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汉第二任帝王也成了短命帝王?他是如何死的
【千问解读】
,字玄泰,后汉开国的嫡长子,生母为刘渊的第一任皇后。同刘渊一样,刘和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其源于。
当年,匈奴强盛时,“以宗女为公主,以妻,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氏”(见《》)。
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及刘渊本人等留居汉地的匈奴贵族,为了政治需要而冒姓刘,并取了汉人名字。
承袭父祖,刘和也跟着姓刘。
刘宣、刘渊都非常向往汉文化,而且十分好学,满腹经纶,文武双全。
受祖上的影响和熏陶,刘和从小就开始习学:《毛诗》(即《》)、《春秋》、《易》等汉人著作。
刘和非常聪慧,接受汉学非常快,“好学夙成”,儒家经典、阴阳八卦,无所不通,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
长大以后,刘和“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见《晋书》),成为一个既熟悉儒家经典,又风度翩翩的帅哥。
在诸子中,刘渊最欣赏第四子。
刘聪不仅相貌奇异,而且“幼而聪悟好学,……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
……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见《晋书》),文武兼备,堪称一代豪杰。
在刘渊组织的历次征战攻伐中,刘聪战功卓著。
不论是能力还是功劳,刘聪远胜刘和。
但是,刘渊既然为使中原民心归附,而称汉帝,最终,决定遵循立嫡以长的汉家制度。
河瑞二年(公元310年)正月,刘渊正式册立嫡长子刘和为太子。
随着身份的提升,刘和的性情也为之大变,“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见《晋书》),当了太子后,刘和开始对众兄弟无端猜忌,对文武大臣薄情寡恩,生怕有人从中作梗,伺机滋事,撼动其太子的地位,影响其继承皇位。
刘和还没当上皇帝就这般失道,真可谓有才无德,空有一副好皮囊。
知子莫若父,刘渊既立刘和,就想方设法保刘和,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权力分化。
七月,刘渊染病,因对身后之事放心不下,故临终前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以上四人同时掌管政府机要。
同时,让齐王、鲁王、北海王刘乂、始安王、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西阳王刘璿等人分别掌握皇家禁卫军。
刘渊如此安排,目的就是防止权力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对刘和不利,可谓。
同月,一切安排就绪的刘渊,安心离逝,刘和即位,成为匈奴汉国第二任皇帝。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因刘和早先“猜忌无恩”,早已使得人心离散,身边真正可以倚为心腹、真正能给刘和正能量的人,寥寥无几。
贤者避,小人出,历朝历代皆如是。
果然,在刘和称帝的第三天,宗正呼延攸、侍中刘乘、卫尉西昌王刘锐就靠了上来,正是这三个佞臣,一手将刘和送上了黄泉路。
呼延攸是刘渊第一任皇后呼延氏的兄长,官拜宗正,刘渊因其素无才行,一直让他干些掌管皇帝亲族事物的闲差,至死也没有提拔他。
刘乘一向厌恶刘聪,恨不得将刘聪除之而后快。
刘锐认为自己身为卫尉、西昌王,而没有位列顾命大臣感到耻辱,心中怨气不小。
这三个佞臣各怀鬼胎,各为己私,但目的相同,都想借刘和之手,扳倒刘聪等人,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从中捞取政治好处。
但凡小人,擅长挑拨离间,也最会猜度皇帝的心思。
呼延攸等人知道刘和为人猜忌,此时,正担心手握军权的刘聪等人造反,便顺势进谏:先帝刘渊不考虑轻重,让三王(刘裕、刘隆、刘乂)在皇城内统领强兵,刘聪拥兵十万在近郊驻扎,陛下居于客位,应当尽早打算,并特别指出,“此之祸难,未可测也”(见《晋书》),让刘和赶紧动手,否则,大难临头。
刘和因呼延攸是其亲舅,故。
心意已决,刘和于当日深夜便拉拢刘盛、刘钦等皇族近支,表明个人想法,不料,遭到了刘盛的激烈反对,呼延攸“命左右刃之。
盛既死,钦惧,曰惟陛下命”(见《》),勉强同意起兵。
次日四路人马开拔,刘锐率第一路攻打刘聪,呼延攸率第二路攻打刘裕,刘乘、刘钦率第三路攻打刘隆,田密、刘璿率第四路攻打刘乂。
不料田密、刘璿临阵反水,“密、璿等使人斩关奔于聪”(见《晋书》),让刘聪有了准备和防范。
