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汉王朱高煦到底有多不会造反?
【千问解读】
汉王朱高煦到底有多不会造反?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1399年,燕王发动了靖难之变,虽然打出的旗号是为 ,但实际上是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和明帝国的最高统治权,同时也是为了抵抗削藩运动而进行的自保行为。
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嫡次子,自然也随朱棣一同出征。
而身为燕世子的嫡长子因不精武艺,于是被安排在了北平城负责后勤供给。
朱高煦小时候曾经被朱元璋召入京师,与秦、晋、燕、周四大藩王之子一同进行文化学习,但朱高煦却无心文字,一心喜爱舞刀弄枪。
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朱高煦能够成为一名武将依然能够有所建树。
但他举止轻佻,丝毫不顾皇家礼仪,这就使朱元璋感到十分厌恶,于是将他逐回燕地。
回到燕地的朱高煦专心修习武艺,马术、剑术等都颇有成就,朱棣也将他向一名武将培养。
在靖难之变中,朱高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在新朝建立后,他的野心就开始逐渐膨胀了起来,意图夺取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此时的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
但可惜的是,朱高煦的谋划几乎全部落空,最终落得了兵败身死的下场。
相助朱棣发动靖难之变 在靖难之变前,朱高煦就一幅难成大器的样子。
在公元1398年继位之时,朱高煦跟随燕世子朱高炽一同进京朝贺。
在回燕地前,朱高煦还将开国功臣长子徐辉祖的爱马偷走。
在归藩途中,还肆意滥杀无辜,沿途的许多官员和百惨死在他的刀下。
但地方官员都忌惮他燕王次子的身份,不敢予以抓捕,只能上报朝廷,使得燕王的名声遭到败坏。
实际上,朱高煦也常常在燕地滥杀无辜,还险些因此被朱棣处死,当然这是后话了。
朱棣对于他这个儿子可谓是又爱又恨,毕竟舐犊情深,朱棣也不好过分处罚他,但也。
公元1399年,朱棣正式扛起了 清君侧 的大旗,率领燕军主力攻向南京城。
作为朱棣为数不多能征善战的儿子,朱高煦自然被任命为燕军先锋。
公元1400年发生的白沟河之战可谓是决定靖难之变胜败关键的重要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朝廷和朱棣都投入了几乎全部的主力部队,朝廷方面出动六十万人,在大将的带领下进驻白沟河列阵以待,朱棣则率领二十万军队随后赶到了此地。
从时间顺序上看,朝廷的兵马已经占据了地利,而且朝廷的军队数量和燕军数量形成了3:1的优势局面,燕军的境地变得非常险峻。
事实也确实如此,朱棣在白沟河之战中打的十分辛苦,几次都险些被都督父子活捉。
直到朱高煦赶到,才将二人斩落马下。
这场战役虽然以燕军胜利为告终,但燕军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至于为后来的东昌之败埋下了伏笔。
在东昌之战中,朱棣遭遇了难得一见的大败,不仅帐下大将张玉战死沙场,自己也被朝廷的军队困死。
在这危急时刻,朱高煦率援军杀到,拼死将朱棣救出。
对此, 《·列传·成祖诸子》 中曾有相关记载: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
成祖大喜,曰: 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朱高煦并不适合做一名君子和文官,而战场才是他的最终归宿。
虽然他的人品并不好,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战场上的光辉表现。
可以说,张玉和和朱高煦就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两大军事支柱,只要二人有一人尚存,靖难之变就依然有着成功的可能。
但是,正是因为朱高煦在战场上立下了无数战功,甚至还身背救驾的卓越功勋,这就使他更加肆无忌惮。
在朱棣改朝换代之后,朱高煦的野心也随之逐渐膨胀了起来,并不甘心只屈居于汉王之位,这就为后来的皇位争夺战埋下了伏笔。
觊觎太子之位,参与夺嫡之争 公元1403年,燕军攻克南京城,正式宣告建文朝的终结。
而从这一年开始,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年的年号被改为了永乐。
而曾经的燕世子朱高炽,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子。
但是此时朝中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那便是建立朱棣改立朱高煦为太子。
对这一建议持赞同意见的大多为靖难之变中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的燕属官,代表人物就是淇国公丘福。
丘福认为朱高煦的性格非常接近朱棣,比朱高炽更有帝王气质,但是朱棣思虑再三最终也没有同意。
相反,还将他的封地设在了遥远的云南。
