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城之战:唐朝军人的伤心之地 哥舒翰的成名之战 最终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千问解读】
公元749年六月,在唐与吐蕃的战争中,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夺取吐蕃军事要地——石堡城的战役。
石堡城之战虽然代价很大,但这一战对河陇地区的影响也很大,它从根本改变了唐蕃双方在这一地区的战局。
吐蕃在这里丧失了攻势,而唐朝则不再局限于防守,而是向对方展开全面进攻。
一:烽烟四起
唐朝建立后不久即开创了辉煌的军功伟业,唐太宗在位时期,唐军东向击败了高句丽,斩俘其军数以十万计;北向击破了东部突厥,稳定了北部边防;自西又灭掉了高昌国,唐军深入西域腹地,并建立了安西都护府。
当是时,东西万里,唐军铁骑纵横,天下无敌。
唐太宗李世民也被尊称为是天可汗。
而在唐朝开疆拓土的同时,青藏高原上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吐蕃。
吐蕃兴起后,其赞普向唐朝求婚,但是唐太宗没有准许。
其使者回去后,称“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认为是吐谷浑从中作梗。
于是吐蕃赞普率军北击吐谷浑,得手后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
连战皆捷的吐蕃赞普认为自己的实力强大,遂“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向唐朝武装挑衅。
唐朝都督韩威轻敌出战,反而战败。
于是唐太宗“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
唐军主力的到来,立即改变了战场形势,唐将牛进达到松州后直接夜袭吐蕃大营,光人头就拿回来上千级。
吐蕃见势不妙,遂撤军,并以使者来谢罪。
这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后来形势好转,唐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数年后,唐将王玄策出使天竺,还曾借过吐蕃精兵。
唐高宗刚继位时,吐蕃也非常恭顺,还曾表示“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不过,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很久。
吐蕃军先是向北灭掉了吐谷浑,接着又对唐朝直接下手,于唐高宗咸亨元年攻陷了西域十八州。
于是唐高宗“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自副,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唐军总兵力有5万人,为长途奔袭,薛仁贵认为在高原地区作战,补给不易,当速战速决,击败吐蕃军主力。
于是他自带3万精兵进攻,大败吐蕃军后,进占乌海城。
此外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
但郭待封不听军令,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以至于被吐蕃军截击,辎重、粮草尽失。
失去辎重的唐军主力被迫退保大非川,后吐蕃军主力与唐军会战,缺粮少衣的唐军战败,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大非川之战掀开了唐蕃战争的大幕,此后双方自西域和青海一线展开连续多年的反复争夺。
唐军当时对敌对势力通常的作战方式是以精兵远程突袭,歼灭敌军主力或直捣黄龙,一战而定。
但吐蕃这个对手比较特殊,其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且面积广大。
唐军进入高原后会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而且高原地产贫瘠,补给极为困难,这就使得唐军无法深入高原,一战解决掉吐蕃。
而吐蕃则居高临下,随时可以攻击唐朝,但凭吐蕃的实力也根本灭不了唐朝。
于是战争就成为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当时的西域是一大战场,虽然自唐太宗时期便在此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但唐军只常驻几千人,有作战行动时,内地再派大军。
吐蕃有地利之便,每次唐军主力撤走,即来攻之。
唐高宗咸亨元年,吐蕃军队攻陷安西都护府;咸亨四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三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安西四镇再被唐将裴行俭收复。
