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明朝初期“南北榜案”的始末,此案带来了哪些影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初期的科考曾发生过一件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

南北榜案也被称为春夏榜案、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在当时看来这可能只是一场科场舞弊案,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维护政权、笼络人士的政治事件。

始末 洪武三十年二月,明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

当时明朝经历了四年前的“案”,开国元勋蓝玉被剥皮实草,受到牵连被诛杀的官员高达一万五千余名。

因为此案,社会各个阶级对于入仕做官都十分畏惧。

这一年的科考,为了消除大家对于做官的恐惧,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八十五岁高龄的刘三吾担任主考官。

刘三吾在明朝建立后颇有建树,是位人品才学俱佳的优秀学士。

他与副主考白蹈信等人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科考,为明朝选出了五十一名优秀人才。

经过三月份殿试后,状元、榜眼、一一钦定,是为春榜。

此次录取的51人全是南方人,所以也被称为南榜。

当时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确比北方发达,但是北方人没有一名被录取,这引起了北方落榜考生的严重不满。

他们联名上疏,告考官们偏私南方人。

一时间,街头巷尾流传着各种流言蜚语,“地域歧视”、“舞弊”等流言纷飞。

朱元璋因此十分生气,组织了专案小组调查此事。

重新复核过试卷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考官们公平阅卷,这51名学是凭借真才实学被录取的。

这一结果引起了北方落榜学子以及朝中北方官员们的愤怒与不服,他们认为专案小组的负责人张信也偏袒南方人,要求朱元璋再次选派官员重新复核试卷。

有人还上报说考官刘三吾、白蹈信指示张信,故意估计将不合格的试卷上报。

朱元璋一气之下,下诏声称刘三吾等人牵涉到“”,刘三吾被认定为反贼,被发配西北充军;白信蹈、张信被凌迟处死,陈安被车裂,涉案官员被严惩,其他的士子全部被罢免。

六月,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进行科考。

此次科考是为夏榜,因为录取的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也被称为北榜。

影响 南北榜案在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南北卷以及之后南、中、北卷的产生。

此案后,明朝统治者为了平衡南北考生的录取比例,开始以南北两卷并行的方式录取,之后又划分成南、北、中三个等级,这种分级取士的制度成为科举定律一直延续到了。

朱元璋对于南北榜案的处理,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内部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对公平性,地方利益的均衡得到调节,增强了皇权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是南北地域的划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考生们地域之间的亲疏十分明显,他们一入仕就根据地域站队,科举考试成了政党们拉帮结派的工具。

师生关系、乡党关系越发严重,到了年间更是演变为令后人诟病的“党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一座古墓,规模比十三陵还大,墓中一件宝贝价值连城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对明朝旧臣照单全收?

为什么对旧臣照单全收?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军队后,率领清军经朝阳门进入北京,“下令诸将士乘城,厮养人等概不许入,百堵,秋毫无犯”。

同时,为了尽快稳定形势,多尔衮入城之初,就开始全面接管和使用明朝既有的行政官僚体系,以维持北京及周边地区秩序。

为了安定士绅官僚之心,多尔衮下令保护他们的产业,“故明勋戚赡田已业俱准照旧,乃朝廷特恩,不许官吏侵渔,土豪占种。

各勋卫官舍,亦须加意仰体,毋得生事扰民。

”同年八月,又按照明朝旧制确定了在京文武官员俸禄等福利待遇;九月,面向文武各官及军民人等传达安抚政策:“尔等但备办粮草,赍送军前,此外秋毫不扰。

城市村庄人民各照常安居贸易,毋得惊惶。

” 为了动员各衙门官员照旧办事,同时宣示新朝崇尚清廉的政策:“山泽遗贤,许所在官司从实报名,当遣人征聘,委以重任。

至于明朝之破坏,俱由贪黩成风、德不称任、功罪不明所致。

自兹以后,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辙,各励清忠,此不特沾禄秩于一时,功名且传于奕世矣。

” 五月初三,又发布谕旨曰“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如虚饰假冒者罪之。

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

兵丁愿从军或愿归农者,许该管官送至兵部,分别留遣”。

五月初六,多尔衮亲自下令“在京内阁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对于李自成攻占北京的42天里投靠的明朝官员,多尔衮基本宽宥接纳,并委任官职。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开诚投顺者,加升一级,恩及子孙。

”不久,故明总兵高第率所部将领自山海关,副将高中选自蓟镇,都司文盛、陈尚礼等自遵化,纷纷向清军投降,多尔衮全部接纳,并赐予蟒衣、缎衣等。

虽然降清的官员络绎不绝,但能够第一时间投降昔日敌人的,品行难免不端,甚至有不少政治投机者,也曾有人建议斟酌筛选。

顺天巡按柳寅东言:“近见升除各官,凡前朝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宽大为治,然流品不清,奸欺得售,非慎加选择之道。

其为民害,是所当亟清其源也。

” 但当时正是局势动荡、用人甚急之际,多尔衮也实在没有太多人才可以选择,因此主张“不必苛求”。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

”当然,多尔衮也并非任由尸位素餐者占据朝堂,他也积极寻觅良才来治理天下,并下诏各地举荐隐士贤才,“所举得人,必优加进贤之赏”。

多尔衮善待明朝旧臣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陕西、山西等地原本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降将们几乎全部倒戈,杀死李自成委任的官员,投靠了新兴的满清王朝,使得清军一路,将李自成从山西大同一直赶入湖北,最后死在湖北九宫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探索明朝初期“南北榜案”的始末,此案带来了哪些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