对此, 《明史·列传·成祖诸子》 中有着详细记载: 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
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
高煦曰: 我何罪!斥万里。
不肯行。
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
成祖不得已,听之。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
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从这一时期开始,朱高煦开始向太子宣战。
首先便是陷害太子府属官,如解缙和黄淮等人都遭遇了他的陷害而被朱棣下狱。
随后又在朱棣面前言尽太子的坏话,离间二人的父子关系,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改变朱棣的心意。
但可惜的是,朱棣对此心如明镜,并未心生易储的想法,甚至看出了他想要夺嫡的野心。
有声音认为,在东昌之战结束后,朱棣曾经暗中表示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原因是世子朱高炽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不太适合继承大位。
但笔者在翻阅《明史·列传·成祖诸子》时并未找到相关记载,而且在战役结束后朱棣仅仅说了句 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而已,所以这种说法应当不实。
但是,《明通鉴》中却出现了 勉之!世子多疾 这样的一句记载。
《明史》和《明通鉴》虽然都为所编撰,但《明史》是在年间编撰而成的,《明通鉴》则是完书于年间。
很明显,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更能接触到更加贴近事实的材料。
而且如果朱棣真的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为何没有被收录在《明史》当中,而是仅仅被《明通鉴》所收录? 再者,朱高煦虽然杀敌英勇,但他在靖难之变前所做下的许多恶事都被朱棣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相比之下,朱高炽为人宽厚,大有一副仁主之相,无论如何朱棣也是不可能将皇位传给朱高煦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朱高煦之所以参与到皇位争夺战来,只是因为居功自傲,认为坚守在后方的朱高炽没有半点功劳,而这天下是由他打下来的,所以才会激起那份不属于他的野心 仁宗继位后仍不死心,最终兵败被杀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驾崩离世,此时朱棣的遗体尚未运回至京师。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城继位称帝,也就是。
次年洪熙元年,按照朝廷礼制从南京前往北京城祭祀祭拜。
朱高煦看准这次机会想要进行伏击,但却因计划并不周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并未能够成功。
眼看朱瞻基被立为太子,朱高煦只好暂时罢手,继续等待时机起兵发难。
不幸的是,明仁宗执政不足一年就因过度操劳匆匆离世,朱瞻基顺理成章坐上了皇位,也就是。
朱高煦认为当下这个新旧朝交替的阶段是千载难逢的兵变时机,于是在公元1426年八月在封地起兵造反。
为了提高兵变成功的可能性,朱高煦还在联络了重臣英国公张辅,想以他为内应,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英国公张辅何许人也?其父乃是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大将张玉。
可以说,张玉一家是永乐朝最大的功臣,也是最忠心于朱棣的臣子之一。
朱高煦就算要在朝中勾结一名内应,也不应当找到张辅,毕竟朱高炽、朱瞻基的继位都是朱棣的意志,张辅自然要对朱棣尽到最后一丝臣子之心。
往后的事情似乎已经很明了了,张辅不出意料的将朱高煦叛变的消息告诉了朱瞻基,这就给朱瞻基创造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同年朱瞻基,将朱高煦及其部众围困在乐安城中,并施以攻心计离间城中将帅。
见到大势已去的朱高煦只得选择投降,这次叛乱就这样不温不火的结束了。
对此, 《明史·列传·成祖诸子》 中有着相关记载: 城中人多欲执献高煦者,高煦大惧。
乃密遣人诣行幄,愿假今夕诀妻子,即出归罪。
帝许之。
是夜,高煦尽焚兵器及通逆谋书。
明日,帝移跸乐安城南。
高煦将出城,王斌等力止曰: 宁一战死,无为人擒。
高煦绐斌等复入宫,遂潜从间道出见帝。
在笔者看来,朱高煦的谋反过程好似儿戏一般。
首先便是他对自身势力有着不够清楚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已经积累够足够的声望,以至于能够让封地的将士们都跟着自己承担诛九族的风险起兵反叛朝廷。
