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秦国为什么用张仪来取代他

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
【千问解读】
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任命为大良造,也即公孙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职,成为秦国重臣。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
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公孙衍一开始却选择为秦国效力,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
作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多次率军攻打魏国。
最终,公孙衍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
经过公孙衍的努力,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
那么,问题来了,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取代,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 首先,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
自公元前333年开始,公孙衍就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进攻。
这一年,公孙衍先是率领大军威慑魏国,促使魏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给秦国。
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
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
便,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在战国初期,魏国因为率先变法,得以称霸中原,并通过吴起等人夺走秦国的河西之地。
现在,到了战国中期,后的秦国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
可是,为秦国夺走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所取代了。
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选择重用张仪,起用张仪为客卿,并排斥公孙衍,导致后者回到了魏国。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国之所以重用张仪,而弃用了刚刚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
于是公孙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公孙衍的这一建议,显然是存有私心的。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继续攻打魏国,无疑是有利于秦国的,而转头进攻、等诸侯国,只会给魏国以喘息之机,并导致秦国树敌众多,这对于正在崛起中的秦国,显然是非常不利的结果。
于是,张仪来到秦国后,立即指出公孙衍的问题,认为公孙衍见利忘义,想要帮助魏国。
对此,秦惠文王可谓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张暂时不对魏国用兵的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三 另一方面,公孙衍虽然担任秦国的大良造,但是,作为魏国人,公孙衍显然不愿意魏国走向灭亡。
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全歼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人(此据《·魏世家》,《秦本纪》记载为八万)。
此役魏国防卫西河、上郡的主力,主将龙贾被俘。
在此背景下,魏国只能将西河郡全部献给秦国,也即让秦国成功夺回了河西之地。
此役过后,魏国的国力也受到重创。
如果秦国继续攻打魏国,后者完全有被秦国消灭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促使公孙衍阻挠秦国继续攻打魏国。
而这,无疑和秦国的利益相冲突,也即公孙衍虽然能力不输张仪,却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出谋划策,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况。
当然,很可能是念在公孙衍立下的战功,秦惠文王在对待公孙衍,没有像对待商鞅一样。
四 最后,在被秦国弃用后,公孙衍回到了魏国。
自此之后,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二者成为当时的一生之敌。
一方面,回到魏国的公孙衍,积极联合魏国、、、魏国、韩国、等山东六国,以此共同对抗秦国。
另一方面,张仪自然不愿意见到山东六国之间的联合,于是从中作梗,试图破坏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结盟。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
但是,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比如齐国、楚国都对“五国相王”这为予以反对,秦国则选择拉拢魏国,所以“五国相王”没能形成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盟的结果。
公元前319年后,公孙衍先后担任魏国、韩国的相国,以此联合山东六国攻打秦国。
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合纵没能彻底削弱秦国,但是,作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都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即两人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都有哪些人获得过天策上将这个官职?这个官职后来为什么没有了
赵元佐禀性聪明机警,历封卫王、楚王,后被废为庶人。
至道三年(997年)四月,宋真宗即位。
宋真宗念及赵元佐是自己的同母兄长,起任赵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赵元佐被宋太宗剥夺的楚王爵位。
宋真宗泰山后,实任赵元佐为太傅;祭祀汾阴,升为太尉兼中书令。
又加任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拜任为军、兴元牧,赐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去世,其子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牧,增加赵元佐的食邑。
天圣五年(1027年),赵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封齐王,恭宪,陪葬永熙陵。
明道二年(1033年),改封潞王。
后又改封魏王。
赵元俨 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宋太宗时期封周王。
宋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公。
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
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
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
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
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
仁宗为皇子,加太傅。
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改通王、泾王。
宋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
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
明道初,拜太师,换河阳三城、武成节度,封孟王,改永兴凤翔、京兆尹,封荆王, 庆历四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时期南楚开国君主。
马殷早年以木匠为业,后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
