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派郑国去做间谍是怎么回事?他却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
【千问解读】
公元前246年,战国末期,有一个当时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六国时期,根据历史的发展,秦国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且有吞并统一六国的趋势,韩国只是秦国相邻的一个小国,如果秦国要统一六国的话,韩国无疑首当其冲,于是一个既愚蠢又聪明的计划就从韩桓王脑中诞生了。
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现在河南省新郑市)他找来了当时韩国出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郑国是一个老实人,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
这么一个有技术的人,韩王把他作为间谍出使秦国,为秦国建造水渠。
这是一个策略,一个“疲秦”的策略。
战争拼的就是资本,国家有钱有粮才能有资本去打仗,所以韩王派郑国去给秦国建造贯通秦国的大水渠,修建水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作为间谍的郑国,当然想唯一的受益者是自己的国家,不过秦国也有不少人才,单单讲秦王就是一位有谋略的枭雄,所以普通建造一条随便的水渠一定不受重用,因此要把秦国最根本利益扩大化,一定要有一个能令秦王满意的水利工程计划,当郑国拿着计划给秦王看的时候,重点叙述农业发展对国力的重要性,还有郑国渠对改善关中高旱缺雨的问题,秦王深知统一六国的重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打持久战,粮食的产量是十分重要,因此同意了间谍郑国的意见,开始修建郑国渠。
(图)郑国渠示意图然而这个计划本想消耗秦国的国力,却造就了秦国万世之功。
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
曾在《》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可见郑国渠修成后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
可以看出秦国是多多得益于郑国渠的。
其实秦国在修建郑国渠不久便察觉到了郑国的用意,秦王瞬间暴怒,想杀了郑国。
可是修水渠的庞大工程正在进行当中,就这样杀了他的话,恐怕得不偿失。
《汉书·沟洫志》记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郑国赤裸裸地面对着自己的罪行,有大智慧的秦王却按捺下自己的怒气,有远见的他立刻接受了郑国的意见,而且当时备受秦王赏识的也是站在郑国这一边,所以郑国得以继续修建水渠。
(图)郑国渠遗址元朝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有详细记载,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全部要以人力完成,是多么庞大的工程啊。
为保证水源,郑国采用了一种叫 “横绝”的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流,让河水流入郑国渠,形成一种从上往下自动灌溉的模式,使得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改善。
更巧妙的是它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
灌溉面积曾达到9000公顷之多,收益的人群数不胜数。
虽然郑国不是一位好的间谍,不过他确确实实是一位伟大的水利工程师,郑国渠建成后,大大地发展了秦国的农业,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条渠。
当时秦国的农民有歌谣,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其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国农民对郑国渠的衷心感激。
韩王也仅仅是通过郑国渠推迟了一点灭国的时间,秦统一六国势在必得,韩国仍然是首当其冲。
然而推动并支持着秦长期抗战的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了。
(图)战国后期的版图这条由“不出色”的间谍完成的“出色”任务的郑国渠,不仅帮助秦一统了天下,在历史的长河里,因为郑国渠,关中平原是多么地繁荣昌盛,而与的盛世中,它们的都城长安正坐立其中。
郑国渠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随机文章解析第五代战斗机世界排名,歼-20力压美饿位列第三距离产生美感的刺猬效应,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也应有私密空间长剑10巡航导弹威力,杀伤范围2公里能瞬间摧毁万吨级舰艇已灭绝的十大巨怪图片,碳龟头比足球场还大/身子是普通汽车的2倍神仙千里眼顺风耳来历,历史著名人物被后人崇拜演化成神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新巴比伦王国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灭亡的
公元前626 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联合,共同对抗亚述。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结束,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
公元前20世纪末,当阿拉美亚人向两河流域推进时,迦勒底人亦随之侵入两河流域。
公元前11世纪中叶,他们在巴比伦尼亚南部靠近波斯湾的一带地方定居了下来。
最初,他们对城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许多城市,诸如乌鲁克、尼普尔、西帕尔和库利伽勒祖等均被其摧毁。
公元前9世纪时,迦勒底人形成了若干小王国式的部落联盟。