再者,在城中将士士气尽失的情况下,朱高煦还摆出一副要与朝廷兵马血战到底的决心,而自己却又在夜间偷偷出城前往大营,这又置城中将士于何地?朱高煦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伏地投降就能够免除一死,但殊不知在他起兵反叛朝廷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锁定了。
结语 为什么说朱高煦是 最不会造反 的王爷,正是因为他在离间朱棣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时,自己丝毫不注意个人行为。
正常逻辑下,为了讨取朱棣的欢心,朱高煦自然要展露出自己 贤德 的一面,这才好与他口中的 恶 太子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变本加厉,这样又如何能够起到预想的效果呢? 再者,朱高煦本身就不精文学,对于儒学经典更是嗤之以鼻,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武夫,而这就让他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最后机会。
在他心生夺权野心后,不但没有加强文学方面的学习,反而更加痴迷于修习武艺。
相比之下,太子朱高炽精通儒学,也有着多年治国理政的经验,早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储君。
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朱高煦本想效仿朱棣再来一场靖难之变,但却在没有稳定帐下士卒军心的时间节点就贸然选择出兵,这就给了明宣宗朱瞻基一个完美的平叛机会。
朱瞻基通过攻心术使叛军将士纷纷与朱高煦离心离德,很多人甚至想将他活捉送给朝廷,以换取功名利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高煦又如何能够重现靖难之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一座古墓,规模比十三陵还大,墓中一件宝贝价值连城
多尔衮为什么对明朝旧臣照单全收?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军队后,率领清军经朝阳门进入北京,“下令诸将士乘城,厮养人等概不许入,百堵,秋毫无犯”。
同时,为了尽快稳定形势,多尔衮入城之初,就开始全面接管和使用明朝既有的行政官僚体系,以维持北京及周边地区秩序。
为了安定士绅官僚之心,多尔衮下令保护他们的产业,“故明勋戚赡田已业俱准照旧,乃朝廷特恩,不许官吏侵渔,土豪占种。
各勋卫官舍,亦须加意仰体,毋得生事扰民。
”同年八月,又按照明朝旧制确定了在京文武官员俸禄等福利待遇;九月,面向文武各官及军民人等传达安抚政策:“尔等但备办粮草,赍送军前,此外秋毫不扰。
城市村庄人民各照常安居贸易,毋得惊惶。
” 为了动员各衙门官员照旧办事,同时宣示新朝崇尚清廉的政策:“山泽遗贤,许所在官司从实报名,当遣人征聘,委以重任。
至于明朝之破坏,俱由贪黩成风、德不称任、功罪不明所致。
自兹以后,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辙,各励清忠,此不特沾禄秩于一时,功名且传于奕世矣。
” 五月初三,又发布谕旨曰“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
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
兵丁愿从军或愿归农者,许该管官送至兵部,分别留遣”。
五月初六,多尔衮亲自下令“在京内阁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对于李自成攻占北京的42天里投靠的明朝官员,多尔衮基本宽宥接纳,并委任官职。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开诚投顺者,加升一级,恩及子孙。
”不久,故明总兵高第率所部将领自山海关,副将高中选自蓟镇,都司文盛、陈尚礼等自遵化,纷纷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全部接纳,并赐予蟒衣、缎衣等。
虽然降清的官员络绎不绝,但能够第一时间投降昔日敌人的,品行难免不端,甚至有不少政治投机者,也曾有人建议斟酌筛选。
顺天巡按柳寅东言:“近见升除各官,凡前朝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宽大为治,然流品不清,奸欺得售,非慎加选择之道。
其为民害,是所当亟清其源也。
” 但当时正是局势动荡、用人甚急之际,多尔衮也实在没有太多人才可以选择,因此主张“不必苛求”。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
”当然,多尔衮也并非任由尸位素餐者占据朝堂,他也积极寻觅良才来治理天下,并下诏各地举荐隐士贤才,“所举得人,必优加进贤之赏”。
多尔衮善待明朝旧臣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陕西、山西等地原本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将们几乎全部倒戈,杀死李自成委任的官员,投靠了新兴的满清王朝,使得清军一路,将李自成从山西大同一直赶入湖北,最后死在湖北九宫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