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也是权臣之一,为什么没能斗过宣皇帝司马懿呢?
【千问解读】
尉曹肇、骁骑将军以及、辅政。曹宇谦恭固辞,不肯当此大任,而宠臣刘放、孙资与夏侯献、曹肇不和,于是刘、孙二人趁机在曹叡面前进言:燕王曹宇自知不堪大任,还是算了,另择他人吧。
曹爽与二人素来无仇,而且恰好此时也在场,于是刘放、孙资推荐曹爽,罢免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等人官职。
自此以后,曹爽、司马懿成为后曹叡时代的顾命大臣,两人同朝辅政,成为曹魏帝国的左膀右臂。
在这一刻,两人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两人之间必将迎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利斗争。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十年之后的以司马懿的完胜告终,曹爽却输得倾家荡产,被夷三族呢? 一、打压司马懿 从继位到高平陵政变,能打压司马懿近十年,说明曹爽的实力是很强的。
曹爽的起点远比司马懿要高。
曹爽是曹魏大司马之子,曹真是的养子,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在死后更是成为顾命大臣,深受敬重。
身为曹真的长子,曹爽一生下来就注定仕途坦顺,而被曹叡任命为顾命大臣,更是标志着曹爽走向曹魏政坛核心,从一个继承父爵的官二代,一跃成为可以和司马懿扳手腕的权臣。
曹叡死后,曹芳继位,同时“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各领兵三千人更宿殿内”。
两人表面上,实际上曹爽从政经验尚浅,和老狐狸司马懿完全没法比。
曹爽起初也很乖巧,有事不敢独断专行,都要请教司马懿,以晚辈之礼待之。
这当然不是曹爽的本心,不过他知道仅仅拥有顾命大臣的身份,是不足以打败司马懿的,曹爽还需要努力削弱司马懿的势力。
第一步是打压司马懿。
曹爽听从手下丁谧的建议,将原本是太尉的司马懿调任为太傅,明升暗降,表面上是给司马懿戴高帽,给他尊位,实际上是让司马懿远离政治枢纽,把他撇开,政务通过的时候都是先到曹爽那里。
第二步是安插亲信。
曹爽辅政后,重新用一批在曹叡时代抑郁不得志的人,这些人主要是在浮华案时被打压。
曹叡时代,一批青年才俊聚在京城,交游清谈,互相标榜,品评人物,不务实的清谈和玄学就此开始流行。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对当时的朝廷用人制度发出挑战,他们称赞过的人物往往能被官家注意,成为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
所以这些人最后都被曹叡打压,“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而到了曹爽的时代,这些人又被重新启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曹爽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曹爽的为人。
首先是。
何晏是末年那位著名的大将军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被曹操纳为妃子,何晏因此被曹操收养,与曹丕、等一批子弟一起长大。
生长在曹氏集团的核心,何晏的身份又如此尴尬,本应该谨言慎行,但他偏偏崇尚虚浮,骄狂不羁。
曹丕和他关系就很不好,常常骂他是“假子”。
投靠曹爽后,何晏迅速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任用私人,巧取豪夺。
更过分的是,在高平陵政变后,何晏迅速卖主求荣,倒向司马懿一方。
为了讨好司马懿而搜刮曹爽党羽,穷治冤狱,最后被司马懿所杀。
其次是邓飏。
邓飏是东汉开国功臣的后代,和何晏一样崇尚虚浮,而且还十分好色,投靠曹爽后开始卖官鬻爵,有人为了弄个官当甚至把父亲的妾送给邓飏,邓飏自然乐得接受,一时间成为笑谈。
后被司马懿夷三族。
最后是丁谧。
和何晏、邓飏两个人不同,丁谧是有政治才干的,替曹爽出谋划策,削弱司马懿势力,把司马懿调任为太傅就是丁谧出的主意,曹爽能打压司马懿近十年,丁谧功不可没。
所以司马懿也特别恨丁谧,后被夷灭三族。
这三个人就是曹爽的绝对心腹,号称“台中三狗”,傅暇就说过“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
”。
除此之外,还有在司马懿装病的时候去刺探虚实的李胜、毫无才能的毕轨、镇守关中的夏侯玄以及号称智囊的桓范。
这些人中能对司马懿造成威胁的只有夏侯玄和桓范。
夏侯玄领兵在外,但军事才能平庸,也没有野心,最后被诛杀;桓范和曹爽是老乡,很有谋略,但是曹爽和他性情不投,两人关系不如曹爽和台中三狗那么好,桓范最后救命的计策也没被采用。
台中三狗都是尚书,处理日常政务;毕轨是司隶校尉,监察检举百官;李胜是河南尹,拱卫京师;弟弟曹羲、曹训任将军,负责京城警卫安全,弟弟曹彦、曹则、曹皑跟随左右,掌控皇帝言行举止;夏侯玄领兵在外,可以作为外援;桓范任大司农,主管财政农业。
这些人要么是曹爽死党,要么是曹爽好友,遍布朝野。
第三步是迫使迁宫。
公元247年,为了去掉太后对皇帝的影响掣肘,曹爽采纳丁谧等人建议,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从此开始独掌朝政。
这个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司马懿见曹爽作威作福,开始称病不起,避其锋芒。
二、注定失败 为了打倒司马懿,曹爽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事实证明,曹爽的能力实在太次,志大才疏。
整个团队也没几个有政治、军事才能,都是一些之辈,撑不起他的野心。
曹爽是靠强大的背景才成为权臣的,常常耻于自己没有功勋,于是在公元244年向蜀汉发动了兴势之战。
曹爽带着夏侯玄、邓飏、李胜率十万大军出汉中,被蜀将王平阻于兴势城。
曹爽十万大军没打一场胜仗,供给却成了大问题,“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
最后实在耗不下去,只好班师回朝,班师路上被一顿猛攻,曹爽大军死伤惨重。
曹爽偷鸡不成蚀把米,功没立成,倒把自己的无能显示得淋漓尽致。
在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时候,曹爽其实都还有机会发起反攻。
司马懿是装病,曹爽派去刺探虚实的李胜被骗过,从此开始大意;曹爽、曹羲分掌,但是两人经常同时出游,这是十分危险的,桓范早就提醒过他,但是曹爽不听;桓范劝曹爽把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两支军队找来护卫,自己身为大司农可以为军队提供军需,带着皇帝曹芳去,挟天子以令百官,和司马懿分庭抗礼。
