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太祖朱元璋视如亲子的解缙为什么结局凄惨?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被视如亲子的解缙为何结局凄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有明一代,若要排出一个大明十大才子,解缙绝对榜上有名。

作为与、杨慎合称为“三大才子”的存在,解缙的才学是天下闻名的,明修撰焦竑就曾说:“解缙之才,有类,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意思是说解缙的才能与东方朔不相上下,其远见更是略胜东方朔一筹。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仅19岁的解缙高中三甲第十名,授,同年晋升为,参预机要事务。

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十分器重,经常让他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以此便于自己召见。

朱元璋对他到底有多器重?某一日,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大意就是我与你道义上是君臣,但从恩情上却如同父子,作为父子,你应当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到了永乐朝,解缙依然是深受永乐皇帝的器重,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棣的器重,让解缙是官运亨通,一路直升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为(此内阁首辅非彼内阁首辅,与年间的内阁首辅相比,此时的内阁首辅只是一个秘书,只负责给皇帝提供意见,并没有执行和决策权),进文渊阁参预机务。

按理说,被明朝两位皇帝如此重视的解缙,他的结局应该不会差,至少也会是以告老为结局。

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解缙的结局却是“埋积雪中,立死”,被冻死在雪中的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那为何,解缙这么一位备受两位皇帝恩宠的臣子,最后会落了个这般田地呢? 究其原因在于,解缙不合时宜的掺和到皇帝的家事之中。

历来,聪明的臣子,他们永远都不会掺和皇帝的家事,至少是明面上不会。

他们知道,干预皇家的家事,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但是更多的可能却是直接身首异处。

解缙虽聪明,但在此事却是犯了糊涂,他太过莽撞的加入到了皇子之间的夺嫡战争中。

自后,荣登大宝的朱棣是好不得意,可是在得意之时,却也有着一个让他很是烦恼的事情,这就是立储一事。

对于储君人选,朱棣曾反复的在与朱高煦两人之间反复徘徊着,朱高炽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且素有贤名,但他的身体实在太弱,性格也不像朱棣,所以并不得朱棣的喜爱。

反观朱高煦,他虽不是长子,可是谁叫他讨朱棣的喜欢,不但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奇功,性格还很像朱棣。

所以,对于朱棣而言,这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立谁都不好说,立朱高炽,朱棣又觉得他太过软弱,执掌不了这大明江山,可立朱高煦,朱棣又怕群臣不同意,且他行事多无法度,让他登基恐怕会影响国运。

就在这左右为难之际,朱棣想到了求助城外观众,而这个被求助的观众,就是解缙。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一时,当时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

按理说,这毕竟是他们朱家自己的家事,立谁不立谁与自己何干?因此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位臣子被询问,他要做的就是默许,不给出任何的答案。

但是,本来很聪明的解缙,在这一件事却突然反应迟钝了起来,他不但阻止朱棣欲立朱高煦为储君一事,还直接跟朱棣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要求立朱高炽为储君。

而此时,朱棣听了是不以为然,默不答应。

这时,哪怕是再迟钝的臣子,他都应该知道不能再说了,应该适可而止。

但是,解缙却偏偏不这么做,此时的他居然直接跪倒在地,不断地叩头说:“好圣孙”,言外之意就是皇长子的儿子也很好,可保朱家江山至少两代昌盛。

试想,第一次说,或许别人也就认为你只是提一个意见,但是你第二次说,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摆明了,你就是朱高炽一党的啊!是极力想将朱高炽扶上帝位,而与朱高煦为敌啊! 如此,当这件事传到朱高煦的耳中时,朱高煦岂能饶他?从此,朱高煦与解缙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只要稍有机会,其就要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

当时,朱棣虽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可是朱棣仍然对其不是很满意,仁孝的太子朱高炽始终不如效法霸业的朱高煦会来事,因此朱高煦虽未当上太子,但是却越来越得宠,此时,朱棣给予朱高煦的礼秩,早已超过了嫡亲标准,有恃无恐的朱高煦,平时出行时,所摆的谱都比太子还大。