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成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乾宁三年(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
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迁武安军节度使。
此后,马殷逐渐扩大地盘,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
开平元年(907年),太祖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
开平四年(910年),加天策上将军,尚书令。
天成二年(927年),后唐封其为南楚国王。
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
对内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使得湖南经济得以繁荣。
930年,马殷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谥号武穆王。
马殷曾于乾化元年(911年)铸天策府宝大钱,有铜钱、铁钱、银钱三种,铜钱有背龙铜钱及鎏金铜钱等特殊种类,非常罕见。
马希范 马希范(899年—947年),字宝规,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马殷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三任君主,在位16年(932-947年)。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七月十一日,马希声去世,因马殷临终时遗命兄终弟及,因此六军使袁诠、潘约等人迎接在朗州时任镇南节度使的马希范继位。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初九日,后唐任命马希范为武安、武平节度使,兼任中书令。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二十一日,后唐封马希范为楚王。
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下诏加任马希范为江南诸道都统。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四月初七日,后晋加封马希范为天策上将军,赐予官印,听由他开府设置官属。
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昭王。
马希广 马希广,字德丕,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第四任,楚王马殷第七子。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后汉封马希广天策上将军、楚王,因而马希广、马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叛,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
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勾结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
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
马希萼遂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潭州陷落,马希广被擒。
不久,被马希萼赐死。
马希萼 马希萼(900——953)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任君主,楚王马殷第五子。
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杀死马希广,自称天策上将军、楚王,向南唐称臣。
太祖广顺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
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马希萼被囚禁于衡山县。
马希萼抵衡山后,复被廖偃、廖匡凝、彭师暠等拥护称衡山王。
不久,南楚为南唐所灭,马希萼被南唐任命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仍封楚王。
其后在入朝的时候,被南唐元宗留下,几年后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去世,谥恭孝王。
随机文章名将狄青被《杨家将》黑成了大反派,必须为他正名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美丽的北极光之谜,解读北极光是怎么形成的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前者是认知世界/后者是有目的技术发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麻将始于明代,但为什么一般认为麻将是郑和发明的?
不过,麻将究竟始于何时?它是由谁发明的?这个问题却是。
目前,唯一明确的是麻将始于,一般认为麻将是发明的,而这当中的故事和寓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405年~1433年,这明朝的二十八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行程十万余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
船队在大海上航行,难免经年累月,水手们的生活枯燥乏味。
日子怎么过?郑和就设计了一种叫“竹牌”的游戏,以此打发水手们的空闲时光。
那时行船以风为动力,刮什么风就成了出海者最关心的事情,于是竹牌就以“东、南、西、北”风为始。
老式麻将很看重“风”牌,定座位是要用四风来“扳庄”。
一风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
以四圈为限,也取“四面来风”吉祥之意。
有了风就可以行船,而张帆、落帆要绳索,解锚、系锚需缆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条“索子”。
大的绳子或链条称为“索子”,故有缆之称。
如今我们一般称之为“条子”,这是直观的形象叫法了。
再者,海上航行的生活水源是淡水,水手们在航行前就用许许多多的木桶或竹筒装满了水一一排列贮藏在船舱内,于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郑和率领水手们出海,那是官派,男丁出海了,家中妻儿老小昨办?况且到了海外,不可丢了“大明威仪”的格,水手们上岸后总得有几个钱使,供喝酒、吃饭、购物之用,于是皇家拨给每船几万串铜钱,分发给水手们,自然牌中也就有了“万”字。
此外,皇家做大生意,水手们手中有钱,不妨采购点异域之奇物,做点小生意。
购物时选“中”了,就能“发”财,不“中”就可能洗“白”,于是就有了“中、发、白”三张牌。
还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水手们往往不记日期,只辨的季节变化,所以竹牌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张花牌。
以上这些便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麻将的组成了。
关于麻将的来历,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说法。
那就是明代一个叫万秉迢的人受《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发而发明的。
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
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二条喻为“”,一饼喻为“”。
至于为什么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万秉迢本人姓名的谐音。
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张牌,刚好108张。
108条又是从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添四张牌计20张。
这些好汉来自富贵或贫穷的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共计136张。
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
这样的说法,倒不失乐趣。
至于“麻将”之名,从何而来,无可考证。
这“麻将”中的“将”是否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将”有关,也只能是臆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