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和东汉环境类似,国力相仿 两朝帝王寿命为什么差异颇大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还不知道:寿命短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5年,在河北鄗县(今河北柏乡县固城店镇)即位称帝,光复汉室,史称东汉,这是继西汉之后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寿命短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5年,在河北鄗县(今河北柏乡县固城店镇)即位称帝,光复汉室,史称东汉,这是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东汉传八世十四帝,历时195年,与西汉合称。

两汉时间相近,环境类似,国力相仿,两朝皇帝的寿命却差异颇大,令人费解。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26.71岁,相较之下,的平均寿命达到37.75岁。

两者相差近12年。

十二位西汉皇帝中,有两人60岁以上,五人在40-49岁之间,34岁,三人年龄在20-29岁之间,仅汉平帝刘衎低于20岁。

图1 东汉版图 在东汉皇帝中,除婴帝外,生卒可考的有十三人。

刘秀终年63岁,年龄最高,其次是的53岁,47岁排名第三,4人在30到39岁之间,2人在20到29岁之间,4人在20岁以下。

在中,东汉皇帝的寿命是最短的。

从宏观上看,西汉初期,全国人口仅有1300万。

经过“”,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人口突破3600万,不过,武帝后期加重了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导致国内“户口减半”。

宣帝末年(公元前49年),人口恢复到5000万。

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人口数量仅为2100万。

在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人口再次恢复到5386万。

此后,灾害和战乱不止,人口总数略有下降,始终在4900万附近徘徊。

到东汉后期,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攀升到5648万。

受灾害、战争和医疗条件的局限,汉朝人口的平均寿命仅有29岁。

即便如此,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仍低于当时的平均值。

图2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 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死亡原因看,有九人正常死亡,占64.29%,三人幼年夭折,占21.43%,二人非正常死亡,占14.28%。

从年龄层次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77%,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4人,占30.78%。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东汉皇帝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了三分之一。

作为封建统治的核心,皇帝过早去世,意味着政治格局的不断调整,分散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注意力,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图3 (79年―105年2月3日),即,东汉第四位皇帝 此外,东汉幼年皇帝的比例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十岁即位,此后历代的皇帝均为幼年即位,平均即位年龄9.5岁,平均年龄24岁。

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过百日,在位220天悄然离世,是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

最长的是桓帝,时年不过十四岁。

东汉皇帝短寿早夭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

东汉末年哲学家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自己的著作《昌书》中,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可惜原书失传。

不过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了仲长统的论述。

仲长统认为“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

”“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

”这话是说帝王将相饱食甘肥,沉迷享乐,造成身体羸弱,其子女尚未成年,早已生儿育女。

后代再次重复父辈的荒淫放纵。

,加上后天养护不及,势必体弱多病。

自身不正当的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成为皇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4 汉代的贵族生活 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东汉的医疗体系分为中央、专门和地方三级。

中央以太医院为主,为皇族和高级官员服务。

设“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共有312人。

在必要时,还可召集社会医疗资源为其服务。

专门机构是指为军队、牢狱和徭役服务的机构,以此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三是地方医疗机构,只有在发生灾害疫情时,由朝廷发布医疗援助的命令,地府负责具体执行。

太医院代表东汉最高水平的医疗水平,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只为特权阶级服务,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

其次,人为利用制度漏洞,太医淳于衍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毒杀了许皇后。

最后,医疗水平差。

通常医治时,医术和巫术并用,医疗水平本身存在着迷信思想和冒险性。

东汉的医疗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寿早夭的客观原因。

相较东汉皇帝的短寿,皇后却很长寿。

东汉共有19位皇后,生卒可考有8位,平均年龄40.75岁,皇后比皇帝长寿14.04岁。

早在西汉时期,确立了皇后的正统地位,因此,在先帝亡故后,在继任者年幼、昏庸、懦弱或皇肆中断时,皇后就能以皇的身份,充当监护人,,总揽大局,拥有和皇帝相同的权力。

图5 邓绥(81年-121年4月17日),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和帝的皇后 据《﹒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

”四帝分别是安帝、质帝、桓帝和灵帝四人。

六后是指窦、邓、阎、梁、窦、何等六人。

自和帝后,屡次出现了“主少母壮”的政治格局。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实属罕见。

在权力的催化下,皇后“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以此达到长期霸占权柄,掌控朝政的目的。