如此反复使得唐军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于往复途中,因此唐睿宗垂拱三年,武则天一度放弃了安西四镇。
但吐蕃占据西域后,一方面控制了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可得到大量资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的资源反哺本土,以主力军攻击唐朝内地。
认识到西域重要性之后。
武则天在长寿元年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很快便又收复了安西四镇。
这次恢复安西四镇后,不再以少数军力卫戍,而是常驻3万精兵,这便是著名的安西军。
安西唐军战斗力强悍,吐蕃此后数十年内再无力染指西域,甚至安西军还一度打上高原,拔除了吐蕃在小勃律等国的势力,而吐蕃军却无可奈何。
西域唐军的优势确立后,唐朝与吐蕃的战场便到了青海和四川一线,其中青海一线为主战场。
青海一线,唐军自大非川之败后,不甘心的唐高宗于仪凤三年集结了18万大军再讨吐蕃。
在青海湖附近,唐军前军战败,黑齿常之夜袭吐蕃军营,稳定住了战局。
唐军主帅李敬玄无统兵之才,随后率唐军主力回撤,此后唐军转攻为守。
唐军的布防沿青海一线构筑,以河西、陇右为后援。
武则天时期,由于府兵制败坏,开始采取募兵制,军队战斗力上升,因此武周后期在青海一线的交战中,吐蕃军胜少败多,如将军唐休璟曾六战六胜、陈大慈四战四胜等。
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唐军与吐蕃都在对峙前线采用了城堡战术,即在险要地带构筑堡垒,留军驻防。
进攻时,以军堡为据点;防守时,以也以连串的军堡形成防御地带。
二:石堡军城
唐玄宗继位后,边境唐军募兵的比例极高,几乎已替代了府兵。
募兵往往携家带口驻扎在军镇附近,以之为家,因此募兵战斗力极强。
此时为了更好应对边疆战事,节度使制度已经设立。
除了在西域的安西、北庭两大节度使之外,在今甘肃、青海一带设河西和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驻军也以鄯州城为核心,分别有:临洮军15000人、河源军4000人、白水军4000人、安人军10000人、振威军1000人、威戎军1000人、莫门军5500人、宁赛军500人、积石军7000人、镇西军11000人、绥和守捉1000人、合川守捉1000人、平夷守捉3000人,共计64000人。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驻军也以此城为核心分布,分别有:赤水军33000人、大斗军7500人、建康军5300人、宁寇军8500人、玉门军5200人、墨离军5000人、豆卢军4300人、新泉军1000人、张掖守捉500人、交城守捉1000人、白亭守捉1700人,共计73000人。
两大节度使所辖近14万唐军,其布防遍及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一带,吐蕃军无法冲破这道密集的堡垒线。
而唐玄宗是一位非常喜好边功的皇帝,他显然不会满足于防守的态势,他需要的是进攻,不断地进攻。
开元十七年,陇西节度使李祎统率唐军进攻吐蕃,目标直至石堡城。
这个李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唐信安郡王。
信安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跟当时的皇上李隆基是一个辈分,攻击石堡城时已近70岁高龄。
此人本为家中长子,但他却将爵位让给了自己弟弟,唐中宗知道后非常高兴,特别封他嗣江王作为嘉奖;唐玄宗时又改封为信安王。
信安王虽为皇室出身,但他却文武兼备,先后出任蜀州、濮州刺史、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开元十五年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同年又任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前往朔方指挥作战。
北边形势平定后,李祎再任陇西节度使,对吐蕃方向作战。
之所以选定石堡城为进攻对象是因为此城是吐蕃军的前进基地,一旦拔除由唐朝驻军的话,不仅可以遏制吐蕃的攻势,更可在此驻军压制河湟谷地的吐蕃势力,因此其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李祎部将称“此城据险,又为吐蕃所惜,今总军深入,贼必并力拒守。
事若不捷,退则狼狈,不如按军持重,以观形势”——也就说这里不好打,咱们还是有机会再看吧!结果信安王李祎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