这时,解缙对此是大为不满,遂上疏劝阻朱棣说:“争也,不可”,要求朱棣要注意太子与朱高煦的尊卑。

试想,朱棣本来就要更喜欢朱高煦,此时解缙居然叫朱棣要注意,你说他岂能不大怒? 经此一事,朱棣对解缙开始有了很大的意见,同时朱高煦更是视他为杀父仇人,是欲除之而后快。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泄露朝廷机密事件。

这件事本跟解缙无关,但是朱高煦却偏偏将此事赖在了解缙的身上,之后又是给他加上了“试阅卷不公”的罪名,由此最终解缙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但是,就这样,朱高煦依旧不放过他,在他临行前,他又暗地指示那个曾被解缙指为“诞而附势,虽才不端”的礼部侍郎李至刚诬告解缙,对朱棣给他的处分非但不谢恩,还口出怨言。

这时,朱棣听后,那是大为生气,又将解缙贬到交趾,命其督饷化州。

如上文所说,朱高煦对解缙可谓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解缙被一贬再贬,但朱高煦却依旧不愿放过他,始终是想将他置于死地。

永乐八年(1401年),解缙因有事需回京打报告,所以并回到南京。

但好巧不巧的是,此时朱棣正在北方打仗,所以解缙只能是礼节性地拜见太子,之后就返回任地。

按理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帝不再,而储君仍在,自然就是要去拜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在被朱高煦得知后,却是变了一番模样。

此时,朱高煦向朱棣慌称解缙趁他不在京时,偷偷去拜见太子,又不等皇帝回来就走了。

这时,生性猜忌,又是靠造反起家的朱棣,他岂能不怀疑,解缙与太子正在谋划一件大事。

由此,朱棣大为恼怒,立即下令逮捕解缙。

入狱后,朱高煦是拼命的折磨于他,让他受尽。

只是,因此时的朱棣虽下令逮捕他,却并未下令杀死他,所以解缙一直都被关在牢中,长期监禁。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也就是解缙的第五年,一天,朱棣在浏览帅纪刚所上报的在押犯名单时,突然间看到解缙的名字,于是就对帅纪刚说道:“缙犹在耶?”,说解缙怎么还活着啊。

帅纪刚族听都朱棣这般说后,一回去便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出去埋在雪中,将其活活冻死。

只得说,解缙虽聪明,但在关键时刻太容易犯迷糊,皇家之事岂能是他能干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熄了对朱棣的杀心?

公元1402年,燕王攻破大明帝国的首都应天(南京),皇宫失火,建文帝不知所踪。

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宝座,这一年距去世仅仅四年。

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

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 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网络配图 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

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

论能力。

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

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而长孙朱允炆,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政治素养极为成熟。

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

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网络配图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

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

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

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

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密谋这件事。

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

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下来了,没错,时机确实不成熟,老二、老三可都活着呢,杀了老四,他们怎么办,现在他们好歹还能互相牵制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一马,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两年后,洪武二十八年,老二秦王朱樉病死。

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感觉时日不多了,在他看来,假若自己死后,至少还有老三牵制朱棣,至少危险还是可控的,再加上人越老越容易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具体实施开始搁置。

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立刻使情况变得严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了,这下子问题棘手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是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去世的,也就是说,朱元璋离死只有短短三个月了!这个时候朱元璋越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三子的去世更是使这个老人家伤心,身子的一半都埋在了黄土里,临死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伤悲痛,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极为清醒,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燕王这个人危险啊!)这个时候是他最真切体会到燕王这一隐患带来的严重危机!网络配图 但他这句话也透着深深的无奈,毕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对自己这个最信赖的女婿梅殷说,将来靠你了,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最终,一代传奇枭雄病逝。