以和帝皇后邓绥为例,和帝有长子和幼子刘隆两人。

邓绥以太后的身份,认为刘胜身有痼疾为由,废长立幼,拥刘隆为帝。

刘隆不幸夭折后,邓绥又另立十二岁的为帝。

一太后立两个幼帝,把持政局长达16年,反映了东汉政治制度的不健全。

太后挟私扶立幼主,加上医疗水平差,是东汉幼年皇帝夭折率偏高的内因。

图6 汉朝宦官乱政 东汉皇帝中,还有两位皇帝死于非命,这是非常极端的事件。

质帝因不满跋扈专断,在朝会上公开称其为“跋扈将军”,遭到梁冀忌恨。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闰六月,年仅8岁的刘缵被梁冀毒杀。

不仅如此,中平六年(189)四月,少帝刘辨即位,宦官和外戚两股势力相互绞杀。

以勤王的名义,进入洛阳,废黜刘辨,另立献帝刘协。

同年九月,在位不到半年的刘辨,遭到董卓毒杀。

人为因素,成为影响东汉皇帝寿命的偶尔因素。

先皇短寿早夭,造成太后临朝。

太后,重用外戚。

继任者被架空,与宦官势力合谋夺权。

继任者重用宦官,再次提前谢幕。

新一任太后重新临朝,外戚复起壮大。

如此循环往复,东汉的政治生态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必然性和偶然性彼此影响,给东汉帝王的命运蒙上一层阴影。

外戚和宦官和轮番坐庄,促使东汉王朝的命运走向一条不归路。

参考文献:《后汉书﹒皇后纪》《千金要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出一家,为什么后来却“窝里斗”?

“”(、中行氏、智氏、、、)中有两家其实是从一家分出来的,那就是中行氏和智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原黯。

原黯是晋武公时候的大夫,因为灭荀国有功被封于荀地,其后改为。

荀氏在晋国发展得很好,原黯的孙子荀林父后来任中军将(正卿),开辟了中行氏一脉;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后来任中军佐(亚卿),食邑于智地,开辟了智氏一脉;荀林父的另一个弟弟荀骓后来任新下军将(下卿),食邑于程,开辟了一脉。

中行氏和智氏经过几代先人(智罃、中行偃等)的努力,终于发展到后来“晋国六卿”中的两大实力派。

六卿中他们占了两席,应该说,只要他们两家联手,其它几家要想将他们怎么样是很困难的。

可是事实往往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中行氏和智氏的关系反而不如中行氏和范氏的关系好。

智氏差一点在晋国政治舞台上除名,幸亏智氏家主——智跞经过的努力,才使智氏在晋国重新崛起。

而在此之前,中行氏和范氏在晋国耀武扬威。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将晋国搅得天翻地覆。

赵氏家主——赵鞅和赵氏旁支赵午发生了矛盾,按照家法将赵午处死。

按血缘算,这个赵午还是赵鞅的叔叔,当年赵午的曾祖赵穿还帮助赵鞅的高祖赵盾杀死了晋灵公,才保住了赵盾名节。

没想到他们的子孙竟互相厮杀起来。

赵午除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行氏家主——中行寅的外甥。

于是,赵午的儿子赵稷就跑到中行寅那里去告状。

中行寅早就想除掉赵氏,于是借机联合范氏,率兵攻打赵鞅。

中行氏和范氏家底厚,很快就将赵氏击败,围困晋阳。

赵氏再次经历“下宫之难”后的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和中行氏、范氏关系不睦的智氏、韩氏、魏氏也趁机联合起来,以晋国国君的名义解救赵氏。

中行氏和范氏急了眼,竟公然和朝廷对抗,和这三家也打了起来。

问题是:赵鞅处理赵午乃家务,中行氏和范氏插手说不过去,现在又公然造反,于是他们成了晋国的公敌,最终在大家的一片讨逆声中被联军击败。

中行氏和范氏外逃,从此消失在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智氏因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战后获得了巨大利益,一跃而成为晋国最大的一卿。

不过,几十年后,韩、赵、魏又重演了当初的这一幕,联手将智氏灭掉! 随机文章蒙古帖木儿有西征打欧洲吗?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揭秘水星的水冰之谜,430多度炙热水星上面竟还有冰山存在耶稣是外星人是真的吗,教堂壁画显示耶稣在宇宙飞船中(猜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赵庄姬和晋景公是什么关系?她为什么要污蔑赵氏?