苟利国家,此身何惜!表面上看这是一句场面话,但实际上信安王李祎不仅嘴上说得漂亮,实际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督率诸将,倍道兼进,并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斩获首级,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
简单来说,李祎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突袭战,利用吐蕃军大意,率军突然杀入,然后将极为艰险的石堡城给攻了下来,而且缴获极大。
可以说李祎在此战中的表现是非常牛的,唐军损失应该也不大,吐蕃军可能没反应过来就把城给丢了,否则唐军也不会“并获粮储器械,其数甚众”了。
而石堡城拿下后,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地千余里”。
第二年,吐蕃便开始连连向唐朝求和,双方约以赤岭为界,同时展开互市。
到开元二十一年,吐蕃与唐朝正式在赤岭会盟,边境战事全面停息。
唐朝诗人高适作诗: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以纪念信安王在此战中的功绩。
战争的目的是不再战,战败求和是不再战,但战胜而和也是不再战,显然谁都想成为后者。
石堡城之战,下级军官看到的是此城艰险,不易攻取,硬攻的话伤亡会很大。
而皇帝和统军大将着眼的是以战止战,果然石堡城拿下后不久,战事则平息了,以一战之损失换取全线之和平外加有利的战略态势,哪个更划算呢?所以有时候“领导的水平就是高”绝不是一句空话。
三:得而复失
唐军攻克石堡城后,以镇兵守之,此后一直保持了在陇西方向对吐蕃军的战略优势。
而在河西方向,当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崔希逸是个老实人,他认为既然都签署盟约了,那么自然边境上就没必要再那么紧张了。
因此他联系河西当面的吐蕃将军乞力徐说: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
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也是个老实人,但想得稍微多一些,因为平时跟崔希逸打交道感觉也不错,于是回复: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也就是说,我知道你老崔说这话是诚心的,可是朝廷这档子事儿咱谁也说不准,未必可靠,万一有人出歪点子,那可就糟了。
不过最终在崔希逸的坚持下,乞力徐也同意了,二人“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
但事情正如乞力徐所言——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军进攻小勃律。
唐玄宗命吐蕃退兵,但后者没有听从,于是小勃律国破沦为吐蕃藩属,西域二十余国也归复吐蕃。
唐玄宗“甚怒之”。
第二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他陈述了河西方向吐蕃军疏于防备的事实,建议攻击吐蕃。
唐玄宗命宦官赵惠琮跟孙诲一起到河西,结果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
崔希逸虽然很为难,但是仍发河西兵攻吐蕃,入其境2000余里,吐蕃将军乞力徐逃亡。
之后,震怒的吐蕃进攻河西,“希逸拒破之,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拔新城,更号威戎军”,吐蕃军进攻受挫,反倒又丢了地盘。
感觉失信于人的崔希逸“悒悒怅恨,召拜河南尹,既而与惠琮俱见犬崇,疑而死”。
不过,对于这场战事,唐玄宗是非常高兴的。
河西军大胜的当年,唐玄宗命王维赴河西慰问将士,途中王维作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河西战事点燃了唐朝和吐蕃又一次大规模战争,不久之后战争蔓延至陇西、四川。
唐玄宗以萧炅代为河西节度留后,杜希望陇右节度留后,王昱未剑南节度使,在三个战略方向同时与吐蕃交战。
河西方向,萧炅“遣将追尾,有云出军上,白兔舞,大破吐蕃”;陇西方向,杜希望“发鄯州兵夺虏河桥,并河筑盐泉城,号镇西军,破吐蕃兵三万”;唯有四川方向,王昱战败,但随后以张宥代之,通过策反吐蕃守军夺回了安戎城,也获得了胜利。
开元二十九年,嫁到吐蕃近30年的金城公主去世,第二年,吐蕃遣使入唐报丧,并请和,但唐玄宗没有同意。
吐蕃于是“悉众四十万攻承风堡,抵河源军,西入长宁桥、安仁军”,此次进攻声势虽大,但却被浑崖烽骑将臧希液以锐兵5000破之,吐蕃军被迫向其他方向进攻,其中目标之一就是石堡城。
这时的河西、陇右节度使为一人所担,此人就是拒不援救烽燧堡第八团的将军盖嘉运。
盖将军此前在西域作战,曾统安西、北庭兵俘斩突骑施众数万人,开元二十九年盖嘉运献俘长安,唐玄宗大喜之下封其为两镇节度使。
盖嘉运可能是不熟悉对吐蕃的作战,当其攻击石堡城时,没有及时派出援军,致使这个重要据点陷落。