他死之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朱元璋最终举起屠刀,大明朝走进的又将是另一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玉都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会对他下手呢

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蓝玉,安徽定远人,开平王之妻弟,早年在常遇春部下为偏将,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军中颇有名望。

《》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常遇春经常在面前夸奖他,因而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由管军镇抚骤升至大都督府俭事。

洪武四年(1371年),蓝玉跟随傅友德攻伐蜀地,克绵州;洪武五年(1372年),随北征,出雁门,在图刺河大败元军;洪武七年(1374年),蓝玉率军攻下兴和,俘获其国公贴里密赤及其官属59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与西平侯讨伐西番,擒获他们3位头领,斩首土兵数以万计;洪武十二年(1379年),班师国京,第二年进封永昌侯,食禄2500石,给世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以副将军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出征云南,擒获司徒平章达里麻,见大势已去,遂赴滇池投水而死;第二年,蓝玉、沐英又率军攻取大理,平定了云南战患。

在平定云南的战争中,蓝玉功劳最大,朱元璋给他增禄500石作为奖赏,并册封蓝玉的女儿为妃。

这样,蓝玉就成了的亲家,地位更加显赫。

不久又拜蓝玉为大将军,这样,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一批重要将领去世或被杀、被贬之后,蓝玉成为第二批成长起来的军事首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十万大军征伐元顺帝之孙、皇帝脱古思贴木儿,军队出大宁,至庆州,日夜兼程至百眼井,派出的哨马回报说未见敌人踪影,蓝玉听后马上就想收兵。

定远侯王弼劝说:“我们带兵十万出征,现在一无所得,就马上班师,回去拿什么向皇上复命?”蓝玉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带兵继续前进。

两个时辰后,哨兵回报,在东北80里处发现大批元军,蓝玉命令王弼为先锋,带兵迅速逼近敌营。

当时,北风呼啸,沙尘四起,遮天蔽日。

敌兵认为天气恶劣,且蓝玉部队深入沙漠,缺少水源,肯定不会深入作战,因而未设防备。

突然,蓝玉部队从天而降,出现在敌营面前,敌兵顿时四处逃散,溃不成军。

蓝玉军队轻而易举地打败元军,俘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并缴获大量金牌、金印、诸物,马驼牛羊万余匹,焚其甲仗蓄积无数。

捷报频频传到京师,朱元璋喜不自禁,对蓝玉大加奖赏,甚至把蓝玉比之为、,进封为凉国公。

但不久,就有人揭发蓝玉与元王妃有私通行为。

朱元璋大怒说:“蓝玉无礼如此,这就是大将军所为吗?” 元王妃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羞愧,自尽而死。

蓝玉还朝后,朱元璋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命蓝玉固守西番边地,以防备狡黠的土酋扰乱。

