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抗战失败的始作俑者汤玉麟:不战即撤守热河
【千问解读】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
国民党政府命令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
1933年1月1日,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炮击临榆县城。
中国守军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1月3日,山海关沦陷。
2月21日,日本关东军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二4个师团主力,纠合伪军张海鹏部共10多万人,分3路进犯热河。
北路由通辽攻开鲁;中路由义县攻朝阳;南路由绥中攻凌源。
守凌源的万福麟部于兆麟师一度抵抗后,因腹背受敌,退守长城线上军事要塞喜峰口。
国民党热河省政府主席、东北军师长汤玉麟为保持自己的军阀势力,反对辽、吉、黑省抗日义勇军退入热河境内,怕把日军引入热河地区,又阻止东北军4个旅开赴热河,后几经疏通方得开入。
3月初,汤玉麟置军事于不顾,从平津调集大批汽车,又将前方军用载重汽车240余辆扣留,向天津租界抢运私产,并自动弃守平泉以北、承德以东高地,严重影响了前方抗日官兵的士气。
3月3日下午7时,汤玉麟在既无命令,又无敌情的情况下,带4个旅擅自弃守国土,离开承德,西逃滦平,撤至察哈尔省沽源县一带。
3月4日上午11时许,日军仅有128名骑兵,兵不血刃占领了承德。
此后,形势急转直下,日军很快占领了热河全省。
这位不太光彩的逃跑将军汤玉麟,是阜新县(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
汤玉麟,1871年出生,字阁臣,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人。
汤玉麟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给人放羊,青年时在义县赶车运输货物,往来于阜新、朝阳之间。
一次外出,途中遇土匪被劫挨打,他一气之下投身“绿林”。
汤玉麟打仗凶猛,被土匪委以“二当家的”。
以后,汤玉麟从土匪中拉出一伙人,进占锦西县境大红螺山,成了“山大王”。
一次张作霖被清兵包围,汤玉麟给解了围,从此他们成了结义弟兄。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三十晚上,张作霖、汤玉麟的队伍被匪帮金奉山带领的沙皇俄国骑兵中队偷袭,张、汤队伍溃逃,仅剩下100余人。
此后,张、汤投奔八角台(今台安县台安镇)商务团练首领张景惠。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2月13日,汤玉麟随同把兄张作霖向清廷新民府投降,队伍改编为巡防营,汤玉麟任左哨哨宫。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密令新民府捕杀降而复叛的辽西巨匪杜立山。
汤玉麟等设计捕杀了杜立山,因而立功,汤被提升为奉天前路巡防营第二营帮带。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奉天总督赵尔巽调张作霖、汤玉麟至奉天(今沈阳),镇压革命党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汤玉麟历任团长、旅长、东三省巡阅使,署中将衔顾问,奉军陆军第11混成旅旅长,第11师师长。
民国4年(1925年)11月,郭松龄(1883年—1925年,字茂宸,沈阳市人,同盟会员,爱国将领,曾任奉军副军长、副司令等职)在河北滦县率部队反戈,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汤玉麟率部出义县大凌河两岸截击郭军立功,张作霖提升汤玉麟为热河都统。
1928年(民国17年),东北易帜,张学良继父位,任命汤玉麟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热河省主席兼陆军第36师师长。
汤玉麟统治热河期间昏庸残暴、横征暴敛,民众怨声载道,称他为“汤扒皮”。
他任人唯亲,省府厅局长、军队团旅长以上长官及县长,大都由其子、侄、甥、婿等担任。
二儿子汤佐辅为省财政厅长,大儿子汤佐荣为省禁烟局长,阜新县县长周铁铮是他女婿。
汤玉麟统治的热河省境,盗匪遍地,为害百姓,民不聊生。
汤玉麟与土匪同流合污,合伙贩卖、私运鸦片,抢劫、搜刮民财;汤军还以剿匪为名,向群众要粮要钱,榨取人民血汗。
1931年4月,汤玉麟派曾驻防阜新县的东北骑兵第十七旅李守信(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日军侵占热河时投降日军)团残酷镇压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嘎达梅林起义,割下嘎达梅林人头,献给达尔罕郡王。