石堡城失守后,唐玄宗震怒,盖嘉运被解职,此后再不见诸于史书。
四:得之失之
石堡城失守后,使得吐蕃再次得到了进攻陇右的前进据点,而唐朝也集结大军于这一方向,与吐蕃军会战。
盖嘉运被免职后,皇甫惟明担任陇右节度使,此人为唐玄宗太子好友,他虽曾立主唐与吐蕃修好,但为将后,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作战中。
天宝元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破吐蕃大岭军;后来挥军青海,又破莽布支,斩首三万级,此战唐军将领王难得还斩杀了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天宝二年,皇甫惟明率唐军精锐,远程奔袭洪济城,大获成功,摧毁了这个吐蕃的重要军事基地。
但是,由于吐蕃重兵把守石堡城,其仍能以此为基地,不断出兵侵扰。
唐玄宗又命皇甫惟明攻击石堡城,但是吐蕃军不会再犯之前轻敌大意的毛病了,唐军攻坚不克,吐蕃援军又掩杀而来,遂败之,副将褚诩战死。
不过这次作战唐军主力未受重创,天宝三年,皇甫惟明再度大破吐蕃军,当年献俘长安,并得到唐玄宗封赏;天宝五年,皇甫惟明兼任河西节度使。
不久之后,皇甫惟明入朝,因得罪宰相劝玄李林甫而被陷害,天宝六年被赐死。
皇甫惟明之后,唐玄宗任用其养子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同时又使其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由此唐朝出现了以一人统领四镇节度使之兵的情况,这在其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曾与吐蕃交战时战死,当时其年仅九岁,后由唐玄宗收养。
成年后,王忠嗣经常以轻骑出边关作战,开元二十一年,27岁的王忠嗣以精骑300袭击吐蕃,当时“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因此这实际上是一次斩首行动,虽然赞普没抓到,但此战王忠嗣还是“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此后,王忠嗣军职越来越高,战功也越来越多,除了吐蕃外,其主要针对契丹和后突厥作战,结果就是打得契丹可汗“仅以身免”,“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平定了北边局势。
王忠嗣转任四镇节度使之后,率河西、陇右军于青海、积石大破吐蕃军;又在墨离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
有了王忠嗣在河西、陇右,唐玄宗再次想起了石堡城,并征询王忠嗣的意见。
但是王忠嗣给了唐玄宗不满意的答案: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
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表面上看,王忠嗣的话和二十年前信安王部将所讲差不多,但仔细分析的话却是不一样的。
信安王时,吐蕃自认为石堡城易守难攻,唐军绝不会轻易前来,因而疏于守备,得以被唐军突袭得手;但此时经过多年大战,石堡城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吐蕃军不可能再掉以轻心,而且从王忠嗣所言“举国而守之”的情况来看,吐蕃军在石堡城的防御体系绝不简单。
因此在当时的时局下,夺取石堡城必定是强攻,可能会付出死伤数万人的惨重代价。
因此王忠嗣建议等待时机,再进攻石堡城。
但在唐玄宗看来,这个答案不满意,当时恰好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于是诏王忠嗣分兵应接之。
但是“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唐玄宗因此迁怒于王忠嗣,此后李林甫趁机陷害王忠嗣,天宝八年,被贬中的名将暴卒。
王忠嗣不愿打石堡城,董延光又没有打下来,唐玄宗又以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接着打,显然已经是杀红了眼。
哥舒翰这个人挺有意思,他是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的后裔,父亲任职唐朝的安西副都护,家里很有钱。
四十岁的时候因被人刺激,而到河西从军,由于哥舒翰很有钱,仗义疏财,因此士兵们很拥护他。
后来得到王忠嗣赏识后,不断升官,战功也不断,到王忠嗣被贬时其已经担任陇右节度副使。
当时唐玄宗对王忠嗣很生气,要不是哥舒翰拼命为老长官求情,其处置可能更惨。
但是当上了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也知道,石堡城已经是必打不可了,否则自己的下场连王忠嗣都比不上。
天宝八年,“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