巴比伦尼亚的原有居民无力阻止迦勒底人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渗透。
逐渐地,迦勒底人把自己看作是这片拥有古老文明的土地的主人,是古巴比伦王国传统的合法继承者。
公元前732年,巴比伦发生王位争夺,一个迦勒底人的领袖成了巴比伦王。
亚述国王梯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借机进行干涉,吞并了巴比伦尼亚。
公元前729年亚述帝国征服古巴比伦王国并统治了两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并与埃兰和埃及等联合反对亚述。
公元前721年,南部迦勒底地区的比特一雅金的统治者马尔都克一阿帕尔一伊狄那宣布自己为巴比伦尼亚之王,并同埃兰人结盟,在底格里斯河上的捷尔打败了亚述。
他还将原有巴比伦尼亚贵族投入监狱,将其土地分给迦勒底人。
但起义被辛那赫里布镇压。
后来,马尔都克—阿帕尔一伊狄那再度起义,并与埃兰人、阿拉伯人、埃及人、阿拉美亚人、腓尼基人结盟。
只是这个联盟过于松散,而且巴比伦的原有居民反对起义,使起义再次失败,巴比伦城被毁。
阿萨尔哈东统治晚期,让幼子亚述巴纳帕尔继承王位,而让长子沙马什一苏姆金作巴比伦王。
沙马什一苏姆金显然不服,于是在一部分亚述贵族支持下起义反对亚述巴纳帕尔。
这得到巴比伦和迦勒底贵族的支持。
他还联合了阿拉伯人、阿拉美亚人、吕底亚人,埃兰人、和埃及人。
但联军遭到失败,沙马什一苏姆金被围在巴比伦城内达三年之久,后自焚而死。
公元前626年,被亚述人任命为巴比伦尼亚总督的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起义反抗亚述,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但巴比伦尼亚的一些大城市,如尼普尔、乌鲁克等有强烈的亲亚述倾向,那波帕那沙尔在很长时期里只能占领巴比伦尼亚北部,且未能夺取城市。
他对乌鲁克和尼普尔进行了长期围困,公元前616年,乌鲁克被攻克;过了一年,即公元前615年,尼普尔也被那波帕那沙尔占领。
于是新巴比伦王国统治了整个巴比伦尼亚。
随后,新巴比伦王国同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结盟,发动了反对亚述的战争。
公元前612年,联军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灭亡了亚述帝国。
胜利者瓜分了亚述帝国的遗产:米底王国占有了亚述本土和哈兰地区;新巴比伦王国则分取了亚述帝国的其余地区——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不过,埃及人认为这一部分地区是它的属地,因而这些地区还有待新巴比伦王国去夺取。
王国的兴盛 公元前607年,年迈的那波帕那沙尔把军权交给了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而自己只管理国家的内部事务。
当时,摆在尼布甲尼撒二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同埃及争夺亚述帝国的部分遗产——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为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新巴比伦王国继续与米底结盟,尼布甲尼撒二世还与米底公主阿米蒂斯联姻,以巩固这一联盟。
公元前605年春,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西进,攻取叙利亚。
卡赫美什是西进叙利亚的必经之地,而埃及在这里驻有一支军队(其中一部分是希腊雇佣军),并与亚述帝国的残余结盟。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此城,战斗十分激烈。
结果埃及驻防军被彻底歼灭,城市亦变为废墟。
这一结果不仅为尼布撒二世打开了通往叙利亚的门户,而且实际上是把叙利亚巴勒斯坦交到了他的手中(卡赫美士战役)。
公元前604年8月,老国王那波帕那沙尔死去,正在叙利亚巩固胜利成果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立即回到巴比伦继承了王位。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向埃及边界推进,同埃及发生战斗,双方损失均很惨重。
公元前598年初,他又远征阿拉伯,目的是要控制经过阿拉伯的队商道路。
这时,在埃及法老鼓动下,犹太国王伊阿基姆宣布脱离新巴比伦王国,使得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7年进军巴勒斯坦,包围耶路撒冷,在18个月后,由于饥荒和内部分裂,耶路撒冷终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
他将耶路撒冷全城洗劫一空,拆毁城墙、神庙、王宫和民居,并下令将犹大国王齐德亚带到巴比伦去示众,而全城居民则全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3千多犹太人被俘往巴比伦尼亚,谢德基亚被扶上犹太国王宝座。
公元前595年12月—594年1月,巴比伦尼亚发生军队骚动。
尼布甲尼撒二世残酷地镇压了骚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密谋的参与者被送上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法庭,他们被控背叛国家,破坏对国王的誓约而被判处死刑,其财产亦被没收。
公元前590年,埃及新即位的法老阿普利伊鼓动腓尼基和巴勒斯坦起来反对新巴比伦王国,以达到由埃及控制这一地区的目的。
这些地区的一部分倒向了埃及。
这时,米底同新巴比伦王国的联盟出现裂痕。
为防米底入侵,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西帕尔以北筑了一道长城,横越两河流域平原作为屏障。
不过,由于米底另有强敌,因而与新巴比伦王国的矛盾未曾激化。
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度进军巴勒斯坦,围困了耶路撒冷。
埃及抛弃了倒向自己一边的谢德基亚。
