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两位帝王亲兄弟:在皇位诱惑下生死斗争
【千问解读】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萨都剌为蒙古族大诗人,他的这首《纪事》诗,记述的是两位帝王——、手足相残的宫禁秘事。1328年,元去世。
当时朝廷风云突变,大臣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谋立前朝武宗的儿子——为帝,经过一番流血斗争,图帖睦尔接受帝位于大都(北京),是为元文宗,改元天历。
但此人得位不正,因为他并不是皇帝的嫡长子,嫡长子为孛儿只斤,也就是后来的元明宗,身份还只是为周王。
当时,上都诸王势力很大,蒙古诸行省不少人根本以大都政权为叛逆,同时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中。
元文宗为了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于是打出“大兄”牌——派臣下迎接这个哥哥孛儿只斤和世瓎回大都“登基”。
孛儿只斤和世瓎接受了邀请,但还是犹豫,天上掉馅饼的事说不一定就会被骗——即使是亲兄弟,为了皇位也可以把他骗进宫杀掉,然后自己继位。
但元文宗热情邀请,加上诸王过份的期望,史书上说“朔漠诸王皆劝帝(当时是周王)南还京师。
”这些宗王都是多年追随他的人,劝周王回去继位,所谓辛苦多年也好有回报。
于是,孛儿只斤和世瓎上路了。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出于稳妥起见,和世瓎在和林就匆忙即帝位,正式成为元明宗,成为元朝第九位皇帝。
可这里有个小动作:他不回大都即位而是在蒙古旧都和林即位,正说明他心中还是对元文宗这个兄弟没有完全放心。
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国两主。
孛儿只斤和世瓎成为元明宗后,立即摆出大哥架势,派使臣对在大都的弟弟元文宗说:“兄弟你听政之暇,应该亲近儒家士大夫,深习古今治乱得失,不要荒废时间。
” 当时元文宗非常不舒服,兄弟情有了缝隙。
此后,元明宗,大力扶植自己势力,让亲信担任各种要职,将元文宗撇在一边,这让元文宗有了杀心。
元文宗最重要的大臣燕铁木儿再度出场,他使出诡计——让元文宗率领大军从大都出发,“迎接”大哥元明宗。
1329年8月,兄弟碰面,相见“甚欢”。
但伏笔是——元文宗的大军有3万人,而元明宗只有2000多个随从。
于是,见面4天后,刚刚三十岁正当年且的元明宗就一夕“暴崩”,史称“天历之变”。
史书说是燕帖木儿派人毒死元明宗,但背后黑手,元文宗难逃嫌疑。
再好的亲兄弟,面对帝位仍是你死我活,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潮流”。
随机文章弟子规的由来及典故欧洲多国天降橙雪,黄橙橙的一片好像世界末日(火星版大雪)乌贼为什么是四维生物,可掌控时间预知未来探索蚺和蟒的区别是怎么样的,蚺的体积比巨蟒还要庞大(长达12米)绝美图片揭示微观生命的隐秘世界,神奇生物在哪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帝王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收复幽云十六州?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