,“太上皇帝”源于“太上皇”,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吕光提前退位,目的是想作为“太上皇帝”压阵,使权力平稳过渡;拓跋弘退位后,“国之大事咸以闻”(《魏书》);高湛退位后,“军国大事咸以奏闻”(《北齐书》);李旦退位后,规定“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
可见,“太上皇帝”禅位后依可以处理国家大事,是凌驾于当朝皇帝之上的皇帝。
在古代,“帝”的分量要远远大于“皇”。
二者比较,“皇”是虚幻缥缈,“帝”握有实权,所以皇帝也可以简称为“帝”。
“太上皇”中单一个“皇”字,原本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名誉上的虚衔。
大概是由于“太上皇帝”源于“太上皇”的缘故,在以后的史料中出现了“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兼用、混用的杂乱现象,其中以《》最为突出。
史官在称呼同一个已经禅位的皇帝时,一会儿用“太上皇”,一会儿用“太上皇帝”,如《高宗纪》称宋高宗退位时提出“朕称太上皇帝”,而《孝宗纪》却称“太上皇帝即驾之德寿宫,……从太上皇幸天竺寺”,一篇本纪二者兼用。
又如,《光宗纪》称退位后被尊为“太上皇帝,……太上皇帝不豫”;而《宁宗纪》却称“太上皇违豫,赦。
辛卯,太上皇崩”,两篇本纪前后不同。
按“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原意,“太上皇”只是皇帝的父亲,不掌握大权;“太上皇帝”不仅是父亲,而且是皇帝,大权在握。
所以,皇帝对禅位后享受什么样的尊号很在意,退位前专门规定“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
其奏对称太上皇”,意思是说,正式文件必须称“太上皇帝”,口头上可以称“太上皇”,一句话点明至死不肯放权(《》)。
从时期,“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出现了一些别的叫法。
如被尊为“无上皇”(《北齐书》),宣帝自称“天元皇帝”(《周书》),被尊为“上皇天帝”,又尊为“圣皇天帝”(《新唐书》),被尊为“应乾圣寿太上皇”(《新唐书》),被尊为“道君太上皇帝”(《宋史》),西夏神宗李遵顼自号“上皇”(《宋史》),等等。
笔者考证,尊号中只带个“皇”字的,不掌权,属“太上皇”一类;带有“皇”和“帝”二字的,尚能染指权力,应视为“太上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二十多位“太上皇”或“太上皇帝”中,其中有三位比较特殊,即晋、宋赵构、清。
司马衷是辈分最低的太上皇。
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辈或祖辈,而司马衷却被叔祖立为太上皇。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的第九子,也就是司马衷的叔祖赵王在“”中,逼司马衷下台,并将其幽禁于金墉城。
为了掩饰篡逆行径,堵住悠悠众口,司马伦不伦不类地给族孙司马衷送上一顶“太上皇”的冠冕,成为一历史笑柄。
不过,,司马衷复辟,司马伦被杀。
赵构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太上皇帝。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十六岁、正值壮年的宋高宗以“老且病,久欲闲退”(《宋史》)为由,下诏传位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
后来,赵构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直到八十一岁才。
其实,赵构盛年主动禅位,并非因为“老且病”,而是与赵眘、贪生怕死、改变抗金策略等因素有关。
弘历是最专权的太上皇帝。
乾隆皇帝弘历当了六十年皇帝后,内心十分纠结,想继续君临天下,又不敢跟当了六十一年皇帝的祖父皇帝比肩,故禅位于太子。
事实上,乾隆皇帝退位后,“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
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皇帝永琰除“尊高宗为太上皇帝”,还要朝夕听其“训政”,直到“太上皇帝崩,上始亲政”(《清史稿》)。
作为封建社会皇位终身制的一种补充形式,中国古代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禅位制度相沿甚久,同时也对周边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越南的陈朝最为明显。
陈朝建立后,为避免争夺皇位发生内讧,于是实行太上皇与皇帝“二主共治”的制度,并作为有陈一代的定制。
越南古代史家吴士连称:“家法,……子既长,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圣慈官,以上皇称,同听政,其实但传大器,以定后事,备仓卒尔,事皆取决于上皇,嗣主无异于皇太子也”(《大越史记》)。
其中提到的“但传大器,……事皆取决于上皇”,与中国的“太上皇帝”制度可谓如出一辙。