1931年(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汤玉麟为保住热河地盘和沈阳等地私产,与日伪关系十分暧昧。
1932年(民国21年)2月,在日本关东军控制下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独立宣言》时,汤玉麟派代表谢履西出席会议并签字。
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时,汤玉麟被任命为伪满洲国参议府副参议长兼热河省主席。
汤玉麟虽未到职,表面上也表示反对,但私下又让谢履西代致谢意。
1933年3月热河失陷后,全国舆论哗然,纷纷要求严惩汤玉麟。
国民党政府在人民舆论压力下,决定让张学良辞职,由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兼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
于3月8日下令,褫夺汤玉麟各职,汤玉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冯玉祥。
5月,参加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爱国军人组织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任命为察东游击队司令,但未参战。
7月,汤玉麟暗中派人与日军接洽,准备投降,后因其部下极力反对而未成。
10月,因与刘桂堂争夺防地,发生混战,后经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调停,汤部被改编。
汤玉麟被委任为第29军总参议,从此被解除了军权。
1934年1月9日,国民党政府撤销对汤玉麟的通辑令。
5月2日,北平军分会任命汤玉麟为高等顾问。
半年后,汤玉麟辞职回天津,从此势力衰落。
1949年病故
苏峻之乱是如何回事?苏峻的阴谋是如何被东晋朝堂挫败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文豪曾有言:“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灭烬。
”这里所说的苏峻之乱发生在东晋王朝统治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公元327年,东堂官员苏峻竟然联合朝中一位将领,打着讨伐奸臣的旗号,带兵对建康发起了攻击。
叛军实力强盛,东晋朝堂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因此第二年建康城破,苏峻篡权初步成功。
但判贼就是判贼,怎么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呢?所有的一切都随着苏峻战死沙场而落下了帷幕。
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算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早在当初的叛乱之时,苏峻就在为国效力,镇压叛乱时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谁知道随着手中权力的高涨,苏峻的野心也被激发出来,渐渐生出了其他的想法。
还没等到他付出行动,朝中一位大臣庾亮就已经发现了苏峻的异常,征召苏峻入朝为官。
这个做法有两个顾虑,一是认为就算苏峻现在造反那也是小祸端,毕竟苏峻现在实力有限。
另外则是考虑到如果等苏峻积累到足够的实力之后再行作乱,那恐怕难以压制。
奈何当时朝中之人都不同意庾亮的说法,认为他太操之过急。
在消息传到苏峻耳朵之后,他便派人向庾亮转达了自己不愿意入朝的想法。
庾亮无奈只好调集了一大批将领驻守在苏峻周围,提防他的不当举动。
尽管如此,庾亮还是不放心,便以朝廷的名义将苏峻加封为大司农,并将他麾下的士兵全部交给弟弟统领。
苏峻清楚的知道,若是一昧的拒绝会导致情况更加危急,便主动请求担任青州一个偏僻荒镇的官员,但是庾亮没有允许。
苏峻清楚庾亮的想法已经不能改变,但又实在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于是在赶往赴任的过程中,便决心听取手下的意见,带领军队起义。
苏峻也得知朝中大将军祖约对于朝廷向来有怨恨之心,于是派遣参军前去商议与他联手讨伐庾亮。
祖约欣喜的答应了他的建议,并立刻派遣自己的侄子带领军队与之会合,正式反抗东晋王朝的统治。
东晋方面在收到苏峻恕不从命的消息后,多位将领就想带领军队进入建康,保卫京师的安全。
奈何庾亮都没有同意,让这些军队镇守在他们原本的岗位之下。
只不过庾亮对当时的军队也进行了重新的部署,例如任命吴兴太守负责监督三吴地区的军事行动,防止苏峻突然的攻击。
与此同时,当朝尚书还向司徒王导建议,在苏峻还未到达瞿林之前,派遣更多的军队驻守在此,让苏峻方面不能顺利度过河。
要趁着苏峻还没到达历阳时,先行发起攻击。
若是等他先到达,必会造成人心动乱,反而不利于东晋王朝的防守。
虽然王导同意了他的建议,但做最后决策的庾亮却不以为然。
直到事情发生后,庾亮这才追悔莫及。
随着苏峻军队的不断接近,京城的形势也一度危急。
