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朝天女户能世袭官职 古人为什么对此闻者色变
【千问解读】
对朝天女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的“朝天女户”,可以世袭官职,享尽荣华,为何却闻者色变? 在明代,一个家庭成为“朝天女户”后,这家人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官职还能世袭,但没有人愿意享受这种“荣华富贵”,因为这意味着家中某位年轻女子要被活活杀死。
而这个制度也成为了明代的一个污点。
“朝天女户”,始于驾崩之时,这还得从一个聪慧过人的女子说起。
这个女子,就是的妃。
这李贤妃,据说出生时屋中聚满了白光,好像能冲上天去一半,在古代,这是实打实的祥瑞,所以从小,这李贤妃就被人视为非一般女子。
李贤妃的父亲,是扬州卫指挥。
洪武二十年前后,她被人推荐入宫,做了朱元璋的。
她生得灵动俊秀,本性聪慧,加上自幼饱读诗书,城府心机亦是过人。
所以晋升很快,最后被封为贤妃。
朱元璋这个人,疑心病重,而且对女性还很轻视,除了,后宫这些嫔妃几乎都被他视为草芥的。
譬如楚王的母亲胡充妃,朱元璋只是听旁人说她私下堕了一胎,问也不问就将她杀了,还弃尸荒野,搞得楚王跑来京城遍寻母骸而不得。
又譬如、葛丽妃、另一个李贤妃,因为一次口角,朱元璋不知怎么被惹毛了,杀了她们后将三人装进一个大筐里抛在城外,待后来他良心发现觉得过分,再叫人找回来分开安葬时,三人的尸骸已化作一处,已经无法分辨谁是谁了…… 就是这样的朱元璋,这位李贤妃却一直深得他心。
因为她行事妥帖谨慎又,素日礼数又非常周到,对待下人都很厚道。
因此,朱元璋还赞她是明代的,是一流的才女子。
郭宁妃被处死后,朱元璋便将六宫的事务交由她打理了。
如果不出意外,李贤妃这辈子大抵可以平安度过一生的。
然而不幸的是,她小朱元璋太多了,以致她还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朱元璋却要臣服于自然规律之下,远离人世了。
而更不幸的是,自私残暴的朱元璋没打算让她这朵美好的花儿继续绽放。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在病床上,他了解自己大限将至,这么多天来,他将自己的一生在脑海中重新回放了一遍,大致觉得满意,尤其为了保住自己打下的万年基业,他提前为子孙们除掉了一切可能威胁到他们皇权的人…… 这时他看到了在床边服侍的李贤妃,心底突然震了震,这个女子,自出生便带祥瑞,后来才名远扬,入宫后更是证实传言不假。
他突然担心起来,若日后这位才女成为第二位,搅弄大明江山,搞起一个李家王朝,那自己这一生不就白忙活了? 他决定在闭眼之前,看着这位才女先走才放心。
他就跟李贤妃开口了:“你跟了我也有十几年了,这些年的朝夕相处,我已经离不开你了,今儿就将你两位哥哥传进宫来,你和他们见一见,叙叙亲情吧。
” 李贤妃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听这么一说,便了解朱元璋的心思了。
心中不觉大恸,自己还不到三十的年纪,还没体会够这人间的喜怒哀乐,还没体会过做一个母亲的滋味,如今自己的人生却要戛然而止了,自己的所有美好也要香消玉散了……想到这些,泪水涌到了眼眶里。
可她很快收回了泪水,她站起身来,向朱元璋拜了一拜,苦笑着走了。
李贤妃出去不久,只听有来报,称贤妃娘娘悬梁西去了。
朱元璋听到瞬间是很悲痛,很内疚,毕竟那是她的爱妃,而且她还那么年轻,随后便如释重负,为了子孙的江山,他不得不这么做。
在李贤妃去世后,朱元璋常看到她飘到自己眼前,仿佛要接他一起共登仙界,朱元璋突然觉得,自己只有这么个李贤妃陪伴太孤单了,他要延续现在珠围翠绕的生活。
殉葬这种野蛮的葬礼制度,本来在秦汉时基本已经绝迹,却在自私暴戾的朱元璋手中就此死灰复燃。
这天,翁妃和李淑妃来侍奉汤药,翁妃是位蒙古小姑娘,十四岁时进宫,如今才二十一岁,鲜妍靓丽,像一个饱满诱人的鲜桃,行动处仿佛都散发出光来,久卧在床的朱元璋看着她比素日更要明媚动人,这等尤物,怎能舍得她而去? 于是他拉起她们的手问道:“愿意长远的侍奉朕吗?” 两位年轻的小姑娘哪里听得出这是什么意思?皇上这么问,只能表忠贞啊,忙跪下来道:“皇上一定会,臣妾当然会长远侍奉着皇上。
” 朱元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点点头:“这就好,这就好!”话音落下不久,只见太监捧上来一条白绫,翁妃和李淑妃见状瘫倒在地,但对此毫无反抗能力,只能颤栗站起来,慢慢拖走了白绫…… 而除了李贤妃、翁妃和李淑妃,朱元璋并不打算放过后宫其他嫔妃。
临终前,朱元璋提出后宫凡侍寝过的嫔妃宫人都需要为他殉葬,为了安抚这些女子,他明白宣布:凡殉葬者,家中父兄都可以加官进爵,而且官职可以辈辈世袭。
这些因殉葬而获得优待的家庭,就是“朝天女户”。
关于“朝天女户”,史料中是有记载的,譬如《》中有载: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
若张凤、李衡、赵福、张壁、江宾诸家,皆自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 在这里可以看到,朝天女们的牺牲,可以换来家中亲人获得千户、百户这些官职,虽然也才五品、六品,但毕竟是世袭。