要知道此时的司马懿是打着郭太后的旗号发动政变的,皇帝仍然在曹爽手上,司马懿才是作乱的那一方,曹爽完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是曹爽不听。
皇帝在曹爽手里,司马懿对曹爽还是有些忌惮的,派出好几拨人去劝降,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攻击曹爽,可惜曹爽错失了好几次机会。
曹爽犹豫了一夜还是决定放弃抵抗,这还与朝臣战队有很大关系,以、许允、蒋济、高柔、何曾等士族势力都站在司马懿一边,曹爽这边只有一个桓范可用,支持者差距太大。
因此,所用非人、骄横愚蠢、麻痹大意、犹豫不决以及天真的政治看法都注定了曹爽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平陵之变,为什么宣皇帝司马懿吃定了曹爽不敢反抗?
司马懿控制京城后,以郭的名义,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这个郭太后,不是曹芳的生母,曹爽面对突如其来的政变,慌了手脚,软弱无能的他,根本不敢反抗,反而乖乖地交出兵权,向司马懿投降,幻想能保住京城里的娇妻美妾和金银财宝,还能做一个富家翁,但是,司马懿岂能放过他?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罪将曹爽诛灭三族。
曹爽之所以不敢反抗,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儿也没错,正是曹爽性格上的缺陷,把自己的一副好牌打烂了,司马懿才最终得手。
当时,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占据了武库,带兵出城,驻扎在洛水浮桥,以防城外的军队来讨伐,司马懿一边还派人给曹爽写信,指着洛水发誓,不会杀他,只希望曹爽能交出兵权,其余不问。
但是,曹爽偏偏就相信了,本来,大司农桓范逃出平昌门,向曹爽报信,并建议曹爽应该立即带着皇帝,移驾,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一起讨伐司马懿,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这样,司马懿站不住脚,肯定会失败,但是,曹爽想了一夜,最终放弃了,选择向司马懿投降,交出兵权。
桓范看到曹爽如此窝囊,哭着说,曹真是个大英雄,英明神武,怎么生的儿子,都像蠢猪一样啊?我要跟着你受牵连,将要被灭族了。
《志 曹爽传》记载: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
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
”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
爽兄弟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
侍中许允、尚书说爽,使早自归罪。
爽於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乃通宣王奏事。
而司马懿本来发动政变,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皇帝在曹爽手里,你能说皇帝谋反吗?司马懿的举动,当时在天下人看来,确实是谋反,可惜,曹爽不知道反击。
司马懿之所以敢冒险发动政变,就是看准了曹爽的性格,吃定了曹爽。
当桓范逃走给曹爽报信的时候,很多都担心地说,这下完了,桓范号称智囊,很有谋略,但是,司马懿却胸有成竹地说,就算桓范给曹爽出谋划策,曹爽也不会听的,他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谋。
果然,被司马懿言中,桓范给曹爽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非常正确,但是,曹爽就是不听,烂泥扶不上墙,最终,还是乖乖地向司马懿投降。
曹爽一投降,就成了羔羊,任司马懿宰割了,司马懿先派兵把曹爽府邸团团围住,然后,再以谋反罪,将曹爽及时所有党羽,一网打尽,全部诛杀,至此,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
曹爽之所以被杀,就是败在自己的性格上,太软弱无能了,如果他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怎么能得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王朝灭亡统计:王朝头号死敌是权臣篡夺
王朝头号死敌是权臣篡夺(14次),其次是外族入侵(7次),这说明“内忧”才是根本,“外患”只是枝节,所谓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因此,防止内部出现“强人”篡夺最高权力,成为王朝“维稳”重要法则,这也是历代王朝注重“内部经营”以图消弭权力膨胀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古代重视权力制衡不断分解执政官(宰相)权力的内在因素。
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新朝、元朝、明朝,严重动摇了东汉、东晋、隋朝、唐朝、清朝,这也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实行让步政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过,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不能迅速向王朝领袖转化,从“乱民”、“流寇”升格为“王师”,那么只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外族入侵都是在王朝内乱期间,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过两宋是例外,这是因为两宋“守内虚外”,百万国防军沦为治安军,从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先后亡于女真、蒙古之手。
随机文章二战中意大利有多搞笑?士兵造战俘营关自己,还误杀了自家的元帅周朝简介 周朝持续了多少年?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揭秘苏联为什么没有登月,连续四次试射N1火箭均遭失败(前功尽弃)揭秘末日景象般的风暴云,从大海袭来的澳洲风暴云就像恶魔降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