刘聪深谙《孙吴兵法》,领兵打仗是强项,于是“命贯甲以待之”(见《资治通鉴》),命将士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刘锐出兵后,一看刘聪这阵势,自知不敌,不战而退,与呼延攸、刘乘合兵一处,虽然斩杀了刘裕、刘隆,但皇城西名门被刘聪轻而易举攻破。
刘聪在光极殿西室杀死刘和,活捉了刘锐、呼延攸、刘乘,并将他们枭首示众。
一场因听信佞言而发动的内战就此结束,一个因过分猜忌而动粗的皇帝就此殒命。
从七月“己卯”即位,到“乙酉”身死,刘和前后只当了七天皇帝,在历朝历代短命皇帝中,位列第四。
刘和死后,刘聪废黜其皇帝名号,加谥其为。
按古代谥法,不悔前过曰戾,刘和。
刘和不辨奸佞,不念手足,一味猜忌,最终,在夺权中失势,在惊恐中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未能称帝:只因从小不受待见
他16岁统兵,征蒙古,伐朝鲜,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
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那么,是他不想当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明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在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的汗房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
多尔衮有个大他七岁的哥哥,叫。
两年后,母亲又生下弟弟。
由于母亲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多尔衮兄弟三人又是努尔哈赤的幼子,所以他们应该获得父汗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多尔衮年少时并没得到努尔哈赤的特别宠爱,至少不及他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
自幼好学、聪明机智、喜善骑射的多尔衮,怎么不能如哥哥、弟弟那般获得宠爱,这很令人费解,也是一个相当有趣、比较神秘的谜。
网络配图 天命五年(1620)九月二十八日,努尔哈赤“立阿敏台吉、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八贝勒为和硕额真”。
细心人一看,这不是9人吗,怎么称为“八贝勒”呢?查看《旧满洲档》原件,发现多铎和多尔衮之间没有隔点,原来努尔哈赤是把多铎、多尔衮作为一个人来计算的,并且弟弟多铎排在哥哥多尔衮的前面。
当时,多尔衮8岁,而多铎仅6岁,可以看出,多铎在父汗心里的地位,要高于多尔衮。
天命九年(1624)正月初一的朝贺仪式,也显示了多尔衮与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身份、地位的不同。
“辰时出御八角殿,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第十抚顺额驸、石乌礼额驸率众朝鲜官员及汉官叩头,第十一吴讷格巴克什率众蒙古官员叩头。
”多尔衮不仅不能像阿济格、多铎那样单独叩贺,甚至连随弟之后,并列叩首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份叩贺名单中,还可以发现,当时只有身为旗主的贝勒才可以单独叩贺。
而不是旗主只拥有若干牛录的“执政贝勒”,则排在旗主贝勒之后并列叩拜。
在当时,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与努尔哈赤同在两黄旗,阿济格已是旗主贝勒,多铎虽然只有9岁多,也是旗主贝勒,而多尔衮甚至连“执政贝勒”都不是。
在牛录(的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每牛录三百人)的分配上,两黄旗六十牛录,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各十五牛录,努尔哈赤自辖十五牛录,死后给予多铎。
因此,多尔衮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其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拥有十五牛录的“闲散贝勒”。
这种待遇,让多尔衮自小就缺少“唯我独尊”的底气,少了些狂傲。
至于为什么不受宠爱,大概也只有努尔哈赤自己知道了。
网络配图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
十二日黎明,“诸王以帝遗言告后”,令多尔衮生母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丧夫之日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
