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天才,朱文正为什么结局悲惨?
【千问解读】
军事天才,朱文正为何结局悲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导致民不聊生,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最后由推翻元朝政权,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开过之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加官进爵赐下免死铁券,笼络了一大批民心。
在他统治的年代里,又逐渐将功臣几乎杀得干净,招来后人的争议。
其实,朱元璋未建立明朝之前,就已经有过杀功臣的例子,被杀之人乃是他的侄子,曾经以四万兵力挡住六十万大军,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
此人就是朱文正,是明朝开国,也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元璋核心集团的人物,年幼时父亲战死,只好与母亲前来投靠朱元璋的军队。
生于乱世之中,亲情是可贵的,能够和侄子大嫂再次相见,朱元璋自然喜极而泣,把他带在身边重点培养,当做儿子一样对待。
从此之后,朱文正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跟随叔叔东征西讨,因骁勇善战立下不少战功,升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在一次跟随大军渡江时,攻下了集庆路,朱元璋问他想担任什么官职。
朱文正豪迈地说:“叔叔若是成就天下霸业,我还怕不富贵吗?先给亲戚封官赏赐,这还怎么服众呢。
”朱元璋听完非常高兴,对他更加喜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别看朱文正打仗生猛,他的生活作风却是荒唐不堪,整天沉迷酒色,流连于烟花场所,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就像一个纨绔公子哥。
正因为如此,下属们很不喜欢这位将军,只因是朱元璋的侄子,没人敢当面顶撞。
纨绔公子的形象持续了好久,直到后来的一场战役中,朱文正用行动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的草包,而是一个军事天才。
1363年,朱文正负责驻守洪都,此地位于鄱阳湖和赣江的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意义非常高,如果不是骨肉重臣,朱元璋根本不可能让他当守将。
当时的长江中游地区是的势力,一直想打败朱元璋,奈何多次东征都徒劳无功。
要想打败朱元璋,第一步要先攻占洪都,因此,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来袭,想要一举拿下洪都。
而此时朱元璋正和打得火热,无暇抽出兵力支援,洪都军情。
眼看兵临城下,朱文正作为洪都守将,迅速收起吊儿郎当、沉迷酒色的态度,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对每一个将士说道:“誓与洪都共存亡!”马上安排人员死守各个城门,此战僵持了八十五天,耗时将近三个月,硬生生阻挡了陈友谅的攻势。
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朱文正以四万兵力挡住六十万大军,陈友谅不仅没攻破洪都城,而且大军死伤惨重。
朱元璋二十万援军到来之后,陈友谅彻底没了退路,最后。
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的天下霸业,朱文正作为作为总指挥,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加官进爵已是囊中之物。
出乎意料的是,此战过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对赏赐、等人大力赏赐,朱文正却没有任何赏赐,越想越气之下,作出了一些过激的行为。
一开始,朱文正纵容手下抢夺妇女,奸淫掳掠,遭到按察使李饮冰的上奏,控诉他居功自傲、带坏军纪。
朱元璋了解此事之后,毕竟是自己的侄子,只派使者过来批评一顿。
后来李饮冰又上奏,朱文正有二心,朱元璋立马坐不住了,亲自来押他回京城。
本来谋反之事,朱元璋要处死朱文正,由于的劝阻,就把他关押起来。
没过多久,朱文正在郁郁寡欢中死去了,享年二十九岁。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觉得对不起朱文正,便封他八岁的儿子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一座古墓,规模比十三陵还大,墓中一件宝贝价值连城
多尔衮为什么对明朝旧臣照单全收?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军队后,率领清军经朝阳门进入北京,“下令诸将士乘城,厮养人等概不许入,百堵,秋毫无犯”。
同时,为了尽快稳定形势,多尔衮入城之初,就开始全面接管和使用明朝既有的行政官僚体系,以维持北京及周边地区秩序。
为了安定士绅官僚之心,多尔衮下令保护他们的产业,“故明勋戚赡田已业俱准照旧,乃朝廷特恩,不许官吏侵渔,土豪占种。
各勋卫官舍,亦须加意仰体,毋得生事扰民。
”同年八月,又按照明朝旧制确定了在京文武官员俸禄等福利待遇;九月,面向文武各官及军民人等传达安抚政策:“尔等但备办粮草,赍送军前,此外秋毫不扰。
城市村庄人民各照常安居贸易,毋得惊惶。
” 为了动员各衙门官员照旧办事,同时宣示新朝崇尚清廉的政策:“山泽遗贤,许所在官司从实报名,当遣人征聘,委以重任。
至于明朝之破坏,俱由贪黩成风、德不称任、功罪不明所致。
自兹以后,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辙,各励清忠,此不特沾禄秩于一时,功名且传于奕世矣。
” 五月初三,又发布谕旨曰“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
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
兵丁愿从军或愿归农者,许该管官送至兵部,分别留遣”。
五月初六,多尔衮亲自下令“在京内阁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对于李自成攻占北京的42天里投靠的明朝官员,多尔衮基本宽宥接纳,并委任官职。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开诚投顺者,加升一级,恩及子孙。
”不久,故明总兵高第率所部将领自山海关,副将高中选自蓟镇,都司文盛、陈尚礼等自遵化,纷纷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全部接纳,并赐予蟒衣、缎衣等。
虽然降清的官员络绎不绝,但能够第一时间投降昔日敌人的,品行难免不端,甚至有不少政治投机者,也曾有人建议斟酌筛选。
顺天巡按柳寅东言:“近见升除各官,凡前朝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宽大为治,然流品不清,奸欺得售,非慎加选择之道。
其为民害,是所当亟清其源也。
” 但当时正是局势动荡、用人甚急之际,多尔衮也实在没有太多人才可以选择,因此主张“不必苛求”。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
”当然,多尔衮也并非任由尸位素餐者占据朝堂,他也积极寻觅良才来治理天下,并下诏各地举荐隐士贤才,“所举得人,必优加进贤之赏”。
多尔衮善待明朝旧臣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陕西、山西等地原本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将们几乎全部倒戈,杀死李自成委任的官员,投靠了新兴的满清王朝,使得清军一路,将李自成从山西大同一直赶入湖北,最后死在湖北九宫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