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 宣告夏朝走向灭亡,商朝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千问解读】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进行的一场决战。
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
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夏启攻灭有扈氏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但是普天之下没有铁打永固的江山,夏王朝在经历了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等重大历史变故后,一步步走向衰微、走向归宿。
到了大约400年之后,夏禁登上了君主的宝座。
这位末代君主,以他的倒行逆施为自己挖掘了坟墓,他任用嬖臣, 骄侈淫逸,对广大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激起臣民的普遍憎恨和反抗。
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子及汝皆亡。
”这表明夏王朝的统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彻底灭亡的丧钟已经蔽响了。
同夏王朝无可挽回的衰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周边的方国商,则羽翼丰满,迅速崛起。
商,原是一个历史悠 久的氏族部落,子姓,始祖名契。
它开始活动于番、砥石,后逐渐南移,进入今河南地区。
经过相土、冥、上甲微等历代首领和广大族众的努力开拓,逐渐强盛起来,并初步形成了早期国家规模。
到夏桀在位期间,它已由夏室的属国演变为足够与夏抗衡的对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商族已拥有了自己雄才大略、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商汤天乙, 在他的卓越领导下,商各方面的实力都进一步增强,其作为中原地区新统治者的地位已是呼之欲出。
商汤顺应时势,抓住千载难遇的良机,及时将部族统治中心迁徙于亳地,开始积极筹措攻灭夏朝的战略大计。
愚昧骄妄的夏桀对于商汤的战略动态茫然不知,依旧醉生梦死,作恶为虐,这样就在客观上为商汤从事战争准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政治战略上,商汤采取了争取民众和方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强大政治攻势,为日后鸣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在军事战略上,商汤在贤臣伊尹、仲虺等人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积蓄力量,伺机破敌。
这具体表现为:一.做到知彼知己,计出万全,为了彻底察明夏桀集团的内部情况,商汤创造性开展“用间”活动,大胆派遣伊尹多次打人夏桀内部,充当间谍,了解和掌握了夏王朝内部“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创造了前提。
二.先弱后强,由近及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完成对它的战略包围,最后举攻克夏邑,取而代之。
商汤把第一个打击的目标指向了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消灭了葛国。
这既翦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检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又大大提高了商汤的政治威望。
四海之内都赞扬他是正义之师,出征不是为了掠夺财富,各地老百姓像“大旱之望甘霖”一样盼着商汤的军队。
商汤便趁热打铁,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对夏能的战略包围,打通了诛灭夏桀的道路。
在商族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商汤等人所制定的战略方针一步步得到实施,这时传来了夏都到处流传着“上天弗恤,夏命其卒”的民谣商汤敏锐地意识到伐桀的时机已到,果断决定把灭桀行动付诸实施。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立国400余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顶之灾,仍然有相当的实力。
当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当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
商汤得知后,马上向夏桀“谢罪请服,复人职贡”,暂时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不久,又传来了夏莱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遂再次停止向夏桀贡奉。
这一回,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有缗氏公开反抗,商汤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便下令起兵,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公元前1726年左右,商汤正式兴兵攻伐夏桀,揭开了鸣条之战的序幕。
战前,商汤学习当年夏启伐有扈氏时的做法,举行了郑重的誓师活动,在誓师大会上,他发表了一篇义正词严、大气磅礴的训词,一一列举夏桀破坏生产、施行暴政、残酷盘剥及欺压民众的罪行。
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同时商汤还严肃地宣布了战场纪律和作战要领,这番誓师,和当年的《甘誓》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大地振奋了士气,鼓舞了斗志。
战前誓师仪式结束后,商汤便动用作战性能良好的兵车70辆、能征惯战的敢死队6000人,会同各同盟国的参战部队,采取迂回战略,“以迂为直”,迅速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袭夏桀的老巢。
商汤大军压境的消息终于传人夏都,传人夏桀的耳中,一直沉溺于醇酒美人温柔之乡的夏桀这时才如梦初醒,方寸大乱。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仓促应战,统率一批早被歌舞升平生活消磨尽了战斗力的将士,西出去抵御商汤的进攻。
两军在鸣条地区相遇,展开了一场生死会战。
旌旗翻卷,鼓角齐鸣,杀声震野,血流成河,鸣条之战打得异常激烈,但毕竟商汤麾下的将士在各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这既表现为拥有的必胜信念和旺盛的杀敌勇气,也表现为将士的训练有素和武艺高强。
夏桀手下的乌合之众怎是这些“必死”之士的对手!在商汤军队勇猛无比的冲杀下,夏桀的主力部队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商汤一举攻克了夏邑,赢得了鸣条之战的胜利。
夏桀见大势已去,被迫逃到属国三股。
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适时展开追击战略,挥师南下,对溃败逃窜中的夏桀残部实施打击,攻灭三朡,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反扑的机会。
夏桀穷途末路,只得率极少的残部仓皇逃奔南巢(在今安徽寿县南)。
他忧怒交加,不久便病死在那里,夏王朝至此宣告彻底覆灭。
商汤率师凯旋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有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三千诸侯的拥戴,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
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一商朝在铁血之中诞生了。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典型的新旧王朝更替战争。
商一举推翻了垂死腐朽的夏王朝统治,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这在当时是合乎广大民众的愿望的,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得到后人的普遍肯定和赞扬,被认为是“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吊民伐罪、顺天应人的光辉典范。
同时,商汤在此战中所反映出的卓越指挥艺术和才能,对于后世战争的实践和军事理论的构筑,也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5万人 蜀汉为什么就一蹶不振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