诸王令阿巴亥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谁都知道,阿巴亥贵为大妃,是努尔哈赤之最爱,何来不悦一说?而且此时,多尔衮不足14岁,而多铎仅12岁,努尔哈赤就不顾念幼子了吗,怎能留遗诏让他最爱的大妃殉葬呢?诸王必欲置阿巴亥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有二。
一是嫉妒。
多尔衮三兄弟作为嫡出幼子,理应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但诸贝勒对阿巴亥的得宠及由此导致她三个儿子迅速崛起权势显赫而十分不满。
多尔衮三兄弟,除阿济格略有战功外,多尔衮、多铎皆未成年,既无军功,又无政绩。
仅仅因为母亲的得宠,他们年纪虽幼却拥有和兄长一样的权力与地位。
阿济格和多铎握有全旗,努尔哈赤还曾许诺再赐一旗,让多尔衮也成为“全旗之主”。
这样的宠爱和罕有的殊恩,难免让其他贝勒和阿哥们无法忍受。
二是忌惮。
多尔衮三兄弟拥有两黄旗六十牛录,实力已超过二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与大贝勒不相上下。
再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很有心机,又是努尔哈赤死前召见的唯一一人。
在推举继承人时,她很有可能力挺自己的儿子。
即使她的儿子当不上新汗,无论谁继承汗位后都会受到她的牵制,甚至有被取代的危险。
所以,诸王达成共识,为了免除立汗的后患,阿巴亥必死。
众口一词,失去了汗王这座靠山的阿巴亥只有服从了。
在得到诸王保证她死后善待多尔衮和多铎后,37岁的阿巴亥含怨自缢。
随后,代善等贝勒议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去世前夕,曾遗命多尔衮继位。
如朝鲜史料《春坡堂日月录》言,努尔哈赤临终“谓代善曰:(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崇德九年议定皇位继承人时,多尔衮曾说过多铎等名在“遗诏”,年间,多尔衮更说过“太宗(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的话。
那么,果真有遗命或遗诏吗?网络配图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
实际上,努尔哈赤在代善之后并没有设立太子,生前他已建立八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汗要由八贝勒集议决定。
努尔哈赤病危之时也只急召阿巴亥一人前往,如果要决定汗位继承人,他不可能只召大妃一人。
可见努尔哈赤召见阿巴亥,也就是托付身后幼子之事,应该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的遗诏。
至于多尔衮,他既未被父赐予全旗,成为旗主贝勒,也不如其弟多铎那样为父异常宠爱。
因此,他不可能被指定为汗位继承人,所谓努尔哈赤特别宠爱多尔衮,欲将汗位传给他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伯温为什么挖诸葛亮墓?有什么仇什么恨?
网络配图 刘伯温写的大概是你一个诸葛亮只不过是让成鼎立之势,但是最终没能帮助一统天下,但是我刘伯温,比你诸葛亮强太多了,你的能力也就只是龟缩在蜀地罢了,而我能够一统天下,成帝王之势。
刘伯温气不过,他过于想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以至于心态爆炸,扭曲,他命人挖开坟墓 一看,更加的气炸了,诸葛亮上的石碑写着,我能算得出来后世能出现一个刘伯温,但是你又能算的出谁呢?一股挑衅气息向他扑来,但又无可奈何,他诸葛亮的确算出了我刘伯温,但是我刘伯温又如何能够算出后世出怎样的人才呢。
可气,我刘伯温在这一点就比诸葛亮差太多了。
网络配图 平常刘伯温就很自傲,自认为自己比诸葛亮强太多,常常评价诸葛亮的长短是非,言语表露出十分的不服,可恨生不逢时。
但是他在诸葛亮坟墓面前,损尽颜面,诸葛亮料到刘伯温会来,并且对自己不服气,特意在石碑上写下想对他说的话,并早先刘伯温心里所想,给刘伯温感觉是诸葛亮就在站在面前,输的服气。
自认诸葛亮为师父,并且在死前写下戒训,说我就是当初太狂傲,无视我的师父诸葛亮,才能倒来后面的祸害,你们要引以为戒。
网络配图 刘伯温在死前自认不敌诸葛亮,所戒之词后世流传。
给我们的示是,做人要厚道,不能太适才孤傲,自以为傲。
刘伯温算命有人相信吗?现在的人都喜欢神化古人,认为他们无所不知是与生俱来,这与常人差异的根本。
盲目的相信刘伯温有不同常人的算命术,接下来就给大家说几个小故事,让大家相信算命,只不过是胡编乱造,对实事的理性判断罢了。
在一场战役中,刘伯温认为城高强厚,可以固守城池,并且可以看出对方不带任何攻城机械,只是野战兵,就是想逼我方出城应战,但是三日不出城,敌方必撤,追之,可以歼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