这次用兵除了陇右、河西之兵外,还有其他军镇的援军以及突厥附庸军。
而石堡城三面险绝,只有一面可攻。
吐蕃军以积檑木及石防御,唐军难以攻上。
打了几天后,哥舒翰召“高秀岩、张守瑜,欲斩之”,二将言三日内必克,结果果然拿下了石堡城,并俘虏了悉诺罗等四百人。
石堡城之战,向来有一种说法是哥舒翰军死伤数万人,但杀伤吐蕃军仅几百人,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首先,这么一座艰险的城池绝不可能只有数十人,也不可能就几百人。
史书原文为“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
这个“但”的意思是“只要”,也就是说吐蕃军只要以几百人守“惟一径”就能如何如何,而不是说石堡城吐蕃军一共就几百人。
因为到最后,唐军光俘虏就抓了400人。
而此战,唐军先是攻击了几天,后来高秀岩、张守瑜两将军又死命攻击了几天,吐蕃军若非死伤惨重,也不会城破,以最后仍有四百俘虏推断,估计该城驻军当至少有几千人。
那么唐军死伤数万的可能性大吗?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不太可能全都死伤在石堡城的攻击上,因为对于这个重要据点,吐蕃军不可能放任唐军进攻。
天宝二年,皇甫惟明进攻石堡城时,是被吐蕃援军突袭打败的;王忠嗣在给玄宗提看法时也说“吐蕃举国而守之”,举国肯定有些夸张,但显然不可能在石堡城周围没有别的部署。
因此哥舒翰在攻打石堡城时,可能也与其他吐蕃军队发生了交战,因为史书记载,哥舒翰还“禽其相兀论样郭”,显然也是有所大战的,而伤亡数万人可能是这次作战的总损失。
因为对这次石堡城之战,当时的文人大都采取不支持的态度,认为唐玄宗穷兵黩武,偏爱边功却不爱惜士卒生命,因此多有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即是写出来的都是真的,但却略去了关键过程,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如上文中的记载,只说俘虏了四百人,却不说杀伤多少人;只说唐军最终死伤数万,却不说是否全部损失于攻城中。
而不支持的文人中,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一个,他称: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将哥舒翰取石堡城与过斗鸡得到唐玄宗宠爱的小儿贾昌相比,以示讽刺。
不过也有人认为石堡城之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哥舒歌》赞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我们前面分析过石堡城的地理位置,此城确实是非常关键的。
当初王忠嗣也只是建议现在先别打,而不是不打,而哥舒翰既然以惨重损失拿下石堡城之后,其积极地一面就显现出来了。
因此统军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拿下石堡城的代价大小,而不是其有没有价值。
只有那些文人们才单纯以死伤去问题。
拿下石堡城后,唐军又夺取了洪济、大莫门、五桥、树敦城,九曲之地重新被唐全部夺还,再加上之前哥舒翰在青海湖上龙驹岛修筑的应龙城,唐军在青海一线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又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唐军彻底形成了对吐蕃的优势,后者不再具备挑战唐军的实力。
但是,一年多后,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命“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将士,及守军郡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附行营”赴内地平乱。
由于河西、陇右精兵主力的回调,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吐蕃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此后不断遣军反攻,河陇之地接连又被吐蕃攻下,其中自然也包括石堡城。
唐朝失去河西、陇右之后,长安也一度失陷,被迫在凤翔、泾原一线重组首都防卫圈。
而当时自青海撤到内地平叛的神策军后来成为了唐庭禁军,内制藩镇,外压吐蕃,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吐蕃军终于碰到了钉子,屡次战败。
但是唐朝也无力再收复河西之地了,一直到了唐晚期张议潮起兵后建立归义军政权,河西十一州才再次归于唐朝大旗下。
此时的吐蕃已经分崩离析,唐朝也在数十年后走向了灭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