是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所以两个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姐弟。

为何说是姐弟呢?在《》中,将赵庄姬记载为晋成公的姐姐,《左传》中却说赵庄姬为晋成公之女。

综合各种资料我们合理推断,晋成公和赵庄姬只可能是父女关系,极有可能是太史公记错了,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

赵庄姬的丈夫是晋国下军主将赵朔,也是权倾一时的赵氏当家人赵盾的嫡子。

在赵氏孤儿的惨案中,赵庄姬为何要污蔑自己丈夫的家族呢? 赵庄姬很早就成为了寡妇,她的丈夫大概在晋景公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可能就是因为丈夫死得早,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她与叔父赵婴的私通一事。

公元前601年,晋成公时期,赵盾积劳成疾,病故而死。

赵盾死后,赵氏一族交到了赵盾的异母弟手中。

可是赵括、赵同都是能力不足之人,无法让赵氏继续强大下去,反而使得赵氏不断和当时势头大好的一族交恶,断送了赵氏一族的退路。

赵盾在世之时,中的局势是由赵盾和郤缺一起把持的。

郤缺是胥臣所提拔起来的,政治手段高明,赵盾也有提拔他,所以赵氏和郤氏在那个时期是友好的同盟关系。

可是,赵盾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赵括他们竟然如此不懂得变通。

他们赵氏一族向来就是亲近先氏和郤氏,其余的胥、范、栾、荀几族则要对立起来,可中行、范这些氏族的崛起之势已经很明显了,阻止不了,他们不但不变通,反而得罪了他们。

赵括、赵同是赵衰和的女儿所生的儿子,他们在赵盾这个当哥哥的很厉害的情况下,不学无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对政治 ,却担负了赵氏这么一个大家族。

赵朔是赵盾之子,他看出了赵氏一族所面临的险境,屡次劝说两位叔父,但是两位叔父不听。

无论是在政绩还是辈分和官职上,两位叔父都高于赵朔,赵朔没办法挽救赵氏一族,只能更加努力,在战场上立功,争取能让赵氏衰弱的那一天来得慢一点。

由于赵朔表现优异,又有赵氏家臣的支持,所以在晋朝成长很快,到了晋楚的时候,赵朔已经是下军的主将了。

在这次邲之战中,赵括、赵同也出战了,这是第一次,赵氏家族的矛盾搬上了台面。

其实,若是赵氏一族的领导者是赵朔,赵氏的衰弱也不会来的这么快。

郤缺死后,执政,而赵朔又拥有晋国的军事大权,郤、赵两家联手,还可再创赵盾、郤缺之和盛,可惜赵朔早亡。

赵氏一下子落到了赵括等人手中,于是彻底走上不归路。

赵朔死了,赵庄姬又怨恨两位叔父当时抢走自己丈夫的赵氏掌权者之位,更是对叔父和丈夫的不合埋怨赵括兄弟。

赵婴是赵括和赵同的同父同母的弟弟,但是他和两位哥哥的年龄相差很大,对晋朝的局势看得也比两位哥哥更深。

赵婴曾劝说过哥哥们,但是赵括他们并不赞同赵婴的观点。

赵婴于是对赵朔这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侄生了的感情。

赵朔死后,留下了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赵婴就常常去看望她们生活得如何,时常劝导和疏通赵庄姬心中的伤感。

,赵庄姬就和这位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叔父搞到一起去了。

公元前599年,晋景公继位。

到了第三年的时候,他下令灭亡了赵氏一族。

《左传》记载是成公八年,赵庄姬和赵婴私通一事败露,赵婴被两个哥哥赵同、赵括赶到了。

更加细致的说,是在公元前587年的时候,赵庄姬就和赵婴私通了,然后在公元前683年,赵庄姬因怨恨赵括兄弟,于是向晋景公举报,说赵氏的赵括和赵同要谋反叛乱。

晋景公自然是相信自己的姐姐,所以立刻下令抄了赵氏的家。

因为赵庄姬的儿子有公族的血脉,所以才没有被晋景公一起杀掉。

随机文章陆地霸主猛犸象灭绝之谜,真相竟然是骨质疏松(缺钙)真实酒与污水定律案例分析,搬弄是非的人会弄垮整个团队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宇宙膨胀的三种结果,反弹收缩/大撕裂/绝对零度(都是宇宙末日)斯诺登所陂露的美国棱镜计划,全球都在美国的监控之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西汉和东汉环境类似,国力相仿 两朝帝王寿命为什么差异颇大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