耶路撒冷被围一年后城破,城市遭到大肆抢劫和严重破坏,大部分居民被掳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由此,新巴比伦王国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统治巩固了下来。
尼布甲尼撒二世虽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外征战,却未忽视国内建设。
他注意发展经济,在尼普尔附近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池,使很多河渠流往这里,在干旱时可调节水的分配。
他注重巴比伦的城市建设,使该城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
城市有豪华的宫殿、著名的“宫中花园”、以及马尔都克神庙、伊丝塔尔女神神庙、巴比伦塔楼等著名建筑。
在他统治时,巴比伦城修有两道围墙和一道护城河,城门装饰华丽,成为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王国处于极盛阶段。
奴隶制经济有较大发展。
奴隶广泛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剥削奴隶的方式有新的变化,奴隶可代主人经商,可以租种主人或第三者的土地,甚至可以同自由民订立契约,但其人身隶属关系并未改变。
神庙经济中大量使用奴隶,神庙奴隶(喜尔库)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神庙拥有大量地产,并经营商业和手工业。
大奴隶主阶级分为军事贵族和商人僧侣两大集团。
僧侣集团势力强大,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庙僧侣在诸城神庙中居领导地位,是新巴比伦王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代表军事贵族的那波帕拉萨和尼布甲尼撒二世均大量营造神庙,以争取神庙僧侣的支持。
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 “”,后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王国的灭亡 公元前562年,强有力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的政局骤然恶化,在5年里换了三个国王。
公元前561年即位的阿麦尔—马尔都克在军队的参予下于公元前561年被推翻;新上台的国王涅尔迦尔—沙尔—乌初尔又于公元前556年被赶下台;一个阿拉美亚人部落领袖的儿子那波尼德上台当了国王(公元前556—539年)。
从私法文书的情况看,那波尼德统治时期巴比伦尼亚的商品货币关系仍然非常活跃,国内形势似乎是很稳定的,他甚至离开巴比伦而在阿拉伯一呆便是10年,目的是为巴比伦尼亚寻找一条新的商道。
但有三件事引起了统治阶级中相当多的人的不满。
一件事情是那波尼德不再崇奉原来巴比伦的主神马尔都克,而信奉月神(辛神),而且这个月神又不是原来巴比伦尼亚的月神,而是一个阿拉美亚人的月神,这引起了巴比伦祭司集团的不满;第二件事情是他长期离开巴比伦,而将朝政交给他的儿子贝尔—沙尔—乌初尔(《圣经》中称他为瓦尔塔沙尔),这不为统治阶级所理解;第三件事情是当时波斯人灭了米底王国和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这不仅使巴比伦尼亚同小亚希腊人的贸易受阻,而且使巴比伦尼亚处于半被包围的状态,使新巴比伦王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
因此,巴比伦尼亚的工商业奴隶主同那波尼德的矛盾也尖锐化了。
而新巴比伦王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是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本来就十分尖锐。
因此,当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鲁士二世率军大举入侵巴比伦尼亚时,虽然巴比伦城有两道围墙环绕,还有一条护城河包围,本是十分牢固、的,但祭司竟打开大门放波斯军队入城,伯沙撒被杀,那波尼达被俘,新巴比伦王国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便灭亡了。
新巴比伦王国虽然为时短暂,但它存在的时期却是两河流域历史上奴隶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它在两河流域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标志着两河流域历史独立发展的完结。
从此它被一个个的外族入侵和统治,直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并统治这里。
发现 19世纪下半叶,在巴格达附近发掘出很多泥版和圆柱,使人对古巴比伦的历史认识大增。
其中之一是深具价值的一份文献,称为拿波尼度编年史,现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巴比伦王拿波尼度曾与儿子伯沙撒共同摄政。
但他比儿子活得更久,后者于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在居鲁士手下的军队攻陷巴比伦时被杀。
拿波尼度编年史就巴比伦的陷落提供一项注明日期的记录,帮助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
以下是拿波尼度编年史一小部分的翻译:“塔斯利都月(提斯利月(9/10月)),居鲁士在底格里斯河的俄庇斯袭击阿卡得的军队。
……月中第14日,西巴尔不战而降,拿波尼度逃离该城。
第16日(儒略历公元前539年10月11日;格雷果里历10月5日)古提恩的总督戈布利亚(乌格巴鲁)连同居鲁士的军队不用动刀便进入巴比伦城。
其后,拿波尼度在返回巴比伦时被捕。
……亚拉沙姆努月(赫舍万月(10/11月))第3日[儒略历10月28日],居鲁士进入巴比伦,居民将青绿的树枝铺在他脚前——他宣布‘和平’(sulmu)临到城中。
居鲁士向巴比伦全境致意。
他的总督戈布利亚在巴比伦设立(辅)总督。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十万铁骑连续击败宋、辽两大强国,却为什么败给了蒙古?