除此之外,“朝天女户”关键时候还能保命,譬如登基后,一些“朝天女户”的锦衣卫本该被列入建文帝一党中清洗,但他特别下旨留下他们,只是调往孝陵卫: 上曰:“他每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通调孝陵卫带俸世袭。
” 很显然,”朝天女“一名,应该是指朝见天帝的意思,毕竟驾崩,被称为龙驭上宾,而上天的皇帝便是天帝之宾,这些殉葬的女子可以继续朝见天帝,自然是“朝天女”了。
但在本人看来,这“朝天”一名,更像是说她们殉葬时的惨状。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后,除了建文帝神秘失踪没有殉葬机会,明成祖、、等人都在延续这项野蛮丑陋的殉葬制度。
而且有的史料详细记载着那些“朝天女”们殉葬时的惨状。
譬如驾崩后,他的两位朝鲜妃子和也被拉入殉葬队伍中,她们从朝鲜带去的陪嫁保姆亲眼见到这惨烈的一幕,回到朝鲜后,她们的回忆被写进了《李朝实录》。
据里面记载,明成祖驾崩后,有三十多位妃嫔为其殉葬。
殉葬那一天,大伙先被带去乾清门内廷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后,便被带到停放梓宫的乾清宫内,堂中早已摆好了一张张小凳子,每一张凳子正上方挂着一条打着活结的绳子。
这些女子被命站到小凳子上面,将头套入绳圈中。
完后下面太监将脚下的凳子抽掉,女子便闭气而绝。
据说那位朝鲜妃子临死前对着她的陪嫁保姆哭道:“娘,我要走了……”话还没说完,脚下凳子便被太监抽掉了…… 斯情斯景,惨不忍闻。
明成祖之后,仁厚如仁宗,去世后都有七位妃嫔为他殉葬,宣宗驾崩,有十位为他殉葬,其中还有一位小姑娘,入宫还不到一个月…… 而除了皇帝,就连下面的王爷,也热衷于殉葬制度,许多王爷去世后,也要求王府的妃嫔殉葬。
在《明史·诸王传》记载中,实行妃子殉葬的王爷就有亲王朱樉、周宪王朱有燉、蜀靖王朱有堉等人。
直到时,这位荒唐的帝王不知是不是因为曾经有过跌宕忐忑的人生,经历过人情的冷暖,甚是宽仁,临终前特别留下遗诏,叮嘱不要妃嫔殉葬,而且后世也不要再这样做。
这项野蛮的传统才就此打住。
所以,所谓的世袭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踩着朝天女们的血液和尸骸得来的,这哪里是赏赐?分明是残暴无道,正常家庭怎么舍得拿一条人命换这种富贵?而后宫的女人们更是闻之色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亲母本为奴:明景泰帝为什么没有入葬十三陵
他性格内向、为人谨慎,不过机运巧合,世事忽变,之下轻而易举就登上帝位。
出身卑微乱世中当了 朱祁钰的生母吴氏,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
当时,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
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王宫侍女吴氏,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慧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后,身份为奴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
后吴氏为宣宗生下一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明代宗。
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仍住在宫外。
网络配图 宣德八年,宣宗皇帝病重,遂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驾崩。
张太后不久就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郕王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的生活。
郕王先是奉命在英宗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其长子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就被推上了前台。
在张太后的授意下,郕王继承了皇位,庙号代宗,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为太子。
故明代宗也称作。
代宗以亲王入继大统后,醉心声色,纵情享乐。
他的最大爱好之一是把银豆、金钱撒在地上,命宫女争抢,以供嬉乐。
软禁英宗废太子 引发朝野不满 不久,在京郊打败瓦剌军。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三,太上皇英宗从营地出发,踏上了南行归国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被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
英宗抵达北京后,由安定门入城。
之后,英宗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景泰帝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
此后几年间,英宗虽为太上皇,却被软禁在南宫。