庾亮派遣多位将领包括自己的亲弟弟在内,镇守在石头城。
他又命令左威将军担任历阳太守,全部用来对抗苏峻势力。
奈何庾亮此人还是太过骄傲,他并没有进行详细的部署,所安排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这对于早有准备的苏峻来说根本,因此在苏峻的带领之下,军队很快就进入了建康地区。
王导等一批大臣都在宫殿中坚决保护在身旁,让已经攻城的苏峻暂时不敢入殿。
但苏峻却放纵自己的士兵在后宫中胡作非为,甚至奴隶百官,让他们背着重担登山,目的就在于折磨侮辱他们。
早在建康城破之前,庾亮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结局。
因此先行一步带领一批士兵赶往寻阳地区,并以的名义颁布了多个诏书,对军队进行重新部署。
其中为,带领手下军队共同反抗。
温峤此人,本就是忠君爱国之辈,他还十分大方地将自己的私人队伍分给了庾亮统领,从而增加了庾亮获胜的可能性。
为了更快获得胜利,军队中自然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
温峤与庾亮二人相互推诿,大家都没有接受。
还是手下人提议,最终决定征西大将军担任军队主将。
其实这个过程也很是坎坷,之前陶侃没有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他就对朝廷心存不满。
还是在温峤的不断劝说下淘汰,陶侃才下定决心维护晋王朝的统治,带领军队与温峤会和。
讨伐军一路上的行进路线很是顺利,在覆灭了祖约势力之后,他们又将目光对准了石头城。
其中一位将领大败苏逸,也就是苏峻的儿子。
而他的另外一个儿子苏烁则带领着上百骁勇善战的士兵渡过淮河,与讨伐军队交战,奈何最终却被反杀。
主将都已经战死沙场,士兵们又怎么能够继续下定决心交战呢?很快士兵们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他们为了活命纷纷放弃武器四处逃窜,导致苏峻军队遭遇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这个时候的苏峻早就在之前的战乱中被乱刀杀死,根本就没有将领能够站出来组织军队进行反击,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苏峻造成的混乱总共历时两年之久,对当时的社会局面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在苏峻之乱爆发后,京城地区陷入一片荒芜中,经济萧条,社会混乱。
百姓更是流离失所,所有的一切都呈现着渺无生机的现象。
这与当初判断失误的庾亮逃不开关系,若是他能够正确意识局势的发展,在开始之初就挫败苏峻的阴谋,那或许也就没有后世如此沉重的结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黑奴起义为什么没有爆发大规模运动 失败的根本真相是什么
因为大航海,世界开始逐渐的变小,原来互不相通的国度,开始进行海上贸易,一些珍惜矿源有了流通的机会,各个国家彼此取长补短,世界发展的更快了。
大的变革总伴随着鲜血与死亡。
哥伦布带着西班牙皇室的任命,率领着船队浩浩荡荡来到了美洲。
这个时候的船员心情是激动的,海上的生活枯燥而乏味,两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部分人的精神情况出现问题。
这块大陆的发现让他们兴奋了好久,但最令他们兴奋的,还是那些穿着原始的土著们。
原始,就说明是可侵略的,白人手中的火枪就是上帝,就是合法杀人的豁免权。
杀戮了一批又一批的土著人民,扩充了一片又一片的肥沃土地。
白人们自以为高贵,高贵的人不像畜生一样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也不屑于干粗糙低效的农活。
因此非洲人的奴隶买卖开始火热了起来,一船又一船的黑奴衣不遮体地来到这片大陆,开始的眼神还很迷茫,后来就变成了麻木。
白人对黑奴的需求量非常大,每个种植园都要几十上百个黑奴,而五六个白人掌握着资金和武器,就在离黑奴不远的那座高堡里享受着香槟和肉排的美妙生活。
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人数差距明显,数字上看并非毫无反抗的能力。
事实上还真有几个黑人也是这么想的,自由的灵魂日夜涌动,终于在一个难以入眠的深夜,和理性意识达成了妥协——成功就是自由人,不成功也是自由魂。
起义打响了,几个黑人举着锄头和铁掀呐喊着扑向城堡,几声枪响过后,看守种植园的白人吆喝几个干活的黑人拉走了尸体,田园又陷入平静。
失败的原因很简单,辛苦的农活和有组织的作息让黑奴们没办法组织沟通,因此就没办法进行大规模的。
另外,白人掌握先进的热武器,各个种植园乍看上去,实际上相互依仗,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系网。
一没外界信息二没先进武器三连饭都吃不饱的黑奴想造反,简直就是说笑。
成天遭受高强度的劳动,又不饱,还没有有效的组织协调方式,反抗等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