然而,刚愎自用的蓝玉擅作主张,结果,且无功而返。

朱元璋大发雷霆,而蓝玉却一无所知。

在用兵方面,朱元璋一贯谨慎,即使是徐达、常遇春在军中调兵遗将,也从。

而今蓝玉擅权妄为,目中无人,已失去了朱元璋的宠信。

蓝玉再次奏请征发兵丁,移师讨伐朵甘的时候,朱元璋再也忍不住了,勒令他迅速班师回京。

就在蓝玉班师回京的这一年,皇太子去世,悲痛万分的朱元璋立朱标第二子为皇太孙。

蓝玉回京后,朱元璋任命他为太子太傅,位在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

蓝玉感到居人之下,有失身份,挥袖舞臂大呼道:“皇上让我回来,想让我做太师,如今怎么又让别人做了。

”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朱元璋得知后,对他非常不满,渐生厌恶之情。

蓝玉勇略超众,有大将之才,随着功劳的增多,而骄恣也随之渐长。

他霸占了东昌大部分民田,百御史告状,当御史到他家调查时,蓝玉大怒,竟然把御史打出家门。

北征回师,他又私带大量珍宝驼马,过喜峰口关,夜叩关门,守吏没有立即开门放行,蓝玉大怒,纵兵毁关而入。

朱元璋听说这些事后,极不高兴。

更让朱元璋不放心的是,蓝玉常年带兵,致使他在军中有很高的威信,使朱元璋隐隐感到了一种威胁。

有一次,蓝玉带兵讨伐四川,出兵前,蓝玉带领部将十余人辞别朱元璋,朱元璋想留下蓝玉进行详细筹划,因而让众将先离去,但是说了三次无人搭理,只见蓝玉袍袖一挥,众将马上离去。

这使朱元璋心中很不舒服,同时,也开始打算削夺蓝玉兵权。

另外,蓝玉与太子的亲戚关系,使他过多地卷入了皇权争夺的斗争漩涡,最终导致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常遇春之女被册封为皇太子妃,蓝玉就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太子朱标的舅父。

这桩政治婚姻表明朱元璋有意通过联姻,将帝室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功臣联系起来,使他们继续为朱家江山卖命;同时也表明了朱元璋欲使蓝玉更好地辅助皇太子的愿望。

身为太子妃舅父的蓝王自然是尽心竭力地辅佐皇太子。

太子每遇重大事情,也必找蓝玉商量,视蓝玉为心腹。

蓝玉也经常把听到的一些重要消息向太子汇报。

当蓝玉征讨纳克楚后,回到京城,马上把听到的有关燕王的事情告诉太子:“我看燕王有,殿下应该小心提防他!”太子说:“燕王对我很恭敬,不会有什么野心。

”蓝玉再道:“殿下待人宽厚,容易被人欺骗。

” 这件事后来被燕王朱棣知道,他对蓝玉简直是恨之入骨,因而伺机报复。

太子死后,朱元璋召燕王入京议事。

朱元璋问朱棣:“你对诸位功臣宿将有什么看法?”朱棣想借此机会除掉蓝玉,因而说:“诸位公侯纵态无度,如不加以诛除的话,将有尾大不掉之忧。

”朱元璋本来对蓝玉就有疑虑,经朱棣这么一说,朱元璋渐生诛杀蓝玉之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八日早朝,一切都很正常,都很平静。

正当退朝时,指挥蒋献突然站出来告发蓝玉谋反之罪,蓝玉当场被捕,朱元璋立即下令进行审讯。

二月九日,蓝玉由锦衣卫进行审问,他在公堂上大呼冤枉,不肯服罪。

吏部尚书詹徽喝令他供出同党,蓝玉怒视片刻,高声喊道:“詹徽就是我的同党。

”结果使得审判官张口结舌,不敢再问,他们最后只好杂取家属的口供作为证据,具结了事。

大狱既定,蓝玉被车裂而死,全家被灭。

朱元璋借“”株连了大批军队高级将领,在骇人听闻的刑讯、逼供、诱供下,一张张供状带着血腥被编造出来,颍国公博友德、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怀远侯曹兴、东平侯韩勋等人都被卷入其中,受“蓝玉案”牵连被诛杀的有15000余人。

蓝玉被杀固然有他个人自身的一些原因,如无视法度,强占民田;非礼元王妃,有失身份;蓄养家奴,横暴乡里;北征回营,毁关而入;自恃功高,骄纵跋扈……但这些都不足以引起朱元璋的杀机。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有两点:第一,蓝玉卷入了皇权争夺的政治斗争漩涡,成为了朱棣登上皇位的绊脚石;其二,太子朱标死后,使得朱元璋感到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更加无力控制骄臣悍将,特别是骄横不法的大将军蓝玉,为了江山的未来,朱元璋只有诛杀以蓝玉为首的第二批功臣宿将,以此为朱允炆今后治理大明江山扫清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被明太祖朱元璋视如亲子的解缙为什么结局凄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