西夏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起源于唐,建立于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
如果从881年李思恭拜定难军节度使算起,这个位于西北边陲的政权,一共延续了346年。
在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以后,西夏迎来它最为辉煌的历史。
这个新生的政权,连续对北宋发动了、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等多场大规模战役,歼灭北宋西北军精锐数万人。
1044年,辽兴宗,率领十万精锐辽军征讨西夏,但却在河曲之战中被西夏军击溃。
连续击败宋、辽两大强敌以后,西夏军力来到鼎盛时期,总兵力超过五十万,且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士卒。
然而在崛起以后,西夏却在与蒙古的决战当中节节败退,最终被蒙古人灭亡。
我们不禁发问,在和蒙古的决战当中,西夏的五十万大军哪里去了,熬死了辽国的西夏,为何在面对蒙古人时?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三个。
一、内斗不断,国力内耗 李元昊称帝初期,励精图治,指挥得当,多次取得大胜,使得西夏的军力进入巅峰期。
然而西夏的巅峰期,如同,转瞬即逝。
大败宋辽以后,李元昊骄傲自满,开始穷奢极欲,愈发。
李元昊强行将儿子宁令哥的妻子纳为妃子,惹怒宁令哥,最终被宁令哥挥刀削去鼻头,流血过多而死。
这场皇宫里发生的弑父惨案,为西夏的未来蒙上一层重重的阴霾。
此后,西夏内斗不断,政变频发,母党专政,专权,使得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国力内耗严重。
二、君主昏庸,频出昏招 在这种情况下,西夏急需一位雄主,来力挽狂澜,然而可惜的是,西夏在蒙古来袭,国家危难的时候,却屡立昏君,昏招频出。
西夏的外部环境,决定着它不能穷兵黩武,多面树敌。
李元昊在大败宋辽以后,西夏兵力强大,但国力衰微,就是例证。
西夏以一小国身份,夹在众多大国当中,还能存活上百年,依靠的就是灵活的外交政策。
在辽国强大时,西夏向辽国称臣,借助辽国威势,制衡北宋;辽国灭亡以后,西夏又依附于金国,尽管两国战事不断,但金夏联盟依旧存在,而这也是西夏能够保证自己不被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
可是,由于西夏政变不断,皇权更迭频繁,国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西夏对辽、金、宋都是时战时和,这使得都与西夏存在很深的怨仇。
蒙古崛起以后,西夏又成为蒙古的附庸,攻打金国。
《金史》评价西夏是“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率军围攻西夏中兴府以后,西夏朝堂上的许多大臣都主张连金抗蒙。
然而神宗遵顼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既和金国进行和谈,惹怒了蒙古人,又因畏惧蒙古,始终没有和金国确定盟约。
1223年,神宗强迫太子德任率军攻金,然而德任宁愿被父亲关押,都不愿再替蒙古人打金国。
蒙古军再次袭来时,神宗想到的不是抵御外敌,而是连忙退位,将皇位传给德旺,自称太上皇,以逃战乱。
德旺继位以后,是为夏献宗,他和金国约为“兄弟之国”,共同抗蒙,但在蒙军袭来以后,他立刻向蒙古人乞和。
可是当蒙古人同意以后,献宗又准备举兵抗蒙。
献宗的出尔反尔,既让西夏孤立无援,又惹怒了蒙古人。
献宗以及阿沙敢不等人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必须要指出,他们反复无常的外交政策,是对局势的错误判断,而西夏最后的机会也随时消逝。
三、国力有限,军力衰微 尽管西夏人勇猛善战,但西夏毕竟是一个西北边陲的小国,它国土狭小,人口稀少。
《·夏国传》载:“诸军司驻防兵力总计五十余万,另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
这样算来,西夏的常备军数有七十万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数量。
然而要知道,西夏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制,战时“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以行”。
所以,根据常备军数可以推测出,西夏的总人口不到三百万。
除人口稀少以外,西夏的经济发展艰难。
西夏的青盐、矿产等资源丰富,兵器制造业也比较领先,但它缺乏可以贸易的通道。
北宋关闭互市以后,西夏的经济遭受重创。
西夏国力的局限性,使得它尽管数次大败辽、宋,甚至还多次击败蒙古军,但它依旧没有主动权。
只要发生大规模战争,西夏不论是输是赢,国力都在下降。
西夏错误的依附于蒙古以后,成为蒙古人的兵源地,不计其数的西夏人被迫替蒙古人打仗,这使得西夏的人口骤减,军力进一步衰微。
所以,尽管西夏在和蒙古决战以前,还有数十万大军,但西夏朝廷腐败,社会动荡,财政不足,军力衰微,自然不是新崛起的蒙古人的对手。
保义二年(1227),中兴府在被蒙古军围困半年以后,粮草不济,城内又发生瘟疫,夏末帝见大势已去,只能投降蒙古,西夏灭亡。
由于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去世,蒙军为报复,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将宫室、陵园全部。
西夏,这个延续了将近两百年的国家,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