即位刚一年时间的景泰帝从内心来讲并不希望英宗回朝,为防备英宗与旧臣联系,对英宗的,景泰帝都严加防范。
1455年夏,他竟接受高平的建议,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
随着景泰帝的帝位渐渐巩固,他更换太子的心思越来越急。
皇后认为不可,谏阻说:“陛下由监国登基,已算幸遇,千秋万岁后,应把帝位交还皇侄。
况储位已定,诏告天下,如何可以轻易更换呢?”景泰皇帝不听劝阻,决意易储。
汪氏随即被废,迁入别宫。
网络配图 景泰帝通过笼络大臣和经过一番曲折之后,终于把自己的骨肉儿子扶到了太子之位上。
1452年,景泰帝在奉天门正式宣旨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皇子为皇太子。
东宫易储后,却不料,朱见济正位东宫仅一年有余,便于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死了。
“”英宗被俘之际,张太后命郕王监国,差不多同时也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张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英宗的,郕王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
英宗还京后,景泰帝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英宗还说得过去,但他反把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废了,朝臣上下认为景泰帝私心过重,有失民心。
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同时兼陈一切弊政。
景泰帝闻讯大怒,钟同被下狱杖死。
失去皇位两天后辞世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泰帝病重,无法躬行皇宫大礼。
亲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况,估计其行将不起,便与秘密策划,准备迎请英宗复辟。
之后,二人密禀张太后,取得了她的允许。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等人领军打开长安门,接着迅速赶到南宫,请英宗复登大位。
到东华门,守卫大声喝止,英宗高喊:“朕太上皇帝也!”东华门随声而开。
五更时分,百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景泰帝升朝,忽然听到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帝复位矣!”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贞的催促下,匆匆整队入宫拜贺。
次日,英宗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
正月二十一,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时隔八年之后,31岁的英宗再次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
这一事件史称“夺门之变”,也称“”。
网络配图 “夺门之变”后,英宗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宣布废他为郕王。
失去帝号的朱祁钰被迁到西内永安宫居住,病情不久趋于恶化,于1457年正月十九离世。
代宗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史书记载不一。
有一种说法是:“景泰帝之驾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 景泰帝死后,英宗毁其生前所建寿陵,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不仅有贬谪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
成化十一年(1475年),英宗之子宪宗以其叔叔“戡乱保邦、奠安宗社”于国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接着命有司缮修陵寝,其祭飨与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
嘉靖时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还把绿瓦统一换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黄色琉璃瓦,但景泰帝的遗体始终没有迁入十三陵原建的寿陵中。
因此,景帝陵独居金山,景泰帝也成为惟一不在十三陵安葬的皇帝。
原来在十三陵为其建的陵地,百年后埋葬了只当了29天皇帝的,也就是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一座古墓,规模比十三陵还大,墓中一件宝贝价值连城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