越南陈朝皇帝禅位后多数被尊为“太上皇帝”而不是“太上皇”,也能说明“太上皇”与“太上皇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随机文章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神奇心理学中的留白效应,某些场合思考比说话更有意义如何克服瓦伦达效应,患得患失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保持平常心)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海市蜃楼找到过实景吗,平行世界假说引猜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行氏:曾经显赫一时,最后被“自家人”算计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行氏的覆灭记吧。
荀氏的开宗始祖是晋武公时候的一位大夫,名字叫原黯,字息,又称原息。
晋武公灭荀国后,将荀邑封给了功臣原黯,于是原黯开了荀氏一族。
同时代受封的还有的开基祖——韩万。
荀息受到了晋武公和晋献公的重用,不过,随国爆发力之乱,荀息在这场内乱中死去。
由于立场问题(荀息受晋献公之托,拥护骊姬的儿子奚齐),荀息死后,其子逝敖受到了晋惠公的打压,淡出晋国政坛。
直到晋文公回国复位后,大力提拔人才,才将荀息的后代重新启用。
这就是后来开辟中行、智、程三氏的、荀首、荀骓三兄弟,其中荀林父和荀首是亲兄弟。
荀林父就是中行氏的开基祖,也是荀氏嫡出这一支,荀林父后来官职中军将(正卿)。
荀林父在位的时候,率军在的第二战——“”中失败,差点被晋景公处死,不过在士氏(后来的)的士贞子的劝谏下,荀林父被免除一死,还官复原职,荀氏躲过一劫。
荀林父死后,晋国陷入大乱,一族差点被灭(),和后出局,荀氏一族由此坐大,荀首的儿子荀罃(后来的智氏)一族崛起,做了中军将。
荀罃死后,荀林父的荀偃(中行偃)在晋悼公的支持下,接替了堂叔父的位子,成为了晋国的中军将。
中行氏的势力在晋国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可是,由于家族势力过大,中行氏和智氏因为利益关系后来翻脸,到中行偃的孙子中行寅的时候,两家终于爆发了生死一战。
当时中行氏和范氏联合,几乎可以在晋国只手遮天,连都得任他们的摆布。
这时的中军将虽是荀罃的曾孙荀跞(智跞),但此时智氏的势力远不如中行氏。
后来中行氏和范氏联合攻打赵氏,想将赵氏灭族。
荀跞趁机和韩氏、联合起来共同援救赵氏,反而将中行氏和范氏驱逐出晋国。
中行氏便在“自家人”的“暗算”下,消失在了晋国的历史舞台,中行氏和范氏的土地被其它四卿瓜分。
中行氏的后人逃到了晋国的四周,包括中山、柏人,后又被驱赶到了。
随机文章陷害杨家将的千古奸臣潘仁美,真实却是大宋第一良将!揭秘火星人头骨之谜,火星远古文明的尸骸(专家称是石头)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切尔诺贝利巨鼠,因为核辐射发生了基因突变/凶残的吃人天王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零下−224℃)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出一家,为什么后来却“窝里斗”?
原黯是晋武公时候的大夫,因为灭荀国有功被封于荀地,其后改为。
荀氏在晋国发展得很好,原黯的孙子荀林父后来任中军将(正卿),开辟了中行氏一脉;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后来任中军佐(亚卿),食邑于智地,开辟了智氏一脉;荀林父的另一个弟弟荀骓后来任新下军将(下卿),食邑于程,开辟了一脉。
中行氏和智氏经过几代先人(智罃、中行偃等)的努力,终于发展到后来“晋国六卿”中的两大实力派。
六卿中他们占了两席,应该说,只要他们两家联手,其它几家要想将他们怎么样是很困难的。
可是事实往往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中行氏和智氏的关系反而不如中行氏和范氏的关系好。
智氏差一点在晋国政治舞台上除名,幸亏智氏家主——智跞经过的努力,才使智氏在晋国重新崛起。
而在此之前,中行氏和范氏在晋国耀武扬威。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将晋国搅得天翻地覆。
赵氏家主——赵鞅和赵氏旁支赵午发生了矛盾,按照家法将赵午处死。
按血缘算,这个赵午还是赵鞅的叔叔,当年赵午的曾祖赵穿还帮助赵鞅的高祖赵盾杀死了晋灵公,才保住了赵盾名节。
没想到他们的子孙竟互相厮杀起来。
赵午除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行氏家主——中行寅的外甥。
于是,赵午的儿子赵稷就跑到中行寅那里去告状。
中行寅早就想除掉赵氏,于是借机联合范氏,率兵攻打赵鞅。
中行氏和范氏家底厚,很快就将赵氏击败,围困晋阳。
赵氏再次经历“下宫之难”后的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和中行氏、范氏关系不睦的智氏、韩氏、魏氏也趁机联合起来,以晋国国君的名义解救赵氏。
中行氏和范氏急了眼,竟公然和朝廷对抗,和这三家也打了起来。
问题是:赵鞅处理赵午乃家务,中行氏和范氏插手说不过去,现在又公然造反,于是他们成了晋国的公敌,最终在大家的一片讨逆声中被联军击败。
中行氏和范氏外逃,从此消失在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智氏因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战后获得了巨大利益,一跃而成为晋国最大的一卿。
不过,几十年后,韩、赵、魏又重演了当初的这一幕,联手将智氏灭掉! 随机文章蒙古帖木儿有西征打欧洲吗?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揭秘水星的水冰之谜,430多度炙热水星上面竟还有冰山存在耶稣是外星人是真的吗,教堂壁画显示耶稣在宇宙飞船中(猜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